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本思想的内涵演变、评价及其当代价值
2022-02-14王东广
王东广
(新疆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报告。报告中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提到,“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充分肯定了过去几年来,社会各领域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成绩,同时也必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若要从一个政治学人的角度来深刻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必须深度挖掘中国历史中的优秀政治思想,既要深究中国古代优秀政治思想的内涵演变,也要对其历史局限性和进步性加以甄别,并去粗取精,加以扬弃,从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在中国政治文化思想中,民本思想贯穿于整个封建王朝时期。无论王朝是治乱还是兴衰,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封建主都将民本思想或当作治世的终极目标,或当作打击官宦集团的合法性来源。民本思想故而成为中国政治思想史中的最重要思想之一。当代中国,我们党一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2]可见,民本思想对于当代中国政治建设仍大有裨益。
一、传统民本思想的内涵演变
民本思想由来已久,是中国政治思想的核心理论之一,也是历朝君王统御四方的重要思想和理论依据,它的内涵演变在中国古代社会大抵上经过了上古三代、春秋战国和百家争鸣之后这三个时期。
(一)上古三代时期的民本思想
上古三代是民本思想开始出现的萌芽时期。《尚书·尧典》记载:“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是说尧帝日常生活朴素,简衣素食,倾听民意,服务于民的形象。尧舜禹之间的禅让,体现了这一时期的类政治组织内部虽已产生了管理者,但君臣上下之别却不太明显。原始社会末期,因私有制而导致的阶级分化还未显现,因此带有原始民主制的色彩,这一时期的民本思想体现为一种朴素的民本现象。
夏朝开启了“家天下”,私有制出现导致阶级分化,氏族式封建制的君民关系确立。因太康不知民怨,故有《五子之歌》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反思,这奠定了民本思想的核心要义。夏商周三代更迭,使得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确立了天命、君、民的上下逻辑,即天子对万民统治的合法性来源于承袭天命,但汤武革命论又论证了推翻天子统治的合法性,即天命的获得和存续并非万世永恒,若天子未能代天牧狩以致泽被万民,则天命会来到有“德”者一方,有“德”者推翻旧朝,是秉承天命的表现。[3]周公旦摄政后,制礼作乐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制度,在人民方面,他提出“敬从天命,怀保小民”的观点,开启了中国古代的重民思想传统。
这一时期的民本思想处于萌芽状态,更多的是一种朴素地服务于组织内成员的情感和为推翻前朝提供合法性解释。其时的民本思想动力既来源于天命论的哲学理念,也来源于对统治阶级利益的维护,君民政治地位的上下对立已经形成,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力,而人民没有政治权利。
(二)百家争鸣时期的民本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对于极度碎片化的拥有封地的诸侯失去了控制力。大争之世,先后涌现出了诸多思想学派和饱学之士,为医治天下而提出良方,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一般认为,民本思想为儒家首创,但诸子百家若论天下何以归治,岂可独论君而不论民?传统民本思想是“以民为本”,并非民就是本,故而传统民本思想体现为在国家治理过程中的一种重民思想。[4]因此,各家学派之主张都或多或少体现了民本思想之要义。
儒家学派中,孔子未曾直接对民本进行系统论述,但其诸多主张都体现了统治者应当爱民、富民、教民、养民的精神。孟子则直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5]认为君主在治国之时应以百姓利益为首要,他的这一理论显然承袭了西周初年的“敬天保民”思想。荀子的民本主张见《荀子·哀公》中记载,“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说明了君民之间的政治利害关系,强调人民对于封建王朝政权的重要性,是国家治理中的根本元素。
道家学派中,老子思想中的民本要素似乎鲜有人提及,但从《道德经》来看,其部分主张中含有民本主义思想,如“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6]实则在说君主应当秉承于民利好的治理理念,天下不治因统治者私欲膨胀进而压迫百姓。如是思想仍有很多,唯老子多希望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以期君民和谐,天下大治。
墨子的核心思想主张是“兼爱”和“非攻”。兼爱实则是以天下大义、万民之利为墨家弟子己任,这其中包含了平等与博爱的思想。墨家主张的平等观在封建制度中显然不现实,而处于阶级下层的普通民众更没有博爱的资本,所以这一思想只得在墨家组织内部得以实现,向外推广则较为困难。非攻的思想主张则是提倡非武力的手段解决争端,这实则是对民众生命权的保护。墨家之道虽为封建统治阶级寻求治天下之良方,但其主张相较于其他思想流派更偏向关注平民的利益,显然不符合封建王朝的政治实际,故而在后世失去市场,并未成为主流。
这一时期,民本思想的阶级本质没有变,仍然维护的是大封建主的利益。在理论上主张变得多元化,在国家要素和国家职能等方面,各有侧重地提出了理论上的学说和操作上的方略。在人民重要性的认识方面,相较于前一时期更为深化,但人民在政治地位方面未有较多改变,君民等级依然固化。
(三)百家争鸣之后的民本思想
