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风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方略

2022-02-14李佳玥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国风育人政治

李佳玥

(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国风文化是近些年兴起的青少年圈层文化,以爱好古风音乐、汉服、古典妆容等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内容的青少年群体为主,并围绕诸多相关的文化周边、IP、意识观念和身份认同所形成的一种情景化文化生态[1]。具有鲜明的青年亚文化和圈层文化的特点,对传统文化的精神贯彻是其灵魂所在。在文化建设的重心从文化产品的生产早已转移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社会时期,将具有传统文化底蕴和青年亚文化表达方式双重属性的国风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浸润、感染、熏陶作用,以达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从而使其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对于新时代传统文化的“双创”和高校“立德树人”具有重大意义。

一、国风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

国风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深远的文学智慧可以之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要素,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作用过程中有利于提升、拓展、扩大和增强其政治高度、学理厚度、实践深度以及人文温度。

(一)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理厚度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拥有一个逻辑自洽、全面系统的知识理论体系,囊括丰富的知识资源;而国风文化植根于中华文明数千年的文化沃土中,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邃精华,始终与中华文明同向同行,具有自身独特的学理性厚度。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独特的教育资源。中华文化历来推崇“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国风文化所传递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点、道德规范,既有机结合了艺术创造和文化精神,又将古代美学精神融入当代文化追求,对中华文化与文明的生命力有巨大激活潜力。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有利于继承中华文化与文明源源不断的文化生命力,另一方面则沉淀出高校发展独特的历史和场域气息。因此,将国风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进一步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理厚度,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迹可循,以理服人”。

(二)扩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外延

实践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征和属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科学思想观念的重要途径。而国风文化是在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是青年对新时代的“文化反哺”产物,具有“润物无声”地渗透到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各方面的功能,可以有效唤醒根植于大学生血脉的文化基因。换言之,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国风文化决定了育人功能是其本体功能,意味着自其诞生之日起便已担负着育人的文化使命。一方面,国风文化中蕴含的现实性的青年亚文化因素,不仅显示出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抵抗作用逐渐消减,而且对于主流文化贯通、融合青年圈层提供了绝佳机遇。另一方面,国风文化源于青年实践又反作用于青年文化的实践性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的重要理路。对于高校而言,每个高校在其形成历程中形成的独特的文化资源,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方式和独特资源。高校历来非常重视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如在校园环境、宣传教育、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有形校园载体形态中均能窥探大学文化的浸润与渗透。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将国风文化的实践性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贯通中影响师生,从而能有效扩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外延。

(三)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温度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有政治的高度、学理的厚度、实践的深度,还要有人文的温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感化人、教育人、改变人的工作,而人的改变在心上,心的改变在情上。习近平总书记用“感人心者,莫先乎情”[2]指出情感教育在人心理和行为上的重要作用,为此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自身的情感教育,不断增强人文温度。国风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创造过程,其植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长达五千年的中国历史阶段中,有不同的文化表现,呈现不同的文化内容,这些文化表现与内容表达着中国人的人文情怀和情感积淀。例如,贯穿于中华伦理发展中的“仁义礼智信”,表达了中国人对培育理想人格的价值情感;追求自然无为、“知变,因变,应变”的道家文化,展现了中国人顺应自然的养生情感;坚持以富国强兵为己任、主张以法治国的法家思想;宣扬 “兼爱”“尚贤”“非攻”“尚同”的墨家思想等,展现了中国人对国家与社会有序治理的情感等。而当时的儒家、道家、法家与墨家,无一不体现着中国古代社会至深至远的文化样态,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温度。现代高校自身丰富的人文精神与人文温度,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文化,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和主体性特征的校规文化,以及具有陶冶情操功能的物质文化等,实质上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环境育人功能的现实映照。因此,将国风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能够使其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外化为其实践活动,提升其精神境界和文化素养。另一方面,能够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加正能量、引领时代先进文化不断增强感染力、弘扬民族先进文化不断提升时效性,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通电线、接地气”,避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说自话“或“说了传不开”的尴尬局面。

