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樾灯谜作品集《隐书》初探
2022-02-14吴永祥
吴 永 祥
(湖州市文史研究馆, 浙江 湖州 313000))
俞樾(1821-1907年),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晚清湖州府德清县人,是清末著名的文学家、经学家,一代朴学大师。俞樾早年深得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的赏识,曾讲学于苏州紫阳、杭州诂经、上海求志、归安龙湖、德清清溪等书院[1]335-336。俞樾博览诸子百家、《四书》《五经》,旁涉稗官杂史,为当时儒学之宗,声名远扬,有“门秀三千士,名高四百州”之誉。俞樾亦乐于谜道,闲暇时以作谜自娱,曾自谓:“余虽无齐赘滑稽之辩,颇有秦客廋辞之意。”后来,他把自己创作的灯谜作品编为一卷,取名《隐书》。
一、《隐书》版本考
一般认为,《隐书》收在《春在堂全书》的《曲园杂纂》,被列在《曲园杂纂》第四十九卷(1)本文以《曲园杂纂》本为研究底本。。其实,它还被收入《俞楼杂纂》中。现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的《俞楼杂纂》五十卷,其中就收入了《隐书》。另外,《隐书》还有单行本流传于世,如光绪六年(1880年)的《隐书》刻本[2]276,国家图书馆和绍兴市图书馆均有收藏;再如光绪七年(1881年)的《隐书》刻本,即宝顺堂刻本,收藏于辽宁省图书馆。另外,民国三年(1914年),《孔社杂志》第二期刊载了《隐书》的全部内容(包括“隐书”与“隐书解”),内容后面还有俞樾学生徐琪的一短跋:“吾师曲园先生,一代儒宗,非独群经、诸子两平议早为中外钦仰,即偶尔游戏笔墨,亦俱含经籍之光。此《隐书》一卷,即寻常灯谜是也。在恒人为之,不过偶然戏语耳;兹则镕经铸史,即小可以喻大,于此见先生善诱之心随处可寓,不独游艺之根于据德也。因录登卷中,以供快览。甲寅春日徐琪谨识。”[3]147俞楼与灯谜也有个故事,这与徐琪有关。俞樾在《春在堂随笔》卷七中记载:“其明年正月,杭城元夜张灯,有为谜语者,以‘俞楼经始’四字隐《四书》人名二,或射‘徐辟、彭更’。盖俞楼之作,发端于徐花农,而彭雪琴侍郎又廓而大之也。其寓意亦可云巧矣。”[4]第15版原来,太平天国时,俞楼遭遇兵燹焚毁。光绪五年(1879年),俞樾的弟子徐花农(即徐琪)等筹资重修俞楼。此后,俞樾的儿女亲家、晚清中兴名臣彭玉麟(字雪琴)又助其更新扩建。这条元宵谜借孟子两著名的学生徐辟、彭更之姓名说事,解释为俞楼由徐(花农)辟(开辟、开发建设),彭(玉麟)更(更新)。这条灯谜对俞楼历史的述说恰如其分,妙不可言,堪称趣话。
1993年,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了《中华谜书集成》第二册。该书第二辑也收录了俞樾的《隐书》。这次收入的《隐书》,是以光绪六年的刊印本为底本,《曲园杂纂》本为参考而校订的。《曲园杂纂》本和光绪六年《隐书》单行本都有前序,两序略有差异,但内容大致相同。其中,《曲园杂纂》本序云:“汉《艺文志》有隐书十八篇,隐语之有书,由来久矣。余虽无齐赘滑稽之辩,颇有秦客廋辞之意。文人游戏,贤于博弈,录为一编,以《千字文》为次,先隐后解,贻好事者。”[5]69-74
二、《隐书》收录灯谜之性质、数量与类别