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巅峰即为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期,先秦之后的2000余年,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未有超出先秦成果的实质性进展,民本思想也不例外。先秦之后历代博学大儒,如董仲舒、朱熹、王守仁、黄宗羲等都基本认为民为国之本,君为政之本,两者并行不悖。封建统治者基于民本思想阐发了一系列论述,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如李世民认为,“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7]清康熙帝主张“民为邦本,休养宜先”,雍正帝推行“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火耗归公”等政策,为的就是革除贪腐,整饬吏治,缓和贫富差距,解决国库空虚。
从汉武帝独尊儒术直至清朝末年,儒家学说多是官家显学。除了有限的盛世和治世,儒家的忠恕之道和等级礼法,同民本思想一道成为了统治者维护皇权和政权组织的工具。这一漫长的时间段内,传统民本思想的阶级本质没有变化,维护的仍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区别仅是基于不同朝代和具体国情的要求,表现为治理政策上的不同,如税制和服役制度以及因此而受影响的官吏制度的变化等。不过,这些变化还是令社会的生产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关于传统民本思想的内涵演变,梁启超有言:“徒言民为邦本,政在养民,而政之所出,其权力乃在于人民之外,此种无参政权的民本主义,为效几何?我国政治论之最大缺点,毋乃在是。”[8]从梁氏的论述中,不难读出三层意思:其一,民本主义的思想内核乃是“人民是国家的根本”,统治者治理国家、制定政策的目的在于切实地保障人民的福祉和国家的运行;其二,中国古代之典籍空谈民为国本,因为封建君主制下人民没有应有的政治权利;其三,梁启超身处风云变换的晚清末年,各类思想涌入,他吸收西式民主思想,从资产阶级立宪派视角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缺点进行了总结性批判。从前两点来看,梁启超说出了封建社会人民的政治地位现实和民本思想的应有政治目的,但从第三点来看,资产阶级改良派立场影响了他对这一概念的看法,即刻意地将民本和君本对立起来。人民自然是国家的根本,但在家天下的封建制度下,皇帝作为国家的君父,同样也是国家的核心。因此,考虑传统民本思想不能简单地使君本和民本对立起来,民和君是封建政治社会中的一体两面,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二、对传统民本思想的评价
传统民本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土壤是以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为社会基本矛盾的封建专制社会,国家的阶级属性是传统民本思想发展的历史局限性所在。传统民本思想中的“民”只是作为封建王朝统治者统治手段的一个抽象性目标指向,人民即无政治地位也无参政权利。因此,传统民本思想中人民作为国本的重要性体现在于国家的稳定基础和社会经济生产的需要,封建时代的人民对国家的政略和政策只能被动接受而绝无直接反作用的渠道。虽然如此,传统民本思想也确有其历史进步性,使建制下的人民在物质生活方面相对得到提升。故而对传统民本思想的评价应分为历史局限性和进步性两方面。
(一)传统民本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传统民本思想的历史局限性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基本矛盾所决定。封建社会并非是现代民主式的民族国家,而是尊皇帝为君父的家国一体的社会体系。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其统治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中国封建社会的人民不像欧洲封建领主制下的民众,直接成为领主或城主的附庸,而是通过土地将农民束缚在体制之内,农民阶级只享有强制劳役的义务和被动社会分配的权利。农民若想实现身份转变只能通过古代的官吏选拔制度。
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其统治的核心目的可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维护皇权稳定,二是基于皇权稳定之上的国家发展。从历史来看,封建专制社会稳定的重要核心就是皇权是否稳定,皇权不稳或者皇权争夺必然会引起社会动荡和社会资源内耗,或是小范围内的政变逼宫,或是大范围的天下大战,因此,皇权的稳定是封建国家能够稳定向好发展的重要前提。其次是基于皇权稳定之上的国家发展,当皇权稳定,政治局面在明面上不会出现分裂和直接冲突,皇帝若以治世为目的,则会压制官吏,行仁德之政,而若皇帝以自身利益为重,则会擅专权术,从而人为地造成党争之祸,形成官吏只问权力而不问天下民生的局面。因此,皇权的稳定是封建社会稳定的一切前提和国家发展的基础,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在生产关系和政治关系极不平等的情况下,无论什么利民学说,最终都会成为维护封建阶级统治的学说,而国家的发展情况又会反作用于皇权,才会用以民为本的方式来实现皇权为核心的封建政治体系稳定。
皇权的稳定除了要能够稳定的控制官吏集团外,社会稳定是皇权稳定的重要支撑。皇帝巩固皇权并控制官吏集团的重要手段——官吏选拔制度,则是平民改变自身阶级身份的重要途径。对于平民来说,通过恩科取士而得以入朝,这是皇帝的恩惠,这些人往往能够成为皇帝制衡官吏利益集团的忠心人选。皇权之所以要用官吏选拔制度来从民间引进平民来对抗官吏集团,是因为如果皇帝只任用世族、门阀和大家族,极容易被这些利益共同体所裹挟,最终不断挤压农民阶级的利益,如明朝中后期,皇亲贵胄、门阀士族拥有全国一半以上的土地却不纳税,而底层人民占据剩下一小半土地,却需纳贡纳税,则必然造成天下大乱。然而,通过朝廷恩科进入官场的寒门学子,或屈从于政治现实,或为了自身利益而投身朋党,历史上真正为民做主的诤臣有如凤毛麟角,使得民本思想真正得以实行困难重重,从而形成官本或官贵的政治现实。
