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2022-02-14张婧慧
张婧慧 胡 建
(西华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百年之际提出伟大建党精神这一崭新的命题,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的主题。建党精神是中华民族在站起来的过程中创造的一种先进思想,同时又为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直到强起来提供精神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是建党精神不断被赋予时代内涵的历史进程,也是建党精神不断实现时代价值的历史进程。“新时代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1]
一、建党精神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建党精神的内涵、创建者和发展逻辑做了阐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建党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共产党建党实践相结合产生的社会意识,是由无数革命先驱、英雄人物和先进模范孕育锻造的精神财富,弘扬建党精神具有激发动力、培养人才、指引方向的作用。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刻,要充分发挥建党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可以从认知、行动、意志、情感四个层面深入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
第一,认知层面。建党精神所揭示的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内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强大的认知力和创造力。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以其强大的认知力在国家危难时刻找到了改变中华民族发展方向和中国人民前途命运的科学真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成功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形成了一系列科学理论;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以其强大的创造力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作出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性贡献,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第二,行动层面。建党精神所揭示的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内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决的行动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充满艰辛与不易,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展开一次次斗争。实干才能梦想成真。中国共产党人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付出了艰苦努力,带领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第三,意志层面。建党精神所揭示的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内涵,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意志力。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深知所从事革命事业的正义性与道义性,因而能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表现出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与彻底的斗争精神。中国共产党在一百年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了众多无私奉献、不畏牺牲的英雄模范人物,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石。
第四,情感层面。建党精神所揭示的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内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恒久的感召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把对党忠诚和对人民负责熔铸在一起作为价值目标的中国共产党人,用自己独特的政治品格鼓舞和号召广大人民群众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去。
二、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
建党精神是对中国共产党革命先驱建党实践在精神层面的高度凝练总结,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境界。建党精神是在近代中国社会特定历史条件下孕育产生的,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时代之问,体现了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历史逻辑的有机统一。
1.建党精神生成的理论逻辑
理论指导是行动的前奏,建党精神的产生有其思想文化源头。首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建党精神的形成作了理论准备。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就立足实践、与时俱进,始终致力于全人类解放事业。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积极求索,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有了一个逐步清晰的认识,提出“建设一个全国范围内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2],开启了具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实践历程。这一实践探索过程深刻折射出中国共产党人勇于自我革命、坚守真理、忠于人民的精神品质。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为建党精神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建党精神形成的内在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伟大民族精神始终是涵养中国人心灵的甘泉,它们在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建党实践之中以不同的形式体现出来,建党精神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怀与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报国情怀是一致的。最后,近代中国社会的时代精神也对建党精神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伴随着近代文明的输入、新文化运动的开启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思想冲击传统思想,催生出新的社会精神。20世纪20年代,中国无数革命志士历经新文化运动的启蒙、十月革命的影响和五四运动的洗礼,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救国救民的革命事业中,其表现出来的砥志研思、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必然渗入中国共产党人的建党实践之中,从而内化于建党精神之中。
2.建党精神生成的实践逻辑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建党精神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源自革命先驱建党的斗争实践,是对中国共产党创建过程的反映。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伴随着各种思想和主义的激烈交锋。在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斗争中形成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队伍,汇聚了一大批骨干力量。为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一方面,这些骨干力量不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宣传。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革命先驱在思想运动中不断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价值,积极宣传推广马克思主义理论,展开了一系列围绕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论战,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逐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各种社会思潮中的领导地位,造就了彰显马克思主义政党特质的建党精神。另一方面,这些骨干力量开始将马克思主义信仰付诸建党实践,形成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格局,这些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已经表现出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特征。渔阳里的建党实践活动,不仅孕育了中国共产党的雏形,而且孕育着凸显党的本质内核的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由此萌发。1921年7月,党的一大在上海树德里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宣告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全国性的政党建立,标志着伟大建党精神的基本形成。从渔阳里到树德里,再辗转到嘉兴南湖红船的建党实践为建党精神的诞生奠定了实践基础。