灯谜,是一种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字游戏。它利用汉字一字多义、多音等特点,故意将文字的本义摒弃,采用其别的义项加以联想,使得题面与谜底巧妙吻合,从而产生浓郁的谐趣。自古以来,灯谜一直受到人们的垂爱,向来是大家喜闻乐见的节庆游艺。由于灯谜经常出现在新春元宵灯节,因此又称“春灯谜”;还因灯谜不易猜射,所以又唤作“文虎”。关于灯谜的起源,一般认为和古代的“隐语”有关。因此,有专家认为:“灯谜是从先秦隐语发展来的。”[6]39隐语的“隐”是藏的意思,“是借用另一事物把本来可以说得明白的事情故意说得不明白,使听者或读者认真地思索,从中得到趣味”[7]53。到了明朝,灯谜的艺术特征超越了“隐语”和“谜语”[8]86。这是因为,在明代有大量文人开始加入灯谜创作队伍,这使得灯谜的艺术创作手法日趋丰富,文化底蕴也日益深厚。
灯谜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别。广义的灯谜概念等同于谜语,既指文义谜,也包括事物谜(民间谜语);狭义的灯谜概念专指“文义谜”。俞樾的《隐书》,收录了他自己创作的灯谜100则(《曲园杂纂》本的灯谜记录)。这些灯谜都是“文义谜”。《隐书》中的灯谜按《千字文》中的字序来排序。按《千字文》中的字序来排列顺序,是古人常用的标序法,尤其是规模庞大的书籍,古人惯用《千字文》编排次序[9]19。
《隐书》收录的灯谜,按猜射内容可分为大类与小类。大类有三类,分别是名、句、字,其中猜名的有47条,猜句的有38条,猜字的有15条,总计100条。若按“猜射内容小类”来分,俞樾的《隐书》以猜射“十三经”句子为最多,有36条。再细分,则是猜《易经》句子2条,猜《诗经》句子8条,猜《书经》句子1条,猜《礼记》(含《中庸》)句子6条,猜《周礼》句子1条,猜《孟子》句子7条,猜《论语》句子10条,猜《礼记》句子1条。居第二的是猜射人名,达23条。再细分,则是猜春秋时人名(含周初)6条,猜《史记》人名3条,猜汉代人名8条,猜“四书”人名1条,猜晋代人名1条,猜唐代人名2条,猜宋代人名1条,猜《水浒传》人名1条。
三、《隐书》收录灯谜之别解
凡是灯谜必须别解。灯谜贵在别解,这是谜界的共识。别解是判断灯谜质量的基本标准,是灯谜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的重要来源之一。按柳忠良的《中华灯谜学》对灯谜别解的分类,灯谜别解有“语义别解”“字形别解”“语音别解”和“修辞别解”4类;从谜面和谜底的角度来看,灯谜别解又可分为“谜面别解”“谜底别解”和“谜面谜底双别解”3类。
《隐书》收录的百则灯谜大部分属“谜底别解”。如“收”字谜,谜面是“隋文帝定江南”,谜目是“汉人名一”,谜底则是“陈平”。陈平是刘邦的重要谋士,是西汉的开国功臣之一,曾任丞相。“隋文帝定江南”,讲的是隋朝灭陈朝一事。隋文帝杨坚曾命令晋王杨广,统率水陆大军五十余万攻打陈朝。陈后主被逼投降,陈朝灭亡。而答案“陈平”,不作正解,而别解为“陈朝被平定”。又如“朝”字谜,谜面是“约从散横,以抑强秦”,谜目为“药名一”,谜底为“苏合”。此谜谜面中的“从”同“纵”,指“合纵”的策略;“横”是指“连横”的策略。整个谜面讲的是六国订立“合纵”的盟约,离散“连横”的关系,以对抗秦国。这显然是在讲述战国时纵横家苏秦的故事,因此,谜底中的“苏合”二字需别解为“苏秦合纵之策略”。这样,就与谜面“约从散横,以抑强秦”对应起来了。又如“盈”字谜,谜面是“鲁闵公僖公”,谜目是“古书名一”,谜底是“庄子”。此谜的谜面讲了两个人,一个是鲁闵公,一个是鲁僖公。鲁闵公,姬姓,名启,是鲁庄公的儿子;鲁僖公,姬姓,名申,也是鲁庄公之子。所以,谜底古书名“庄子”就别解为“鲁庄公之子”了。