可见,封建专制是基于封建社会基本矛盾之上的政治制度,是皇帝和官吏集团对政治权力垄断的政治制度,这样的阶级本质是传统民本思想的局限性的根本所在。民本思想的作用只是皇帝压制官吏集团,巩固皇权和实现政治理想的工具。而从生产关系和政治关系上来看,皇帝无法一味地对官吏进行压制,而是更多地保证官吏集团在社会利益分配中的优先地位。“民惟邦本”在封建制度下只能成为一种价值导向和治理目标,民不可能在封建社会中实质上成为国家根本。
(二)传统民本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在生产力落后的封建时代,经济产量无法产生质的飞跃,而只能针对经济存量采用最有利于国家的分配形式,官吏与平民之间、官吏内部的朋党派系之间都存在着经济存量上的博弈,民本思想从理论上论证了人民对经济存量占取和分配的合理性,过度挤压人民的经济存量分配比,则必然导致国家不稳,甚至农民起义。从这方面来说,民本思想的历史进步性不可忽视,主要体现在物质生产生活和政治思想两个方面。
在物质生产生活方面,历史上皇权开辟的数个治世无不以民为国本为指导思想,如汉初“文景之治”,国家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憩的政略方针;隋初“开皇之治”,隋文帝创五省六部制、精简机构、整肃贪腐、制《开皇律》,从政治、社会、文化和民生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唐朝“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皇帝基于以民为本的理论起点,汲取前朝和历史的经验,继而在治国方针上不断改革,以使人民物质生活得以实质性发展;明清两代人口的极大增长以及旷日持久的对外战争,都需要国家庞大的农业产出来给与支持,而庞大的农业产出非善治而不可为。社会的稳定,物质的相对丰富,也促进了古代农业和技术的发展。《天工开物》《梦溪笔谈》《齐民要术》《农政全书》等典籍的问世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尽管这些农科典籍没有使封建社会摆脱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但是在农业生产效率上,起到了重要的促进和提高作用,这是古代先贤对封建社会生产过程中各行各业智慧结晶的总结和升华。
在思想方面,随着历代统治者对于历史兴衰的反思,“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种将皇权合法性神话化的做法逐渐淡化,人民的重要性越来越高,弘扬出一种重民、利民、爱民和教民的优秀历史传统。[9]体现有数个具体的价值观念:一是生命权,除法家外的其他流派思想均不鼓励用战争的手段来解决争端和扩张国家,即使非打不可,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首善之策;二是财产权,可见孟子制民恒产的理论,“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则是一种通过使民保有财产则天下可安的理论;三是和谐相处和忠恕之道,此类观念的主要来自于儒家学说中“仁”和“孝”的思想,和谐相处和忠恕之道构建了封建社会的主流政治文化观念,这是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的必要价值观的构建和引导;四是责任义务心理,传统民本思想将民的地位拔高,为人君者、为人臣者爱民如子,而人民报以一种强烈的家国情怀,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传统民本思想的历史进步性使得今人有必要对其进行扬弃,剖析其当代价值。
三、民本思想的时代价值
在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大会作了令人振奋的报告,其中人民至上和生命至上、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民生等理念是我党的核心价值理念,民本思想则是这些观念形成的理论基础、历史依据和文化渊源之一。除此之外,民本思想也为当代中国公务人员的思想建设、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发挥着效能。
(一)人民至上观的形成基础之一
“坚持人民至上”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确立的党的百年奋斗史的重要经验之一。在党的二十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提到“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也嘱托我们“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
习近平人民至上观的形成基础,除了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作为理论基奠和对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守正创新,还有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有益借鉴。[10]当代中国是人民的中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国,国家的阶级性质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人民的政治地位比起封建社会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共产党人从群众中来,最终也会到群众中去,作为中国的执政党,自然要重民、利民、爱民。人民至上观要汲取传统民本思想中的这些有益方面,与封建社会的阶级统治不同的是,共产党人是社会的管理者,更是人民群众的服务者。
(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传统思想来源之一
