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策略分析
2022-02-14周茜
周 茜
(湘中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湖南邵阳 422000)
美术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基础,同时还要注重对自身的审美能力进行提升。美术的欣赏活动是一项复杂且特别的精神活动,当人们在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和领略时,能够感受其中所包含的内在美,这是其他学科在开展教学工作中所无法达到的。幼儿阶段的美术教学工作相对来说较为简单,教师并不用将一些复杂的理论知识和绘画技巧教授给幼儿,教师需要注重让幼儿通过赏析和感受的方式来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通过提高幼儿的生命能力,能够让幼儿更好地对周围环境引起自然美进行感知,这有利于帮助幼儿丰富审美经验,提高审美能力,对于幼儿后期的成长发展则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1]。
一、美术教学中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之所以反复强调要在幼儿美术教育界注重对幼儿的审美能力进行提升,是因为通过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对于与幼儿的成长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其具体的积极意义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对幼儿的审美能力进行提升,能够提高幼儿的整体认知水平。处在幼儿阶段的孩子,由于年龄较小,对于周围的事物缺乏正确的认知,这一阶段更多的是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和学习,美术作为一种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在一幅美术作品中能够表现出人物事物和景物,通过将大量的元素进行融合,能够让幼儿更好地对事物进行认知。通过对优秀美术作品进行赏析,能够让幼儿逐渐积累起经验,这对于幼儿的形象思维以及创新思维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当幼儿的审美能力得到提升后,其抽象思维的发展速度也会不断加快。美术教学过程中审美能力的提升能够让幼儿更好地对自然事物和社会事物进行认识,整个认识过程是以幼儿的角度为基础,更符合幼儿的成长发展特点。由此可见,美术教学工作的开展是幼儿与社会进行有效连接的重要渠道。对幼儿进行审美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幼儿提高创新能力。美术世界是千变万化的,不同的形状、不同的色彩所表现出的含义也是不同的,随着幼儿对于外界事物的不断认知,其自身的经验会不断增加,对于外界事物也会有着不同的看法[2]。
幼儿审美能力的提升是为了更好地对其创造美的能力进行铺垫,幼儿阶段的美术教学工作需要注重从审美要素角度出发,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结合幼儿的兴趣爱好来对趣味性的课堂进行设计,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幼儿的创造能力。幼儿创造能力的提升能够为幼儿后续高效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3]。
通过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能够有效提高幼儿的道德情操,美术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学科,其最为重要的一个功能是审美功能,幼儿自身的审美能力得到提升后,更有利于幼儿朝着健康的方向进行发展。良好的审美能力与高尚的道德情操之间呈现出正比关系,在开展美术教学工作时,教师让幼儿对大自然进行模拟能够让幼儿更好地对自然的魅力进行感知,帮助幼儿从小就树立起热爱自然的情感。在此基础之上,能够让幼儿对情感进行延伸,与家人和朋友都建立起良好的感情[4]。
二、幼儿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环境单一,活动过于乏味
在新时代背景下,幼儿阶段的美术教学工作虽然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和优化,但是当前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教学问题,如果不对现存的教学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将会严重影响美术教学质量的提升。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现有的教学环境过于单一,教师所开展的教学活动过于乏味,没有充分激发起幼儿的参与积极性,美术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存在一定的区别,在开展教学工作时,不仅要让幼儿学习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开设多样性的实践活动,让幼儿充分参与到活动中,以实践操作的方式来进行能力的提升。但是目前教师所开展的美术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如果只是单纯地让幼儿进行简单的绘画和手工制作,这不利于激发幼儿的创新能力,同时对于幼儿审美能力的提升也会造成不利影响。目前部分幼儿教师对于美术教学缺乏正确的认识,片面地认为美术教学只是带领幼儿进行绘画,一节课的时间都让学生进行绘画临摹,而且作画工具也十分单一,这就导致幼儿会逐渐丧失对学习美术的兴趣,部分幼儿甚至还会产生学习抵触情绪。
2.课堂随意性过大
虽然幼儿阶段的美术教学工作并没有太高的难度,幼儿在学习时也不用学习过多的基础理论知识,但是课堂的随意性过大,也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目前幼儿阶段的教学工作存在课堂随意性大的问题,幼儿在课堂上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没有合理制定课堂教学方案,幼儿的整个学习过程过于散漫,这就导致幼儿无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进行能力的提升。幼儿阶段的孩子由于年龄较小,在学习新事物时往往是通过模仿的方式,但是目前部分幼儿教师并不注重对幼儿进行正确的示范和引导,在课堂上给予幼儿过于宽松的学习环境,没有对幼儿的行为进行严格约束,当幼儿完成美术活动任务后,教师没有根据幼儿的实际完成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这就导致教学活动的开展毫无意义,幼儿无法对自己的实际完成情况进行有效了解,也就无法对自身的不足进行弥补。
3.忽视了幼儿的主体地位
