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小学班主任教育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2022-02-14吕苗苗
吕苗苗
(胶州市李哥庄镇李哥庄小学 山东青岛 266300)
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开展其他活动的主要基础之一,在当前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类移动终端的普及,小学生接收各类外部信息的机会较之以往有了较大提升,同时暴露在不良信息流中的风险也在逐渐增加,加之家庭因素、其他社会因素的复合影响,其健康心理发展可能会误入歧途,若家长、教师不能及时发现并对学生加以良好引导,学生的心理问题可能会越积越重,甚至发展成心理疾病,对其正常的学习生活造成恶劣影响[1]。为此,小学班主任教师在开展教育工作时充分考虑分析学生的心理动向并研究处置对策,具有充足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班主任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满足班级管理工作需求
我国自进入新阶段以来,社会面貌以及人民群众的思维模式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新型社会格局导致单亲家庭数量有所上升,另一方面,我国依旧存在大量留守儿童。此外,由于各类不良信息在校内校外学生群体之间的快速传播,小学阶段的学生较之以往会更早地出现各类逆反心理、造成厌学、早恋、顶撞教师甚至斗殴等问题,给正常的班级管理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既给正常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不便,也影响班集体的凝聚力[2]。因此,班主任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心理健康入手,解决潜在问题,满足高质量班级管理的需求。
2.顺应教育体制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高质量发展理念的提出,我国对高质量文教事业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并为此推行了一系列教育体制改革措施,在摒弃“唯成绩论”,对学生进行课业“减负”的同时,提出核心素养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心理自我修复能力等全方位的素质养成,这些教育改革的科学性、合理性在广泛的教育实践中已经得到了证明,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其中重要一环,也应得到充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对其核心素养的形成以及日后的发展均有较大影响,班主任教师教育体制改革的一线承担者,应对管理下的学生进行健康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
3.满足构建和谐校园的需求
学生的各类心理健康问题可能导致学生自身出现内向、攻击性强、思维偏激等问题,易在校园范围内造成连锁反应,部分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可能会自发祖晨小团体、小帮派,吸引其他价值观尚未完善的学生加入,对较老实的学生进行威胁、勒索等,从不同角度导致原本正常的学生出现各类复杂心理问题,在班主任教师与校方难以掌控的区域内潜在影响学校的整体教育质量,从长远来看,也会给学校周边治安乃至学校声誉造成不可预料的破坏。且当前阶段校内专职的心理健康辅导教师配置一般均较少,不能满足日渐复杂的学生心理健康引导需要,为此在学生管理与教育一线的班主任教师,应当主动承担其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责。
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
1.精力旺盛,乐于接受新鲜事物
处于小学年龄段的儿童处于身体发育较快的阶段,因此其精力相对较为旺盛,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且由于心智发展的不成熟不完善,其意志力较低,即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主观活动的自觉性低持续时间短,在完成课程任务等活动时,一般依靠外部压力的督促而非自觉性[3]。因此,小学生对新兴事物的关注持续时间较短,关注点转移较快,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这就导致其受到各类不良信息侵蚀的风险大大增加,给其心理健康的养成带来不利影响。
2.偏好行为模仿
小学阶段的学生的社会阅历较浅,偏好对见到的短视频、动画片、同学以及家长等展现出的各类行为进行模仿,而部分家长、同学或是视频中的行为并不适宜小学年龄段的学生,例如酗酒、吸烟,使用部分药物等,在缺乏监护管控的情况下,小学生可能使用各种形式对所见事物进行模仿,部分动作会促使其早熟、部分药物与化学制剂则会导致其身体乃至心理健康出现各类问题。因此,小学生的成长需要良好榜样作为模仿参照物。
3.情感体验丰富、敏感、不稳定
处于小学年龄段的学生,已经逐渐能够理解并感受各类复杂情绪,其情感体验变得多样化,也能够逐步完成对自己情感表达的初步把控,但其心理防线较为脆弱,情绪敏感且不稳定[4]。例如在受到家长教师的表扬时,学生的心理会变得兴奋、积极;在受到批评时则会变得低落。这一特点在低年级段小学生群体中体现得较为明显。而尽管高年级的小学生能够逐渐形成更强的情绪控制能力,但由于其自我意识的发展,对获取他人尊重、认可的需求也大大增加。因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与其面临的外界褒贬环境息息相关。
三、常见的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1.入学不良问题
根据教学实践统计,相当数量的学生在升入小学或转学进入新班级时会出现入学不良的问题,其本质是一类常见的发展性心理问题。当学生首次脱离熟悉环境进入陌生且要求严格的环境中较易出现。具体表现为抑郁、孤独、焦虑等情绪障碍、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甚至出现较强的逆反心理,主动顶撞教师或违反校规校纪。内向学生以及攻击性较强的学生在发生该心理问题时,由于缺少与新同学的交流,其严重程度可能更高。
2.学业相关心理问题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面临各类相对枯燥的抽象知识以及相应作业时,常会出现学习疲劳速度快、厌学、自暴自弃以及考试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其中,导致学习疲劳的因素可能有学习持续时长、学习环境、教师授课方式以及课程紧凑程度等;厌学则是小学年龄段学生最长出现的问题,表现为在课堂注意力不集中,搞小动作、传纸条等,不断对自身学业以及学习与心理素养的形成造成破坏,也会影响其周边同学,引起厌学的原因可能由师长的过度批评、自身学习能力弱跟不上班级整体进度等;此外,考试焦虑也是较为严重的学业相关心理健康问题,在各学段的学生群体中广泛存在,会导致学生在出现无助、胆怯、焦躁等不良心理状态的同时,在生理上也会引起部分变化,例如心跳过速、大量出汗等,对学生真实水平的发挥造成严重影响,间接导致学生成绩不理想以及学生自信心的下降。
3.人际关系相关心理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角度下,人的本质是其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人都不可能孤立于群体而自我存在,小学生亦是如此,在小学生的人际生态中,常会出现基于地位差距、生理反应等因素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例如与家长、教师之间关系紧张、同学间出现矛盾冲突、过于内向交友困难以及出于对自身性心理变化感到困惑而产生的不良异性关系等。与师长的关系紧张可能由于家长与教师在不同环境下均塑造自身的绝对权威而导致,家庭、课堂变成“一言堂”,学生存在自己的诉求,但迫于压力不与家长与教师进行沟通,在长时间的淤积下,会演变成深重的心理问题。小学生由于心智上的不成熟,在与同学进行人际交往时,常出现冲动行事的情况,会引发同学间的矛盾冲突,且其存在怄气等心理,难以主动消除,同学间的矛盾往往会持续较长时间。此外,高年级学生由于身体发育,其性心理也在逐渐形成,在缺乏科学的性教育时,学生对异性的好奇心容易演变成不良心理,具体表现为早恋等实际问题,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不利影响。
