二语写作理论模式与本土化研究路径分析
2022-02-14关珊珊
关珊珊
(河南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在我国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自进入21世纪之后,将数字技术和计算机互联网作为依托的新型社交工具层出不穷,对二语写作的写作习惯带来了颠覆性影响。二语写作模式变得越来越丰富多样,并形成了基于数字化等不同模式的写作载体,获得了来自时代的全新发展机遇和挑战。不同的载体,对模态进行了不同的整合,并在其中融入了其他学科的观点内容,其中包括社会符号学理论等等。但在二语写作的研究和教学过程中,传统的话语写作更加关注纸笔,关注二语学习和教学过程的语言能力。因此,需加强对理论模式的深入研究,了解其不同形态,明确在21世纪所能够带来的重要价值,在学术领域研究上是一次十分重要的转变,可促使二语写作理论研究变得更为丰富多样,改善二语写作的综合创造力。
一、二语写作理论模式
在传统定义中,二语写作主要是指基于固定模式之下,在固定规则支配下的一种写作方式,运用英语书写系统来展开相应的编码。在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化工具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对二语写作的理论和概念也进行了创新定义,也就是二语写作开始逐步走向多模态发展之路,其动态性、社会文化性更为突出,同时还可展现出一定的个人社会实践特点。因此,二语写作理论模式变得更为丰富多样,身处于更加广泛的社会制度关系中。一般情况下,二语写作的理论模式及其多模态特点,主要是指将互联网和现代化信息技术工具作为载体的写作素养,例如,信息素养、媒体素养和计算机素养等。因此,基于不同模态形势下,二语写作不再局限在简单的技术技能上,而是更加倾向二语写作的思维模式、思想层次以及在其中的运用,同时十分关注二语写作自身的能动性以及其在二语写作中发挥出来的作用。除此之外,由于二语写作过程中,视频、文字和声音有机融合,由此也衍生出了二语写作的多元读写理论。需要综合考量多方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响,基于二语写作的多模态理论模式,需要针对其构成概念进行进一步的类型划分[1]。其中的模式主要是指用来撰写信息的具体符号及符号特征,包括文本特征、听觉特征和视觉特征。而其中的模态主要是指某种模式的符号表达形式,比较具备代表性的如通过网络摄像头来满足人的视频会议需求,或是通过感官系统来进行沟通和互动。若是写作和二语写作反馈,基于不同的时间来进行开展,举例来说,在对博客文章进行写作时,后续读者进行阅读,最后获得阅读反馈,可以进行异步也可以进行同步。或是两个不同的作者同时在WPS文档中对文档进行编辑,或是运用社交工具来对文章结构进行修改调整,例如,将博客文章中的文字和视觉内容进行有机融合。而媒介主要指的是各种生产技术方式直接影响信息的传递过程和信息的获取办法,主要分为两种,分别为逻辑媒介和物理媒介。举例来说,在数字化故事表达过程中,学习人员可以通过对数字故事编辑软件的有效运用,将文本、听觉、视觉等数据信息实现和逻辑媒介之间的有机融合,但在传统二语写作教学过程中以及学术领域研究过程中,大多数都集中于文本语言因素,却忘记了视觉及其他不同模态因素对其带来的影响和作用,也正如其他研究学者所指出的,若是未能了解其他模态特征对文本所带来的含义以及对其带来的影响和作用,就无法真正地对文本形成深入理解。从本质上来说,若是未能了解文本中同步出现的交流方式以及其带来的效果,也就无法真正地了解语言的使用办法[2]。因此,在不同的文本语境中,二语写作人员应该综合考量如何运用不同形式的文本和理论模式来改善其数字化读写素养。
二、二语学习者的写作元认知知识结构
近几年在我国相关研究学者不断地探讨研究和努力之下,语言界针对元认知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提升过程中。一方面,是可以通过对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帮助解决在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困境。另一方面,主要是由于元认知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形成体系化之后,在不同的领域中获得了广泛运用,并得到了有效检验,其理论框架已经初步趋向于成熟。元认知知识是相关研究学者展开二语写作研究的重点基础,通过元认知来获得二语写作研究结果,也具备更强的解释力。在对写作进行研究时,有学者将写作过程中涉及的各类知识体系进行了全方位的概括,分别为概念元认知和社会文化知识等。对其他学者的理论框架进行沿用,元认知知识主要是指写作人员在写作过程中,和自身以及策略相关的思想认知。自身的知识主要取决于个体针对写作任务的完成情况以及对写作任务完成情况的思想认知,和对写作带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而在任务知识上,主要是写作人员针对写作的任务标准及要求,以及在写作上的意图。策略知识主要是指将写作过程中的知识进行提取的策略。在已有研究理论中认为,一个熟练的写作人员,可以通过对自身任务策略知识的有效运用,将写作过程中的所有困难在第一时间进行克服。依照我国某高校英语专业大二学生在写作元认知上的调查研究表明,学生在写作主体认知、写作任务认知和策略认知上,写作主体认知主要是学生的写作动机、写作过程中的焦虑情绪以及在写作过程中对自己写作水平的客观评判和主观感受/而任务认知是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觉得写作任务完成对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因素,例如,写作内容是否科学合理、写作语言是否畅通、语言结构是否完善,还包括写作目标以及写作的具体目的在[3]。策略认知上,与写作之前的构思、写作过程和最后的修正密不可分。写作元认知知识体系中,各类主体任务和策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会带来针对性作用。在对二语写作任务进行写作时,学生写作动机是否足够强大,将会对写作任务目标的完成情况带来直接性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后续写作策略及对文本的修正状态。又如,若是学生觉得语言是对写作任务完成带来负面影响的重要因素,那么对自己写作能力的客观评判以及对文章内容进行构思时,更加关注语言运用得是否科学合理。比如语言用得是否准确,运用是否复杂,是否具备较强的可读性。而在内容的关注上,则可能会由于对语言的关注程度较深,相应的得到减少。因此,在写作元认知知识体系中,任务、主体和策略三者之间为相互互动的,若是其中的一个认知出现了转变,则会使其他两个方面的认知出现变化,而想要完成一项标准,完成写作任务,需要学生在元认知的三个方面进行有机协调,保障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三者之间的作用结果就是写作结果。
