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雨绸缪立足“山区”,对症下药拯救“灾区”
——谈山区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2022-02-14彭松华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40期
关键词:山区咨询心理健康

彭松华

(新兴县实验中学 广东云浮 527400)

根据一项针对全国12.6万学生的调查显示,约20.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及精神分裂等方面。“心理问题型”不仅存在于后进生中,也存在于成绩优异的学生中。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国外学者们对心理健康的标准做了一些表述。例如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做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情况,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麦灵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是要有效率,也不仅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具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马斯乐认为心理健康的人要具备下列品质:(1)对现实具有有效率的知觉;(2)具有自发而不流俗的思想;(3)既能悦纳自身,也能悦纳他人;(4)在环境中能保持独立、欣赏宁静。(5)注意哲学与道德的理论;(6)对于平常事物,甚至每天的例行工作,能经常保持兴趣;(7)能与少数人建立深厚的感情,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8)具有民主态度、创造性的观念和幽默感;(9)能经受欢乐与受伤的体验。

山区学生,存在的问题更加复杂:家庭条件相对落后,留守儿童较多;学校教育教学条件相对落后,专业心理教育人员配置相对不足;社会心理机构及专业人员相对缺少,跟进机制不够完善、不够科学等。因此,更加容易造成认知失调、情感失落、心态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形成了一定范围的“灾区”。

心理问题的形成比较复杂,外部的社会恶劣风气、网络错误导向、家庭不良氛围、父母不当教养方式、学校课程开展不当,自身的意志品质不坚定、目标追求缺失、学习压力过大、同伴关系不好等,均可导致心理障碍,个别学生问题叠加,情况更加危险。

下面结合山区学校的心理教育实践,从家庭、学校、政府三个角度,谈谈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矫正策略。

一、未雨绸缪,提早预防

育人要育心,浇树要浇根,心理健康教育关键在预防,一旦发展到比较严重的地步再去重视,好多方式方法就难以补救。另外,要预防心理问题,不一定从心理本身出发,而要总体布局、长线规划、科学安排。

(一)家庭预防

家长要明确“孩子教育第一责任人”的观念,可以从理想追求入手,以文化润育为切入口。如:通过阅读经典,学习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传统美德;通过伴随孩子成长的亲子日志、家书,保持良好沟通,培育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同学习与实践,培养家国情怀、美好品质等。

父母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也是关键要素,特别是让孩子终身受益的习惯,如观察习惯、阅读习惯、思考习惯、劳动习惯、运动习惯等,这些习惯的养成,对孩子心理健康及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如能在家庭形成阅读、劳动等家长与孩子共学、互学,形成学习共同体、学习共生体,就会总体提升,影响深远。

家庭氛围的营造也非常重要,诚信、友善、团结、互助、包容、感恩等美德,就是家庭从小培养,从日常小事中积累,从经常性的陪伴当中,在孩子身上打下烙印的。赌博、怨天尤人、虚无主义、金钱至上、夫妻不和等不当做法、不良心态、不良环境,切莫对孩子过分宣扬、过多影响,要清楚教育对象,明白影响的恶劣性,孩子的思想一旦被污染,久而久之,就会积重难返。

个别家庭虽然由于各种因素造成家庭结构缺损,但是这不是孩子不健康发展的必然因素,也可以通过努力和恰当方法加以弥补。引导和培养得当的,甚至可以让孩子更加客观地认清自我,更清晰地寻找发展方向,并且推己及人,帮助他人。

(二)学校预防

要预防心理问题,学校一定要注重全面发展,五育并举。既要重智育,又要重德育。根据国家新政策,结合“双减”等具体要求,改良评价方式,追求多元化考核目标。开足开齐国家课程,不能超负荷加课,落实每天“阳光运动一小时”,落实思政、心理、劳动等课程,严禁挤占看似不重要,但其实影响深远的科学、体育、音乐、美术、计算机等课程,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根据学校、教师特长,结合本土特点、特色资源等,努力挖掘开发校本课程,让其成为国家课程的有效补充,让学生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能发挥特长的校本课程,找到课余的乐趣及兴趣特长发展的方向,找到展示自我的舞台,调节情绪,劳逸结合。

未来的关键在于教育,教育的关键在于老师。在心理预防方面,教师要转变思维方式,摒弃旧有的师生观念,根据社会发展情况、不同届别学生不一样的心理状态等,建设好师生关系,懂得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能把听话的、漂亮的孩子教好当然好,能把“差生”也教好,才是真正的好老师。班主任要营造互爱互助、严肃活泼、民主自由的班级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温暖,都能快乐成长。

(三)政府部门预防

预防学生心理问题,政府部门责无旁贷。可以通过文明创建、文化活动、示范评选等,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引导和监督也要到位,如引导和监督媒体的正向影响,监督网络、书刊的出版及流通等。山区县医院心理科的开设及心理医生的配置也是必要的,山区学生如果缺乏这些资源,鉴于家庭经济条件等因素,难以到省级及以上医院就医。政府应督促县级的心理指导中心成立及正常运行,配置足够的专业、专职教师或社工,以亲子活动、讲座、论坛等形式,常规性地面向区域内全体学生及家长,开展心理健康预防等教育,防患于未然。政府应解决山区学校心理教师编制,对学生从小到大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出长远规划,让孩子切切实实地得到良好的教育。

此外,政府部门应根据国家的要求及时势的发展,改良对学校的检查和评价方式,引导学校按照教育发展规律、学生身心健康规律、学习发展规律等,坚决杜绝和查处违背规律、短视、功利化的教育教学行为。