四、常见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小学生由于社会生活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其生活学习范围基本局限于家庭内部以及学校内,受到其他外部因素的干扰较少,可忽略不计。因此以下仅对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中的家庭因素以及学校因素进行分析讨论。
1.家庭因素
家庭是小学生的第二课堂,承担着对学生的主要教育责任,家长也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中存在的各类因素直接关系到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家长的品性道德、生活习惯以及为人处世方式等会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形成与成长造成较大影响。家长可能存在的问题有,教育意识不强、教育方式不科学、教育内容不当等问题。首先教育意识不强将会导致对小学生的基本身心发展引导教育缺失,忽视对孩子的成长引导,导致学生在刚步入小学阶段时即出现入学不良以及人际交往困难等问题。教育方式不科学的主要表现形式有,过于注重家庭权威,不给孩子自主思考以及交流的机会或是过度忽视对学生的心理引导等,将会导致的问题有学生依赖性强、没有责任心、过于散漫等。教育内容的不当可表现为例如攀比心重或是价值观不当,将学生的某一方面与其他强势学生进行过度比较等,将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这将会导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到限制与压迫,进而出现逆反、胆怯等不良心理。
2.学校因素
学校作为小学生教育的主阵地,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基本均在学校进行具体展开。但学校的教育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会导致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受到阻碍。首先,部分学校为塑造品牌,过于重视学校升学率,教师基本只能对学生开展主要科目课程目标内的教学,学生的心理教育、体育教育以及文娱项目教育出现缺失,其全方位发展也受到一定阻碍,学生身心放松的时间较少。“唯成绩论”在校内造成相对高压的生活学习氛围,也压缩了学生受到心理健康与教育的时间。
其次,部分教师受到经验论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也在校内以及课堂上打造“一言堂”,忽视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学生的诉求无法向上反映,学习模式与人际交往模式被严格框定在教师预定的范围之内,容易导致学生出现自我封闭、交流障碍、情感表达能力弱等心理健康问题。最后,部分学校也广泛存在对心理健康教育与疏导专职教师的配置重视不足,对班主任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培训也不到位,导致学生在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时,不能及时得到疏导,在长期积存的情况下会形成更严重的心理障碍。
五、小学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加强自身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与学习
班主任教师是班级的全天候管理者,在教育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对改革要求的落实具有直接责任与义务。此外,新时代学生的生活环境及其导致的学生心理状况均有了较大变化,且会对学生的发展以及班集体的管理难度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基于上述情况,班主任教师应当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并进行相应学习。首先是充分了解各新课改指示文件中传达的会议精神,根据自身班级情况建立对学生心理状况监测及引导的工作框架。其次,对低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学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其可能成因,并根据自身教育与班级管理实践经验对其进行本土化改良,保证采取的策略对本班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的有效性。
2.将心理健康教育贯彻于日常工作
班主任的日常工作包括基础教学、班级管理以及各类活动的组织。在实际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即便班主任教师希望能够定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专门课程,但也会由于学校追求升学率、其他学科教师占用班会等难以预料的不可控因素,出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间被压缩的情况。且即便定期展开心理健康辅导课,也会由于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或是不重视等因素影响,致使课程教学达不到预定目标。为此,班主任教师应当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利用一切现实条件展开教学。例如,在语文课堂上,针对课文中人物交流的段落,对当事人的心理状态展开分析,引导学生区分正常心理与不正常心理。或是打造翻转课堂,让学生扮演并感悟课文人物的心理动向,丰富其情感体验的同时,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为其心理健康发展铺路。
3.整合校内外资源,构造学生健康发展环境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局限于学校内部,班主任教师应当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学生创设健康的心理健康发展环境。例如通过家校互动的形式,向家长传达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通过家长了解学生在课堂之外的心理动向,为制定针对性引导策略做铺垫。此外,还可以通过与各类社会实践基地进行合作,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观察学生在实际生活交流模式,分析可能存在的潜在问题,并及时加以引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班主任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担任着重要角色,为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顺应教育体制改革,教师应当加强自身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与学习、将心理健康教育贯彻于日常工作并整合校内外资源,构造学生健康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