3.建党精神生成的历史逻辑
建党精神根植于实现民族复兴的不懈探索中,形成于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站起来的历史进程中。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面对满地兵燹、疮痍弥目的中华民族,仁人志士们进行了一系列救亡图存的实践活动,包括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探索、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抗争,这些都是先进的中国人怀揣民族复兴的梦想积极探索的真实写照。从器物到制度、从君主专制到民主共和、再到学习先进的思想文化均以失败告终,但为建党精神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历史滋养。毛泽东直呼:“人类苦到了极处,社会黑暗到了极处”[3],时代需要新的方法和道路。十月革命的胜利让中国人看到了救国救民的希望,选择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独立的思想武器。基于此,中国共产党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诞生了,建党精神也伴随这一过程孕育而生。除此之外,建党精神的历史逻辑还体现在其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开篇之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从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再到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任务,也产生了不同的精神,这些不同阶段产生的精神是对建党精神的传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所以能够形成“燎原之势”,正是因为有建党精神这一革命的“精神火种”。
三、建党精神在民族复兴中的重要作用
一百年来,建党精神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精神支撑和引领作用。中国共产党接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历程表明,建党精神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精神武器。
1.建党精神是民族复兴的动力源泉
注重精神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马克思指出,精神对于民族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最英勇的献身精神才能拯救民族、因而迫切需要这种献身精神”[4]。中华民族遭遇狂风骤雨仍然能够逆水行舟、激流勇进,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精神上能够站的住、站的稳。建党精神作为首个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坚持和弘扬下,孕育锻造出近百种伟大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活水源头。从精神源流上看,不同时期具体的革命精神是对建党精神的衍生。从精神内容来看,不同时期具体的革命精神都贯穿着建党精神的核心理念。可以说,建党精神是贯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灵魂。一百年来,建党精神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血脉,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峥嵘岁月,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极其恶劣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胜利。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带领人民取得这样的成就,就在于建党精神能够为中国共产党人走好赶考之路提供强大动力。
2.建党精神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支撑
建党精神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支撑,能够为民族复兴培养人才。一百年来,一代代中国青年在中国共产党旗帜的领导下肩负起民族复兴大任,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先锋力量。五四运动时期“拯救中国的义务使学生的组织和积极行动的精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5],无数青年学生以实现民族独立为己任,表现出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和救亡救国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为建党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建党精神具有培养人才的作用。首先,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情况下依然能够茁壮成长的“红色基因”,为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勇往直前的精神动力。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建党精神,能够引导青年积极学习、领悟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指导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够指引青年把个人的青春梦融入中国梦,在努力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其次,建党精神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反映,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质,弘扬建党精神能够加强青年对党和国家的了解,引导青年对党忠诚,积极参与政治活动,激发出青年在政治实践中的责任感、义务感和使命感。最后,建党精神所蕴含的忠于理想、攻坚克难的革命精神能够启示青年在实现人生理想时,要有战胜一切困难而不为困难所屈服的决心和勇气。伟大建党精神是砥砺青年奋力前行的启明星,是引导青年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灯塔。
3.建党精神是民族复兴的精神武器
建党精神是民族复兴的精神武器,一方面,建党精神能够为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铸就党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革命精神,勇于面对各种未知的挑战和困难。另一方面,建党精神能够为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提供精神指南,以高度的自觉性、主动性去解决党内存在的主要问题,最终实现党的自我完善、自我提升和自我发展,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建党精神、党的自我革命和民族复兴三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坚持自我革命是党领导人民在实现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中形成的宝贵历史经验,为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革命先驱们在建党实践中体现出来的“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革命精神与党的自我革命坚持把初心使命作为出发点的实践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党的自我革命实践中,必然要和各种矛盾困难作斗争,只有发扬“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建党精神,才能跨越一个个“雪山”“草地”、征服一个个“娄山关”“腊子口”,实现党的自我完善。党的自我革命要求共产党员“自觉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加强党性锻炼和政治历练,不断提升政治境界、思想境界、道德境界。”[6]发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建党精神,能够激励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学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实现自我提升。党的自我革命还要求共产党人具备崇高的政治境界,发扬“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建党精神,能够指引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实践中坚持一切从党性和人民性出发,表现出恒久的感召力,获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实现自我发展。党领导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过程也是党发扬建党精神坚持自我革命的过程,新时代要重视建党精神对党自我革命的指导作用,坚定不移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四、建党精神推动民族复兴的有效路径
建党精神形成发展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百年峥嵘岁月中。为中国共产党战胜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提供动力支撑,在新征程上,要结合新实践、新要求不断促进伟大建党精神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推动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意识形态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引方向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其中,建党精神自孕育诞生之初就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共产主义伟大理想,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特征,将其融于意识形态建设中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引方向。
