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策略探讨

2022-02-14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46期
关键词:苏州市技艺苏州

谢 俊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 江苏苏州 215101)

非遗走进校园是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全国各中小学和高校是传承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阵地。目前,全国各地学校都在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一个个非遗项目进入学生们的视野,并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教育培训相结合,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进教材等形式,推进、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承保护模式。

一、新形势下非遗进校园的新模式

本次我们所要探讨的,是更加固定、长期的非遗进校园模式。一方面是将学校设定为非遗保护单位,直接承担非遗保护工作,利用其先天优势,实现沉浸式的非遗进校园模式;另一方面是通过设定学校尤其是各高校作为非遗保护示范基地,实现非遗保护的产、学、研功能,使非遗保护扎根学校土壤并开花结果。

二、学校作为保护单位的非遗保护模式案例

目前,苏州市有两家以学校为非遗保护单位形式,长期开展非遗保护工作,主要工作覆盖非遗教材研究,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传承帮带模式,实践性强,活动开展也是丰富多彩。

苏州市吴中区越溪实验小学是省级非遗项目江南船拳的保护单位之一。江南船拳,是流行在我国太湖流域、江南水乡的一种拳术。目前仅吴中越溪、常熟沙家浜、相城北桥等地还有比较典型的船拳传承。吴中区越溪境内的石湖地区是江南船拳主要活动地之一。作为武术文化的越溪船拳,最早用于保家卫国、自卫健身,后来更多成了民俗活动中一项观赏节目。每逢立夏、端午、中秋佳节,船拳好手均会不约而同地登船献技。特别是农历八月十八游石湖期间,石湖的船拳活动尤为兴盛。

船拳文化传承活动在学校内部进行,组织全体师生参与。学校挖掘复原了功架拳、四方拳、筱红拳、八黑拳等船拳套路。部分恢复了越溪船拳闹石湖的民俗。全体师生共同参与,3~6年级每周抽出一节体育课实施船拳教学。三年级学生学会功架拳,四年级学生学会四方拳,五年级学生学会筱红拳,六年级学生学会八黑拳。学校保证学生在毕业时熟练地掌握四套以上船拳。每年5月份,学校都要组织船拳文化节,开展丰富的船拳文化活动,至今已开展12届。学校组织全体学生开展船拳比赛,开展画船拳图,讲船拳故事,设计船拳标志,挖掘船拳文化等传承活动。目前,已有4000多名毕业生学会四套以上船拳。

现学校已成为“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武术教学实习基地”“苏州市特色体育项目学校”,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也在学校建立了“江南船拳文化研究中心”。国家教育部授予学校为“第一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1]。

苏州市姑胥小学校是市级非遗项目苏州彩蛋技艺的保护单位。苏州彩蛋技艺,是一种在蛋壳上施艺作画的民间工艺,其工艺历史悠久。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民间就流传着将鸡蛋染红或勾画剪贴上花纹,作为婚嫁、生儿育女、春游、端午节的吉利品。在唐、宋时期,有描画花鸟山水的蛋画作品出现。清代时期,彩蛋在江苏、湖南、北京等地流行,即被列入七十二行业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品,后来彩绘蛋逐渐发展,成为雅俗共赏,深受人们喜爱的民间手工艺品。现代被作为装饰品和礼品,象征着新生命的开始。

苏州市姑胥小学校的师生学习苏州彩蛋技艺已有多年。学校老师向民间工艺大师学习彩蛋的制作与绘画技巧,形成经验,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反复练习,基本掌握了彩蛋绘制技法。近期,师生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不断创新,将微雕和绘画技艺结合,游笔弄刀,不断摸索。同时,学校开设苏州彩蛋社团,每周定时校内授课,培养学生的兴趣,初步了解苏州彩蛋技艺,唤起学生对彩蛋艺术的热爱。学校投入大量经费购买彩蛋制作的材料,使学生能够大胆地从多方面来设计彩蛋的图案,激发学生对装饰色彩的审美感受。

