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产业链转型升级与供应链体系重建
2022-02-14付必茂
付必茂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人民日报》2020年11月4日,第1版。“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人民日报》2022年4月11日,第1版。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的形成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是长期趋势。在新发展格局下,国内国际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协调发展是重中之重。客观分析全球价值链的发展趋势、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现状、准确识别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的优势和短板,对中国经济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发展趋势
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共同内核是生产过程中的分工细化和供求关系。工业革命以来,产品的生产分工逐渐细化,从基本的国内分工形式逐渐发展成为区域、国际分工形式。从供求关系方面来说,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就蕴含在供应与需求的生产过程中,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链条状、网络状的链接关系。供应链主要强调微观企业层面产品、服务的供需和流通关系;产业链主要强调宏观行业层面的中间品投入产出关系;价值链主要强调在生产过程中由要素投入形成的附加值随着生产链条的传递和分配关系。从商品、服务流通方面来看,企业层面的供应链是行业层面的产业链的基础,是产业链的微观表现形式;产业链是众多微观供应链最终聚合形成的结果。从相关主体来看,供应链是微观企业的经营和决策的重要维度,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追求运营成本低;产业链和价值链是政府管理部门管理和决策的重要维度,一国产业链、价值链的发展关系着国家经济发展和国计民生。
全球经济进一步细化分工仍是长期趋势。在全球化过程中,跨国企业出于优化成本的目的在全球布局不同的生产环节,形成全球供应链,进而形成全球产业链、价值链。跨国企业的外包选择取决于相关国家的要素成本、营商环境、经济发展形势。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价值链贸易占比呈现停滞甚至下降趋势。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长期的结构性调整和战略性重组。同时,以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推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①王元丰:《如何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挑战》,《光明日报》2019年10月17日,第14版。将长期影响全球分工。这些因素不但会使生产、运输和销售环节发生重要变革,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全球价值链的重构。
全球产业链有周边化和区域化的发展趋势。近年来,美国大搞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经济民族主义,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加速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使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呈现出本土化、区域化和多元化的特征。美国不仅对中国进口高新技术产品加征关税,还采取各种手段对中国高技术企业进行打压。作为全球最重要的两个经济体,由美方主动挑起、肆意升级的中美经贸摩擦对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影响。全球供应链在遭受短期冲击后,面临着分散化和多元化的挑战。一些国家为了本国产业链不受影响,计划将外包的生产任务逐渐迁回本国或邻近的周边国家,寻求自主可控的产业链。
数字化、服务化是全球价值链的新发展趋势,全球制造业正在快速步入智能化时代。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发布的《2021年世界贸易报告》,2021年全球服务贸易中超过一半的比例已实现数字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对制造业带来的变革逐渐深化,世界各国围绕核心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加速战略部署。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还在生产过程中催生了海量的数据要素,具有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进一步深化全球分工的作用。
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优势
中国产业链不断升级,具有体量大、工业体系完备等特点。中国在融入全球价值链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在工业品和中间品领域,目前中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②《迎来向“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历史性跨越》,《人民日报》2022年6月15日,第2版。完整的工业体系是中国经济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
中国规模庞大的国内市场是新发展格局中重要的比较优势。当前,中国人口红利逐渐减弱,廉价劳动力的禀赋型优势正在逐渐消减,基于国内大市场的非禀赋型比较优势正在逐渐形成。中国具有规模庞大、需求多样的消费市场。巨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是保持经济稳中向好的重要支撑,是有效应对国内外各种经济风险带来的短期经济波动的重要基础,是维持产业链稳定、工业产出稳定和就业稳定的重要保障。国内市场巨大的消费潜力催生的众多新发展机遇已经体现在一些高端制造业、现代化服务业上,这些产业或以数字经济形式改良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或以高端制造业与生产型服务业共同发展形式创造全新的市场。在满足国内大市场需求的同时,运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大量以数据要素为代表的高级生产要素,这些高级生产要素的存储、累积和使用也为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创造了潜在的比较优势。
中国创新能力逐渐增强,创新链与产业链紧密结合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正逐渐从内化发达国家成熟技术的外源式创新模式,向基于国内经济的内源式创新模式转变。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创新指数的全球排名第12位,位居中等收入经济体榜首。中国具有规模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优势,具有市场庞大、需求多元等特征,能够给予创新型企业生存、发展、做大做强的扎实基础和包容的营商环境。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着力攻克卡脖子技术难关,将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的潜力,推动中国从外源式创新模式向内源式创新模式转变。
中国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这一优势主要体现在由政府牵头,多市场主体共同参与,集中力量攻克一些需要巨额投入、技术复杂、多市场主体联动的关键技术、战略产品等基础难题上。例如,在战略型产品方面,需要在部署战略型产业及其相关上下游产业的同时注意国防安全,具有目标明确、安全要求高、调动资源巨大且涉及产业众多等特点。中国独特的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能确保以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方式,建立常态化跨行业、跨主体对话机制,高效安全地完成重大战略技术攻关。