民主是现代民族国家的核心政治理念和政治追求,也是政治哲学中政权的合法性来源和终极政治目标。民主概念的提出的确是西方政治学理论走在了前面,而中国封建社会并从未在政治权利上承认“人民主权”,但是我国以重民、爱民、利民、尚民等理念为核心的民本思想较西方的人民主权论要早上1000余年。西方的民主制缺陷在于,选民只有在投票的那一刻是民主的,除此之外,选民只能是政治过程的被动接受者。因此,中国要实现民主的“全过程”,强调民主在政治生活中的整体性,只有政治生活的每个环节民主才是真正的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我国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也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保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它是中国政治理论和实践的最新总结,但其中也不乏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可以说,传统民本思想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论的传统思想来源之一。[11]在继承和发扬了我国传统民本思想中有益的部分后,通过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从而发展出真正保证人民主权和权利的“民本主义民主”,而非西方国家的基于资本主义私有制上仅注重自由权利的自由主义民主。
(三)有利于改善民生
民生发展状况的优劣,既事关人民自身的现实利益,更是国家治乱兴衰的关键所在。这种以国家稳定、天下稳定的关键在于人民的逻辑是典型的传统民本思想的内在逻辑。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这个目标的关键在于,“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们既要认识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不能忽略人民的公意和人民关心的利益问题,也要认识到“不患寡而患不均”,从而完善分配制度和共同富裕机制。切实地把人民利益真正地当作国家之根本,深刻领悟民本思想之核心要义,进而从就业生产、利益分配和社会保障等社会生产实践的全过程来保障人民切实改善民生。
(四)有利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局限性在于人民不是国家权力的合法掌控者,自然也没有真正的政治权利和政治地位,新中国作为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人民想有也应该有政治参与的意愿和途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是要由原来的大政府主导转变为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过程民主化和治理效率化的政府,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人民广泛的政治参与来实现和保障。这个发展趋势实则契合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符合国家政治发展的需要和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人民的多元化需求。人民广泛的政治参与,不仅需要广大干部认识到民本的核心要义,普通民众更要自身加强政治参与教育,拥有民本意识和思想观念,真正发挥国家主人的角色身份,才能真正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因此,国家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是简单的词语变化,而是思想观念的变化,指的是一个国家的制度体系和制度执行能力的变化。[12]
(五)有利于公务人员的思想建设
历代封建王朝垄断了政治权力的官吏集团,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官贵的概念。传统社会的官贵现象并非社会有意为之,而是传统社会制度安排下不可避免的结果,其实质是民本的异化。[13]从阶级属性和政治属性上来看,今天的公务员和古代官吏绝非等同,但有一个相似之处在于,两者都掌握社会管理的权力。虽然现代社会国家的公民在政治和法律上是平等的,但是在行政过程中存在行政主体和行政客体,再加上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封建文化残留,容易造成潜意识上的身份对立和身份压制。因此,“官贵”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存在。
建立真正的社会平等,需要革除这种落后的思维成分。国家除了针对特定问题建立相应的行政制度和规范、监督制度以及奖惩机制,还应在意识形态上提升思想水平、理论水平和服务水平,筑牢民本意识,从主观上发挥其积极能动性,加强公务人员的思想建设,破除其官本或权贵的封建思想余毒,做到不腐败、不懒政和不滥用职权,真正地为人民服务。这样不仅能够使人民的利益得到保障,也能增强国家行政效率,使人民群众对于政府的更加信任,提高政府公信力。
四、结论
民本思想作为中国政治思想史中的重要核心概念,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传统民本思想肇始和萌芽于上古三代,在春秋战国和百家争鸣的背景下奠定了总体框架,但在其后2000余年的封建社会中,随着王朝的代代更迭,并未再有实质性发展和突破,有的只是基于民本思想的不同政策的表现和改良。传统民本思想囿于其阶级局限性,注定只是封建王朝为皇权或王权服务的理论思想。因其在生产生活上切实促进了民生发展以及贡献了宝贵的有利于民的价值观念,当然不应忽视其历史进步性。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倡导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时代,民本思想值得我们对其进行去粗取精的接续研究。民本思想的时代价值在于,它是当代人民至上观和全过程人民民主等价值理念的文化来源之一,有利于改善民生、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提升公务人员的思想建设。当代中国,民主事业蓬勃发展,民生也不断得到提升,民本思想的时代价值能够得以体现,不过,要警惕民本思想民粹化,堕入民粹主义的危险境地,从而导致人民产生极端对立情绪、诉求的非理性表达、代议制能力平庸化,甚至产生多数人的暴政。故此,在弘扬民本思想,发展民主事业的同时,要使民众知悉和明确人民权利的边界、合理合法的利益表达渠道和权力监督渠道以及塑造正确的政治参与观,明确政治参与的过程是为了国家和社会的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