三、学校作为示范基地的非遗保护模式案例

2021年12月,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公布了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保护示范基地名单,共48家单位,其中各类学校11家,占总数近四分之一。此次基地的公布,可以激发社会力量,特别是学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旅深度融合中的重要作用。

以下,我们将列举研究基地和传承基地5个学校的情况,作为分析、研究非遗在校扎根融合的典型案例。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承担开展研究工作的学院为纺织与艺术传媒学院。该学院地处苏州市国际教育园北区实训楼2号楼、5号楼一楼、产教园区A幢一楼,占地面积总共4000平方米。学院从事丝绸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部门有缂丝技能大师工作室、江苏省丝绸工艺与材料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苏派旗袍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开展研究工作的基地核心成员主要有1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副研究馆员)4人、讲师3人。研究人员的研究方向主要有苏南地区丝绸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与传承、宋锦产品开发应用与生产性保护研究和苏州漳缎丝绸文化传承与技艺创新关键技术研究等。五年来,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已在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建设上投入经费超过1000万元,主要用于建设教育部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中国丝绸技艺》建设缂丝大师工作室、江苏省丝绸工艺与材料研究开发中心以及为非遗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培养研发团队。

接下来,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计划建设丝绸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完善宋锦、缂丝、苏绣、罗等丝绸类非遗传统技艺与文化的资源素材,向其他学校学生、社会人士推广丝绸非遗文化,培养传承人群。同时,通过聘请技艺大师进校园、建设大师工作室、联合企业攻关等多种方法与途径,共同探究缂丝、苏绣、罗、宋锦等丝绸非遗传统技艺,研究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技艺与文化差异,探索如何进行非遗文化、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苏州石湖智库成立于2018年4月,是苏州职业大学内设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苏州石湖智库通过和非遗传承人合作,通过传承人在智库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非遗研究和传承工作。

苏州市职业大学钟锦德技能大师工作室是吴中区政府在校地全面合作战略框架中设立的首个高校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聘请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钟锦德为学校兼职教授[2]。设立钟锦德技能大师工作,可以围绕地方非遗项目和乡土技能人才的传承与保护开展技能培训活动。目前,钟锦德大师已经在校内开设了“家具设计”“苏作红木家具的设计和文化”和“明式家具的结构和艺术”等课程,指导师生在中国设计红星大赛、江苏省高校设计作品展、吴中区旅游文创商品大赛、学校3D打印大赛中屡获佳绩。他所培训的学生,在2019年吴中区传统技艺技能比赛(手工木工项目)中,全部获得了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

接下来,苏州石湖智库将聚焦“大运河苏州段非遗保护传承利用研究”,组建科研团队,紧密联系江苏大运河沿线的各个市镇,开展既有学术价值,又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卢福英刺绣培训学校(苏绣)于2011年批准建立,面积1000多平方米,由理论教学、手动实验室、学员作品陈列室三部分组成。校长卢福英为苏绣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她在长达40年的刺绣生涯中,创作了许多苏绣作品,其中《江南三月春意浓》展于北京人民大会堂江苏厅,《梅花报春》展于香港廉政公署,《一团和气》展于苏州太湖论坛国际会议中心,《荷香溢远》展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几年来,卢福英刺绣培训学校与苏州大学艺术学院、苏州经贸学院合作,创建大师工作室,改革和优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聘请著名刺绣大师,以一幅刺绣作品的创作过程为切入点,通过苏绣针法,恰当地表现刺绣对象的形象和特征;通过花线劈丝粗细合度,体会绣品灵活综合运针;通过实训课程,在大师的指导下,学员把所学的艺术理论与苏绣实践教学贯通、课内与课外学习交融、苏绣实践与专业教学互动,充分地发掘学员的创作个性和潜能。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是我国开办较早的农校之一。1912年,在全国最早设置园艺科,被誉为中国近现代园艺园林职业教育的发祥地。“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与创新工作主要由该校园林工程学院承担,学校大力支持园林工程学院开展传承活动。一是,校园林工程学院牵头成立“苏州香山工匠学院”,学校先后引进了14位非遗项目传承人、全国技术能手、大国工匠进校园,升级改造了“张喜平”“薛林根”“郑可俊”三位大师工作室。二是,2017年,在校内高标准地新建了13000多平方米的园林技术馆,建成非遗文化展示中心、工程技术中心、赛训中心、培训中心“四大中心”。三是,园林工程学院将“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创新工作与日常教学工作有机结合,聘请国、省、市各级非遗传承人薛林根、杨根兴、张喜平、孙小青等人,开展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非遗项目的传承教学工作。