二、对症下药,及时矫正

由于心理问题的复杂性和隐蔽性,难免有些同学存在,而他们通常是最容易被忽视、最难转化的群体。心理问题稍微严重的山区学生,很容易造成“三不管”:不能正常上学,学校管理教育不到位;父母要上班谋生,孩子在家缺乏监管;社会机构及跟进机制相对不够健全,跟踪监管不了。这时候的孩子,最容易出问题。家庭、学校、政府部门必须职责清晰、互相沟通、完善机制、形成合力,才能对症下药,及时矫正。

(一)家庭矫正

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家长应转变观念,正面、客观地面对,积极寻找根源,用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多方沟通,寻求助力,与学校密切配合。不要碍于面子等,认为出现心理问题不正常,从而刻意隐瞒,造成信息不对等、教育效果不佳。

家长要指导学生建立生活中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生活在社会中,就要善于与人友好相处,助人为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的交往活动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友好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良好的适应能力:人生活在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大千世界里,一生中会遇到多种环境及变化,因此,一个人应当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无论现实环境有什么样的变化,将能够适应,这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以上是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但是心理健康并非超人的非凡状态,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不一定在每一个方面都有表现,只要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如果问题比较严重,家长要带孩子及时就医,监督孩子配合治疗、按时吃药、科学缓解等。

(二)学校矫正

面对心理问题学生,学校要予以高度的重视,完善跟进机制,责任到人。可推出“双结合”的矫正机制:学校与家庭结合,心理教师与班主任结合。

教师要根据学生出现问题的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结合学生不同的家庭环境等,采取个性化的应对措施。如对“行为问题型”学生,教师可引导和教育同学们,以积极的方式让其获得尊重和认可;对“学习障碍型”的学生,教师要想方设法为每个“笨鸟”准备“矮树枝”,落实作业多样性、分层布置、作业量控制等“双减”要求;对“交往问题型”学生,要引导其进行自我正确的评价,引导其他学生学会共情,发挥小组学习、生活的帮扶作用,并教会学生在与人交往的情境中练习,在反思中提高交往的能力等。老师还要有等待和包容的态度,不羞辱,少催促,同时还要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面对问题不要太着急,要精细、科学,要给予耐心,静待花开。

同时,山区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学习心理方面的知识,取得心理教育各级证书,在符合资质的情况下开展心理咨询课。对前来咨询的学生要“无条件地尊重”,这对建立良好的帮助关系非常重要,真诚能导致信任和喜爱、能促进自由探索和更开放的交流。辅导者的真诚态度具有榜样作用。在辅导学生过程中,不应去想着“我是老师”“我是辅导员”。学生前来咨询,已经鼓了很大勇气而且也表明其本身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并想改造。所以,作为咨询老师,应该通过语言的形式将爱表达或传递给来访学生,要对咨询学生给予尊重和感情的接纳。对学生接纳有利于他自身的表达,更可以增强他改正“缺点”的信心。无论来咨询的学生是怎样的态度,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作为咨询老师都应接纳,并在共同感受体验中促进学生自我表现,老师应沉着、冷静、温和地倾听来咨询学生的倾吐并时而对应着“噢”“嗯”“原来这样”“是这样吗?”等话语。虽然这是“简单的接纳”,但来咨询的学生却是非常注意老师的应对的,这种应对让咨询学生感到老师是非常认真地倾听,觉得老师尊重他。因为青少年学生十分渴望人们的尊重和理解。当咨询的学生受到咨询老师的尊重和感情接纳时,就会更相信老师,自愿向老师倾吐其心中烦恼。不管学生咨询什么问题,笔者都会耐心地倾听,尊重学生的看法,并适当做引导。笔者有时还会采用非指示的引导语言促使咨询学生更积极地表明问题。如“我不太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你能解释一下吗”“关于这个问题能再详细地说一下吗?”“那以后呢?”等,这样就使谈话容易进行。除语言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表情、动作等施加影响。实践表明,受辅者希望他的辅导员有经验、有能力,但同时又是让人感到温暖亲切的。有的辅导关系在一次会谈后就终止,当事人不再来寻求帮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辅导者冷冰冰、公事公办的态度。温暖是通过语调、表情、姿势、动作等非言语式来表达的。真正做到如古人所说的,“情动于中,而形于外”。面部表情中最应注意的是目光接触。辅导者看着受辅者,表示你对他的谈话感兴趣,并有支持鼓励的作用。你的眼睛仿佛在说,“我听着你,我愿意听你说,我理解你。”

另外,学校可以发挥课程育人的功能,让学生选择有兴趣有特长的校本课程等,为他们开“小灶”,专门安排教师授课,帮助学生找到寄托、看到希望,减缓压力,减轻心理障碍。

(三)政府部门矫正

政府部门在配置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开设医院心理专科、配备心理医生等的基础上,对于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还应完善跟踪体系。如协调学校、社区、医院等资源,对于一些不能正常上学的学生,有专业社工专人及时跟进,有社区、街道工作人员送温暖或协调解决家庭问题等。一旦某一方面取得突破,孩子或许就能慢慢转变,得到有效矫正。每一个孩子都是未放的花蕾,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作用就是呵护它,让它灿烂开放。虽然我们面对的是山区学生,面临的问题也更加复杂,但只要我们能未雨绸缪做好预防,对症下药及时矫正,必定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并妥善地解决好心理问题。

猜你喜欢

山区咨询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赤脚”——一个山区医生的行走(上)
《山区修梯田》
山区
咨询联盟大有可为
小山区留守娃的圆梦人
健康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