一方面,将建党精神融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捍卫真理的理论底气。“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内在要求。”[7]相对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而言,哲学社会科学认识和改造的对象是人类社会,目的是发现人类社会内在的规律和本质。建党精神是对中国共产党建党实践内在规律的集中表述,所揭示的主体强大的认知力和创造力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精神指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将追求真理、坚守理想、为人民服务的建党精神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动力指导实践,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提供动力支持和方向保证,不断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另一方面,将建党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中,加强民族凝聚力。作为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要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力量。在探索实现民族复兴的过程中留下了“黄继光舍身堵枪眼”“冰雕连”等感人事迹,表现出中国共产党人顽强的意志力。这一意志力团结和带动了一代又一代先进中国人投身于伟大事业,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中国共产党人从始至终恪守初心使命的伟大实践,折射为勇担使命、忠诚为民的建党精神。将建党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中,既能为民族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磅礴力量,也能增强人民对中华民族的情感认同,坚定社会主义方向,把对家国的挚爱转变为良好行为习惯。
2.推动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时代新人
实现伟大梦想需要时代新人保驾护航。伟大建党精神是对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成功经验的理论总结,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思政课程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要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时代新人。
一方面,加强建党精神与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建党精神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学段学情特征,将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中。一是要把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发挥建党精神的教育作用。比如,在新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就把建党精神作为一个重要观点进行介绍。二是要加强思政教师的融合意识和能力。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思政教师应及时关注有关建党精神的最新理论成果,深化思想认识,丰富教学内容。
另一方面,创新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方式。一是创新教学方式。建党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可以通过整合与建党精神相关的资源建立以建党精神为主题的红色展览馆、举办与建党精神相关的学术会议,进行体验式、探究式教学。比如,组织学生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能够让学生深刻把握建党精神的内涵及其生成逻辑。二是创新宣传途径。要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相结合、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扩展建党精神的宣传途径,将建党精神内容融入微视频、上传各级各类平台。思政课教学不仅仅在课堂上,而且还在课堂外。学校与社会要合力营造传承建党精神的积极氛围,拓展建党精神的覆盖面,让青年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把建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传承伟大建党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铸造一个更加坚强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新的历史条件下,党能否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能否不断提高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能否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直接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将建党精神融入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是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的必要之举。
一方面,将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指引,磨砺顽强意志。当前,中国和中国共产党仍然处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风险同在的复杂环境之中,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具备适应新环境、战胜新困难的精神品质。历久弥新的建党精神能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提供指导。新征程上,加强党的建设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发扬斗争精神。一要坚定理想信念。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要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深入学习,领悟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积淀下来的伟大精神,坚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要静心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坚定马克思主义伟大信仰,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指导实践。二要发扬斗争精神。建党精神是在革命先驱的建党斗争实践中产生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精神。党的建设是一个不断趋于完善的过程,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中国共产党人应充分汲取伟大建党精神所蕴含的斗争精神,勇于同党面临的重大风险考验和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作斗争,把党建设成一个经得起各种风险考验,更加坚强的领导核心。
另一方面,将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行动遵循,推动伟大工程建设。新时代,把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行动遵循,能贯彻党的优良传统,推动党的建设这一伟大工程。一是中国共产党人要始终扎根于人民群众,更好地把科学思想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中国共产党的红色血脉来源于人民,人民对中国共产党期予了深厚的感情。“淮海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8],人民群众是在民族复兴进程中能够不断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基础保证。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始终牢记对党忠诚和人民至上的信念,把党性与人民性内在统一起来,更好地领导人民开启新征程。二要通过有组织的实践活动锤炼党员的政治品质,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建党精神所体现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质要求每一位共产党员在实践中坚定不移地做好民族复兴带头人,做到忠党、爱党、护党。
伟大建党精神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实践探索中发源,在革命先驱建党斗争的实践过程中发展壮大,犹如一条潺潺溪流,最终汇聚成汪洋大海,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见证。一百年来,建党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演化出不同的时代精神,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给予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强大精神动力。伟大建党精神如磐石,支撑起党的伟大事业发展的巍峨大厦;伟大建党精神如灯塔,指引中国共产党人在漫漫征途中稳步前行;伟大建党精神如金匙,为中华民族打开走向现代化强国的大门。进入新时代,要继续传承发展伟大建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