接下来,学校计划从教学育人、课程升级、示范共享等多角度,全方位地开展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工作。一是,建设园林传统文化课程。系统挖掘传统文化中与古典园林营造、园林鉴赏、园林生活相关的文化精髓,开发园冶解读、诗经与植物、苏州园林与诗意栖居等园林文化品牌课程;依托苏州众多的国家非遗技艺传人,打造大师领衔讲授的古建木工技艺、古建瓦工技艺、江南砖雕技艺、苏派盆景技艺等技艺传承课程。二是,围绕“智慧筑园”主题,开发园林工程施工技术、园林景观设计、园林苗木生产、苏派盆景制作、苏式砖雕技艺、苏式木雕技艺、香山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等虚拟园林工程技能训练项目,以及智慧型教学实训资源。三是,加强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培训与研究中心建设,建立中国传统建筑和园林营造技艺人才智库。完善园林古建非遗传承人杨根兴大师工作室、张喜平大师工作室、郑可俊大师工作室的内涵建设,提升学习、培训、交流、产品开发的综合功能。

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苏扇),自2009年起,在艺术设计专业中嵌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扇制扇技艺课程,于本校实训楼(文旅楼)建立“苏扇传承中心”,开展传承工作。苏扇传承中心总面积约为910平方米,以“苏扇大帅工作室”加“苏扇实训室(工坊)”为主要构架,形成“一室一坊”特色布局。学校引入非遗传承人,聘请制扇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邢伟中为特聘教授,成立邢伟中苏扇大师工作室,邀请苏扇非遗传承人陈琴、盛春指导教学,非遗传承人与本校骨干教师共同建立“双导师”师资队伍,实施苏扇教学传承工作。近年来,学校已探索出五年一贯制大专非遗教学“2+2+1”育人模式。即一二年级开设非遗通识课程,培养非遗认知与兴趣;三四年级开设非遗技艺课程,“双导师”授课;五年级师徒结对研发精品,培育“准”传承人。苏扇已经在每一届毕业生心中埋下了种子,培育了一批有志于此的人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双导师”教学团队围绕苏扇开发配套教学资源,用于人才培养。具体有苏扇实训校本实训教材、苏州市精品课程苏州檀香扇设计与制作、苏州国际教育园网络共享课程苏扇工艺与鉴赏、苏州市教育局立项微课檀香扇烫花技艺2016省高校社科基金项目成果苏扇数字博物馆网站、苏扇教学资源库建设等。

近年来,团队开始围绕相关的展会,研发制作苏扇作品,参加各级各类工艺美术行业展会,如江苏省“艺博杯”、中国(苏州)“苏艺杯”、中国工艺美术“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等展会大赛并获得金银铜各类奖项,通过参展参赛,提升团队视野和水平。同时,学校积极地加入苏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学会,是苏州市职教现代学徒制试点校。苏扇团队对接苏州檀香扇厂、盛风扇厂等制扇企业,探索与行业市场接轨的非遗传承教学,创新苏扇作品研发,形成“产教研学+就业创业”的一体化育人构架。

结语

综上可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传统文化的瑰宝。我们不仅要设立非遗保护单位,评定代表性传承人,而且更要让非遗走进校园扎根校园,用校园的丰富土壤滋养非遗项目,使千百年所传承下来的非遗资源在新时代的发展中更放光彩。

猜你喜欢

苏州市技艺苏州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苏州市纤维检验院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苏州市“从前慢”书吧室内设计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