二、国风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机理

厘清国风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系,梳理国风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内置机理,对推动国风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用意义重大。两者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育人功能等要素上契合相通,前者是后者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也是后者长期高质量发展的因时因势之举。

(一)教育目的一致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强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3]。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进入新时代以来,高校文化育人研究稳步开展,传统文化育人体系不断拓展和完善,为国风文化的育人目的提供了坚实的研究基础和坚定的发展方向,“为国育人”是国风文化发展的基础和实践的进路。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的,是要将社会所要求的思想观点、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作用于社会成员,使其在思想与行为上达到合乎社会发展需要的目标,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归是“立德树人”。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国风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具有一致性。

(二)价值取向趋同

价值取向,是指基于一定的价值观在面对各种矛盾与冲突时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立场以及价值态度等,是价值观念的直接反映和体现。国风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趋同,两者均以我国所倡导的社会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观为价值取向,统一于我国人才培养战略。其中,国风文化的本质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新样态。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具有自觉继承、弘扬、创新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随着“十四五”时期我国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优先考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成为既有之题目、题中应有之义,这是“十四五”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传播科学、弘扬文化、做强专业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主要价值取向。在这三个主要的价值取向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在“坚持大学专业特色,形成独具特色的办学风格”“坚持培育好国家情怀,不断为社会培养栋梁之材”“坚持履行育人职责,培养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上下功夫,而这与国风文化的价值取向不谋而合。

因此,国风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应当确保大学文化价值观的输出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久久为功,持续推进全社会认同、理解、践行国家主流价值观贡献力量。

(三)育人功能贴合

关于教育与文化之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育人关系,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指出: “教育的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3]。在高校场域,国风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在育人功能上相互贴合,在育人效果上殊途同归,共同发挥着作用。国风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的贴合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风文化要始终保持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方向上的趋同性。二者属于上层建筑范畴,主要内容都是传播和弘扬统治阶级主流意识形态,在育人内容上相互交叉,在育人功能上彼此契合。严格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突出政治导向和价值观念,其所涉及的统治阶级的思想观点、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等意识形态内容都是文化的范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也是实现对大学人进行“人化”与“化人”的过程,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国风文化在育人方向上具有同质相生的属性。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涵盖的场域资源,如高校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都有效激发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用。如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开大学校训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等体现了其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隐性助力。二是国风文化要始终保持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目标上的一致性。实际上,国风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都是为了“育人”,为了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常用的大学文化资源,通过营造核心价值观和人文气息相结合的文化环境,以观念、思想、精神等塑造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得学生身受其影响而不知,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从这一角度观之,国风文化体现了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良好的耦合性,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构成了有利条件。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自身有深厚的学理支撑和文化底蕴,有其文化育人的基础,能够输送给教育对象丰厚的文化给养,从而加强对教育对象的文化行为引导。概而言之,国风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相贴合,推动国风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

三、国风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方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进而强调:“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4]这为新形势下秉承文化育人新理念,促进国风文化更好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高校,一切精神财富都由其文化的建设者来创造,其中既包括大学任课教师、行政人员,一定程度上也包括高校学子。可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本身既属于文化育人的范畴,也在大学的一切精神财富创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有效推动国风文化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国风文化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应着眼于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与介体在国风文化中能够采取的措施与贡献,致力于实现国风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完美融合。

(一)强化教育主体文化自觉,充分发挥国风文化的育人价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体为任课教师和各级管理人员,这些人力资源同时也是国风文化的主体力量。推动国风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主体既要学习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增强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又要通过所学,加强对大学学子的引导,以优秀的国风文化育人。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主动学习中华优秀文化。一方面,主动学习中华优秀文化,就是要熟读我国社会发展历史,尤其要学习了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从历史学习中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无穷魅力。另一方面,增强国风文化育人的自觉性,就是要自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气息。同时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一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坚持在课堂教学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立“正气”,以经典优秀文化打“底气”,以精品教学活动养“文气”,坚持在课堂教学中加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以构建更高水平、更高层次和更高品质的文化育人课堂。