三、二语写作理论本土化路径
1.理论融合实践
目前,我国在二语写作理论的本土化研究上,仍处于初始发展阶段。首先,在二语写作理论的建设以及在高校英语教学的课堂实践中,虽然其相关研究理论观点较为丰富多样,整体流派十分精彩,但大多数的研究是否可以真正运用教育写作课堂实践中,还有很大的思考空间。例如,在跨文化修辞学中,对比修辞学的出现主要是为了为二语写作教学提供针对性的理论研究支持,同时改善在二语写作教学上的实践效果,以保障英语专业的二语学生能够真正书写出更多让人满意、符合标准及要求的作文。但这一初衷在理论流派中,未得到关注和重视,反而是对术语进行了随意的使用,并用于描述在二语写作环境上。如何基于不同的理论模式研究环境之下,确保二语写作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相关研究较为匮乏。因此,在本土化上,需要保障和实践进行有机融合,尤其是对于二语写作这种具备较强实践性的学科及学术研究领域来说,强化实践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可以促使本土化工作更为顺畅,不可简单地局限在理论研究上,而是需要通过实践检验真知,为二语本土化奠定有利基础。
2.关注语言文化的差异性
基于后现代这一视角,加强对二语理论本土化的研究,更加符合新时期学术研究的发展潮流,但由此带来的问题,如近现代视角下的二语写作理念是否可以真正地改善学生二语写作水平,基于现代化研究视角中,其中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和去中心性,包括在二语写作上的文化身份模糊,无法确定其界限,传统对比修辞中的关系和修辞模式遭到颠覆性改变,是否会对二语写作教学目标带来深远影响,需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但无论研究视角如何逐渐转变,可改善学生的写作效果,这样的研究才是真正的本土化目标。真正具备多元文化居住经历生活经验以及双重身份的人,总体来说占据少数,很多的二语写作者本身就具备着主导文化的身份特点,因此,若是过度关注文化的单一性,无法实现二语理论的本土化,也无法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母语和目标语。基于文化水平、文化背景和语言研究层次上的深度差异,导致文化沟通和交流不顺畅[4]。因此,基于跨文化这一视角,须对二语写作理论和本土化进行全方位的审视,保障涉及角度的全面性。需依照文化情况以及二语写作过程中的批判性特点,强化文化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其中融入我国文化特色,确保二语本土化工作顺利开展。
3.注意写作者的多元文化背景身份
在二语写作过程中,其文本内容一直是跨文化修辞和传统对比修辞研究领域的重点内容之一。伴随着各类与二语写作相关研究流派的层出不穷,如何对二语写作文本进行客观对待,并对其中内容进行评判和分析,值得相关研究学者在未来进行深入研究,这也是展开二语写作本土化的重点内容之一。二语写作文本批判工作需要遵循哪些标准,是否应该具备参照标准,都是研究的重点内容。曾有学者觉得,不应该过度关注写作者文本内容是否符合语言文化标准,强调二语写作的实践和研究工作,不应该让学生被目标语文化腐蚀,忽视我国本土文化的重要性,或是被动使用一类来自国外的新文化。而是应该为学生带来的目标语言上的新认知,而类似这样的观点虽然有些道理,但也不能够针对二语研究本土化过程进行一概而论。首先,需要明确写作者的文化身份是否复杂,是否具备特殊性特点,对一些拥有多元文化身份的二语写作人来说,这一观点具备较强的适应性,但对于文化本身身份较为单一,同时正在二语学习初级阶段的人员来说,这一理论则不太现实。其次,需要关注文化的具体要素,例如,不同的语言交际对象、交际媒介和使用场合,这些重点要素将会直接决定文本使用的风格以及语言的接受度。最后,是要关注语言的使用语法,可以将目标语言实现和母语二者之间的有机融合,融入其中比较具备特色的表达方式,但语法本身作为一类语言这一重要原则不可更改。与此同时,需要真正地展现出民族文化的思维方式,若是未能遵循目标语的文化特征,则会对交际效果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5]。因此,不管是英语作为二语写作过程的目标语,还是汉语作为二语写作过程的目标语,都需要始终秉承目标语言文化使用习惯这一重要原则,尤其是在本土化的过程中,运用语言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需要适当地进行调整,用目标语受众更加容易接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展开二语写作,这样才可获得更为突出的本土化结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二语写作的理论模式进行重新定义,对其内涵进行重新解读,可更为深刻地了解到21世纪背景下二语写作本土化路径。相关研究学者需将其侧重点放置在数字化多模态写作理论研究上,而不是简单地将二语写作看作为一类抽象化的语言体系,脱离现实展开多模态研究。总体来看,语言课程的推广十分缓慢,因此,在二语写作研究和本土化上也会困难重重,未来相关研究学者需要持续探讨本土化的研究路径,可围绕理论和实践、关注语言文化差异、注重多元文化背景身份等不同层次,实现二语理论和我国语言之间的有机融合,更为深刻地理解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