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2022-02-14张玉良张鹏

党的生活·青海 2022年12期
关键词:精神力量中国式二十大

●张玉良 张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历史阶段,为什么提出要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韦伯在其著作《中国的宗教:儒教和道教》中提出了著名的韦伯命题,即为什么西方最早走上资本主义而中国不能?韦伯认为新教伦理为西方提供了资本主义精神,但是后来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了西方社会普遍的价值危机,摧毁了人们的情感价值,因而韦伯称其为“理性牢笼”,这也造成了所谓资本主义精神的危机。此外,上世界80年代起,儒家文化圈的国家迅速在经济上腾飞,使人们普遍对西方现代化道路产生了怀疑,也因此衍生出“现代化道路是否唯一”的讨论。但毋庸置疑的是,韦伯命题的实质是现代化需要特定的精神动力作为支撑。

传统儒家的“庶、富、教”三部曲理论也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在《论语》中,孔子明确表达了其治国理政的思想,原文说,“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孔子认为,一个国家要发展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有充足的人口和劳动力,二是要发展生产使人民有富足的物质生活,三是要让人民具有教养。这三个条件有先后顺序,只有在先“庶”、先“富”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化,发展教育事业,即孔子主张的“先富而后教”,他虽重视对人的教化,但是却以富民为先,而这一思想与管仲在《管子•牧民》中写到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以其朴素的唯物史观表达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具有马克思主义意涵的观点,在新时代汲取和借鉴中华文明的有益思想,对于中国的发展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精神与物质的互辨关系是一贯的、明确的。马克思认为,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这也就是说,要想让思想力量发挥作用就必须与人民群众相统合。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各项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21年2月25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近1 亿人脱贫,832 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我国在新冠肺炎疫情等不确定因素影响下,依然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在物质条件总体得到解决的前提下,我国从此也顺利进入了后物质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关于文化建设的要求就显得尤为迫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在新时代、新阶段、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社会在由物质时代向后物质时代转变的过程中,我们更加强调文化驱动以及文化建设由物质时代的适应经济发展向引领经济发展转变,精神力量作为行动的动力在不断地增强,可以说,增强精神力量已经是中国“富起来”之后的必然要求。

此外,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也是完成伟大使命的根本保障。首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和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的着力点,将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贯穿于践行初心使命的始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物质条件总体满足的今天,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对于精神文化的需要已经摆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显著位置,增强精神力量,进行文化建设已经刻不容缓。其次,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中国已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后物质时代迈进的今天,精神力量在引领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在物质文明建设中始终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最后,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也是理论创新的历史责任。与文明发展的多样性一样,现代化发展模式具有多样性的特征,也就是说,现代化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衡量标准。西方以资本主义精神为指引的现代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早已被后发国家,尤其是儒家文化圈国家的经济腾飞而击溃,以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为圭臬的发展中国家也深陷“中等发达国家陷阱”等现代化问题之中,而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日益受到“工具理性”的困扰,陷入西方社会价值危机中而不能自拔。但是,西方社会的话语霸权仍旧存在,在中国有现代科学之前,西方已经占据了现代学术的先机。在中国大踏步向现代化强国迈进的过程中,如何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如何为世界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则成为目前学术界、理论界需要承担的历史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前文已明确阐述了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精神力量的原因,那么,在新时代新征程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精神力量的重点在哪?党的二十大报告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纲领性宣言,已明确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一是要弘扬伟大的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将伟大的建党精神概括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32 字箴言,明确提出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更是将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作为报告主题的一部分,并且提出了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行动指南,即“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伟大建党精神源自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形成于中国人民救亡图存之际,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汲取百年历史经验,就是要坚定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历史依据,它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念、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着力培养具有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引导人民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凝聚人心、汇聚民力,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汇聚磅礴力量。

三是要牢记五个“必由之路”的规律性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参加内蒙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五个必由之路的论断,即: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贯彻新发展理念是中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五个必由之路又进行了更为深入的阐释,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纲领,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抓好五个必由之路可以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正确的道路上稳步前行,继而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五个必由之路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正确的方向道路,必胜的信念,前进的指南以及永葆生机活力的政党。五个必由之路的纲领将会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披荆斩棘、行稳致远的关键,推动我们不断向前。

总之,现代化道路必须要有精神动力作为其指引,在物质条件总体解决的后物质时代的中国,建设精神文明,以精神力量引领经济发展变得日益迫切。党的二十大报告为中国式现代化精神动力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正确方向,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牢记五个“必由之路”的规律性认识,弘扬伟大的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猜你喜欢

精神力量中国式二十大
二十大颂
喜迎党的二十大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喜迎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强大精神力量激励科研前行
中国式民主
“阅百年历程·传精神力量”
——宁夏“4.23”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
大力弘扬黄河文化 为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凝聚精神力量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