其次,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做到主动以优秀文化育人。梅贻琦先生曾讲到:“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主动学习中华优秀文化、增强国风文化的自觉性后,也要承担起引导高校学生了解、感悟、认同民族文化的重任,做到以优秀的民族文化教育人、培养人和塑造人。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引导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文化经典无疑是对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关键途径。另一方面,要引导高校学生在国风文化实践中感悟传统文化力量,进而提高学生精神文化品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进行国风文化育人时,可发挥高校学生的主体性与参与性,让学生成为国风文化的部分建设者和管理者,达到“濡染观摩”之效。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维持国风文化与发展战略的稳定性,不断推动新的文化创造来成就新的大学文化图景,确保在引导高校学生进行国风文化传承与创新中不做“无米之炊”。

(二)增强教育客体文化认同,提高文化传承创新能力

传承是最好的保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客体为高校学生,而他们同时也是国风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推动国风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既能增强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又能促进对国风文化的创造,不断传承与创新国风文化。

其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要增强对国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学界对国风文化的界定莫衷一是、各有侧重,但普遍认同国风文化与青年群体不可分割。学者李江静、黎晓琳认为,国风文化原本是二次元文化领域内兴起的小众青年文化,但在发展过程中,国风文化不断突破其文化边界,形式日趋丰富,辐射范围日益拓展,实现了“破壁出圈”的蜕变。[6]学界内目前对国风文化的内涵概括与外延描边也主要分为传统文化和青年亚文化。由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首先要熟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育人资源,认同并践行这些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推动国风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体认。

其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要在参与国风文化过程中不断传承与创新大学文化。“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 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7]马克思借此指出了传统、继承与创造的关系:传统是孕育新创造的母体,要在继承中创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首先要对民族文化的传统进行继承,要接续民族文化的历史荣光;其次要在传承中创新,进行新的文化生产。要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开展格调高雅的创新型国风文化活动,丰富校园国风文化的内容,扩大高校场域内国风文化建设的吸引力;最后要注意国风文化育人过程中的对外辐射作用,要多运用新媒体技术,增强国风文化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将本校国风文化的典型建设成果传播到社会各地,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一起,构建起具备品牌效应的国风文化体系,提高国风文化的辐射范围。

(三)深化教育介体推陈出新,提高其文化承载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介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中介因素,能够为主客体相互作用并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均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在高校文化领域,思想政治教育介体不仅要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还要承载校园文化信息。换言之,能够为高校国风文化主客体相互作用并承载国风文化信息的均可为国风文化的介体,主要包括高校校园文化设施、文化产品及文化活动等。因此,推动国风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就要注重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不断深化推陈出新,提高自身文化承载能力。

一是将国风文化元素合理融入校园文化设施。要统筹大学校园文化设施“国风化”建设,着力推动大学校园文化设施的民族化与开放化兼具、实体化与数字化兼具、实用化与智能化兼具,力求校园国风文化设施整体布局更加均衡、供给方式更加便捷、情感体验更加智能,实现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等文化设施承载更多国风文化含量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国风文化的熏陶中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是持续丰富校园文化作品。西方哲学家柏拉图曾指出:“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的青年们像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它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8]美的善的文化作品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品德、提升人的素质,国风文化通过对本土文化元素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改编实现了对民族文化符号及其精神内核的现代表达,契合了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沉淀中形成的审美范式和思维模式。[9]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风文化兼具中华民族共同的民族审美意蕴与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作为传统文化的时代性转化成果,国风文化更具青年文化辨识度,更能激发青年的文化认同、情感共鸣和精神共振。此外,要丰富校园国风文化作品,就要建立健全大学校园国风文化动态反馈机制,建立大学校园国风文化产品共享平台,将反映大学学风精神、道德风尚、审美旨趣、价值取向的优秀文学、艺术、影视等国风文化作品可视化加以呈现,从而达到依托校园国风文化作品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是大力开展校园国风文化活动。要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主导、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协同、思想政治教育介体运作的国风文化工程,积极开展群众性公共国风文化活动。同时,依据高校特色文化,大力推广高校特色国风文化活动。形成既注重校园国风文化活动数量,又注重提升校园国风文化活动品质的良好生态。

猜你喜欢

国风育人政治
焕活青花瓷国风之美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国风时尚关键词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寻找“国风少年”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