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存在的问题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地位逐步攀升,但制造业增加值占本国GDP比重呈现下降趋势。联合国统计司数据显示,1978—2018年中国工业实际总产出增长了约56倍,2018年中国占全球制造业产出的比重达到25%。①郭凯明等:《贸易成本与中国制造》,《金融研究》2022年第3期,第2页。但从国内经济结构视角看,中国制造业占GDP比重呈下降趋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11年的32.06%降至2021年的27.4%。②《中国制造业占比回升势头能否保持?》,中国新闻网,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1087383086341396&wfr=spider&for=pc。
从制造业总量看,中国已经发展成为制造业大国,但从发展水平看,中国产业链整体发展水平不够高,附加值较低。中国如何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从低附加值生产环节走向高附加值生产环节,是当下制造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国经济早期发展主要依靠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以加工出口贸易形式融入全球价值链,这类制造业往往处于价值链底端,附加值比例不高。中国在钢铁、水泥、汽车等劳动密集型领域有数百种制造业产品产量位居全球首位,而在芯片、软件、高端数控机床等技术密集型领域则落后于发达国家。
中国虽然具有完整的工业体系、覆盖范围广的产业链,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但中国的产业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存在关键核心技术被卡脖子问题,在重大技术方面存在众多难点、堵点。中国许多关键产业存在“缺芯”“少核”“弱基”的问题。中国以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软件、专用芯片、工业软件、数据库和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产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工信部对全国30多家大型企业130多种关键基础材料调研结果显示,计算机和服务器的高端专用芯片、智能终端处理器和存储芯片仍然高度依赖进口。③倪红福:《构建中国产业链竞争新优势》,中国社会科学院网,http://ie.cass.cn/scholars/opinions_essays_interviews/202112/t20211227_5385320.html。
中国高端服务业发展不充分,嵌入全球价值链水平较低。中国服务业主要以零售、餐饮、食品等传统服务业为主,而信息、金融等高端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尽管中国服务业比重呈现上升趋势,但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高端服务业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这类行业能通过国内生产网络、全球生产网络向其他行业和地区带来溢出效应,往往也是全球价值链中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服务业发展程度低,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服务业嵌入全球价值链水平低。从服务业贸易水平来看,2019年中国服务贸易占GDP的比重为5.25%,低于同期全球的13.54%。④同上。
构建新型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实现路径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据学者使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的测算,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主要依靠国内市场,国内经济循环的依赖程度保持在90%上下,依赖于国内循环的GDP占比排在世界第5位。①黄群慧、倪红福:《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测度分析——兼论新发展格局的本质特征》,《管理世界》2021年第12期,第51页。为了构建高水平自立自强、经济循环畅通的新发展格局,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发挥大市场的规模经济效应,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为创新企业提供广阔市场,挖掘企业创新潜力,推动经济长期发展。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打通生产要素市场、产品市场跨地区流通渠道,推动生产、物流、销售各环节有机结合,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进一步加快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户籍政策改革,确保劳动要素、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跨地区顺畅流通。进一步加快5G、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嵌入全球服务价值链进程。进一步发挥市场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坚实基础。
加快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短期来看,要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小微企业具有资金实力弱、现金流不稳定、订单谈判势力弱、供应链单一等特征。同时,中国大量就业依赖于私营小微企业。为了维持就业稳定,防止小微企业因疫情影响而倒闭破产,应当针对小微企业加大针对性扶持力度。长期来看,完善现代产业体系,要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会,推动数字经济相关的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行业做大做强,运用数字化工具协助服务业外包,支持服务贸易发展,加速服务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完善现代产业体系,还要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贯穿产业链的生产、流通、分配等各个环节,有助于打通国内循环,以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国际经验表明,确保一国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有利位置的基石是不断提升的创新能力。中国产业链核心技术存在难点、堵点,要发挥举国体制优势,从知识产权的制度设计、保护体系、市场创造等方面入手,营造能够促进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重要的科技创新都是长期项目,必须在知识产权生产的早期孵化、中期检验和后期产业化等不同阶段着手,把握补贴型产业政策、竞争政策和采购政策之间的平衡,协助市场共同塑造中国科技竞争力。
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实现高质量对外开放。短期来看,中国要以尽快恢复供应链正常运营为目标,保证国内国际市场需求在短期内快速得到满足,尽可能将疫情的负面影响控制到最小。同时,要积极与国际社会建立更全面、系统的恢复全球供应链正常秩序的合作治理机制。长期来看,在积极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同时,积极构建区域价值链。构建东亚区域价值链、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区域的贸易往来、经贸合作,将有助于在区域层面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另外,在积极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同时,也应积极在国际市场上寻求多种供应渠道,在实现多元化的同时保证供应链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