教育工作的开展无论在任何阶段都要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但是幼儿阶段的教师忽视了要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以自身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只会呈现出盲目指导和生硬灌输的教学方式。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学指导时,只需要在一些关键点给予正确的指导,并不需要让幼儿完全按照教师的模式来进行绘画和手工制作,如果过于依赖教师只会限制幼儿创新能力的提升,幼儿所完成的作品也会千篇一律,毫无新意。美术的魅力在于其并不受外界环境的限制,在创作美术作品时,可以天马行空,内心的想法可以得到充分展现。但是目前幼儿阶段的美术教学工作过于成人化,教师会对幼儿的学习进行较为严格的约束,让幼儿一板一眼地来完成美术创作。这就使得幼儿所创作出的作品不再天真烂漫,幼儿自身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会受到严重遏制,不利于幼儿后续的成长发展。
二、美术教学中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策略
1.注重基础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在幼儿的审美能力时,教师需要解决当前存在的美术教学问题。首先,教师需要让幼儿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在教授基础知识时,要激发幼儿对于美术的兴趣。美术学科在幼儿的整个学习阶段虽然没有占据十分重要的主体地位,但是美术学科对于幼儿成长发展的积极作用却不容忽视。首先,教师和家长需要充分认识到美术学科的重要性,这样才能为后续开展一系列教学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对幼儿审美能力进行提升前,需要激发起幼儿对于美术的兴趣。当幼儿对美术产生兴趣后,即使不用家长和教师的过多督促,幼儿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中。美术学科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在开展教学工作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化的元素,站在幼儿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引入一些幼儿感兴趣的内容,这样能够更好地调动起幼儿的学习积极性。由于美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如果教师在进行理论知识教学时采用生硬的灌输方式,将会导致幼儿无法正确地理解理论知识,许多概念都会存在模糊的情况,这会影响后续幼儿进行绘画技巧的提升,因此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引导的方式来让幼儿对基础知识进行学习,适当的融入一些现实生活的元素,这样能够降低幼儿的理解难度。当幼儿具备良好的基础知识能力后能更好地提升幼儿的美术素养,幼儿自身的审美能力也能得到有效提高。在开展教学工作时,教师可以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审美情境,当教师带领幼儿共同赏析白雪公主主题的美术作品时,教师就可以先将白雪公主的故事讲给幼儿听,在了解故事的基础上,能够让幼儿对人物的性格和特点有简单的了解,这能让幼儿对人物的美丽和善良进行感知,自身的审美能力也能得到有效提高。
2.开展多样化的美术实践活动
教师在组织美术实践活动时,需要采用多元化的形式,单一的活动形式会让幼儿逐渐丧失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美术实践活动的设计要多开设几个环节,能够让幼儿充分地参与在内,这样才能更好地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有利于对自身审美能力进行提升。在开展教学工作时,教师可以开设趣味性的课外实践活动,这有利于对幼儿的思维进行拓展和延伸,全面激发起幼儿对于学习美术的积极性,让幼儿在参与活动时能够更好地探索生活和感受生活。教师可以定期带领幼儿到大自然中去欣赏美景,让幼儿对大自然的景物进行探索,可以通过绘画的方式来记录大自然的美。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创作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在对大自然的景物进行绘画时,教师可以让幼儿亲自去接触大自然的景物。例如,教师可以让幼儿去亲自触摸树木和树叶,或者是去闻一闻花香,通过亲自感受的方式,能够对大自然的景物有更加深入的理解,这远比让幼儿直接对着图片进行临摹要更加有效,通过该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幼儿感知美和创造美的能力[5]。
3.营造良好的审美氛围
基于美术学科独有的特点,在对幼儿的审美能力进行提升时,首先需要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审美氛围。良好的审美氛围能够对幼儿的成长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更有利于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在对审美氛围进行塑造时,幼儿园可以设置美术俱乐部或是美术角,在走廊和班级后面的位置摆放一些美术作品。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在无形之中对幼儿的审美能力进行提升,当幼儿进入一个浓郁的美术氛围后,其自身的学习能力以及对美术知识的理解能力都能得到有所提升。幼儿审美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注重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让幼儿有更多锻炼和实践的机会,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审美能力的提高[6]。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背景下,幼儿阶段的教育工作需要进行全方位的优化和调整,美术学科对于幼儿的成长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幼儿审美能力的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反复的实践教学中不断摸索经验,结合幼儿的成长发展特点,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美术教学实践活动,注重激发幼儿的活动参与积极性。在此基础之上,则能有效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为幼儿后续的成长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