当然《隐书》中也有“谜面别解”的。如“光”字谜,谜面是“启行”,谜目是“论语一句”,谜底则是“微子去之”。《论语》云:“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10]246根据文献记载,微子是商王帝乙的长子、商纣王帝辛的长兄,名“启”。谜面中的“启行”,常用含义是出发、起程,而在此处要别解为微子的名“启”。又如“李”字谜,谜面是“好仇”,谜目是“论语二句”,谜底是“有妇人焉,九人而已”。《论语》云:“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10]107在这则灯谜中,谜面“好仇”也是有出处的。《诗经》有云:“肃肃兔罝,椓之丁丁。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肃肃兔罝,施于中逵。赳赳武夫,公侯好仇。”[11]48-50“好仇”,当解释为“好同伴”。然而,此谜面“好仇”应作“别解”,应将二字拆分为“女”“子”“九”“人”。如此,就与谜底“有妇人焉,九人而已”相合了。
“谜面谜底双别解”的灯谜在《隐书》中也有。如“张”字谜,谜面是“厥考翼”,谜目是“春秋时人名一”,谜底是“羽父”。此谜的谜面出自《尚书》。这里的“翼”,本应当作“敬”来解释,而在此处则别解为“翅膀”。谜底中的“羽父”是春秋时人,即公子翚,是鲁国宗室。这里的“羽父”要“别解”,二字要分开来解释,“羽”解释为翅膀,“父”是父亲,以扣谜面中的“考”(父亲之意)和“翼”(翅膀之意)。
四、《隐书》中灯谜之用典
俞樾学识渊博,撰述繁富,治经、子、小学,正句读、审字义、通古文假借[12]1。正因为学识渊博,他在创作灯谜时,也喜用典。如《隐书》中的“阳”字谜,谜面是“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谜目是“唐人名一”,谜底为沈亚之。此谜是一则用了典故的灯谜。据《全唐诗话》载:“中宗正月晦日幸昆明池赋诗,群臣应制百余篇。帐殿前结彩楼,命昭容选一篇为新翻御制曲。从臣悉集其下,须臾,纸落如飞,各认其名而怀之。既退,唯沈宋二诗不下。移时,一纸飞坠,竞取而观,乃沈诗也。及闻其评曰:‘二诗工力悉敌,沈诗落句云:微臣雕朽质,羞睹豫章才。盖词气已竭。宋诗云: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犹陡健豪举。’”[13]62宋指宋之问,沈指沈佺期。谜面中挂的是宋之问的诗句“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猜射此谜者必须知道《全唐诗话》中所载的这则典故,才能猜出谜底是“沈亚之”。沈亚之本是人名,现别解为“沈佺期的诗次一等”(亚,即次一等之意)。又如“戎”字谜,谜面是“使真仙游其中,亦当自迷也”,谜目为“词调名一”,谜底为“楼上曲”。此谜也是用了典故。宋代的文言传奇小说《迷楼记》说,浙人项昇向隋炀帝进献新宫图,帝令其在扬州依样起造。其楼回环四合,工巧无比。“人误入者,虽终日不能出。帝幸之,大喜,顾左右曰:‘使真仙游其中,亦当自迷也,可目之曰迷楼。’”[14]349而谜底中“曲”字,则由名词“曲调”别解为形容词“弯曲、曲折”。在灯谜创作中“用典”,一方面增加了猜射难度,另一方面也会使猜射者知晓谜底后感到意犹未尽。
五、《隐书》之艺术特色
《隐书》收录的灯谜虽然只有百则,却体现了俞樾灯谜作品鲜明的艺术特色:一是经学特色明显;二是平实质朴。
关于经学特色明显,前文已有所叙述,即《隐书》所收录的灯谜以猜射“十三经”句子为最多,有36条,占全书的36%。当然,这只是以谜目统计得出的数字。若从谜面来看,谜面也多用“十三经”的语句。如,“日”字谜的谜面“君臣上下同听之,父子兄弟同听之”,“冬”字谜的谜面“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成”字谜的谜面“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分别取自《礼记》《诗经》和《论语》。有学者认为,俞樾是晚清时期最有声望的经学家[15]16。他的经学研究著作以《群经平议》最为有名。该书继承王引之《经义述闻》治经之法,全书共三十五卷,皆在天津撰成,包括《周易》二卷、《尚书》四卷、《周书》一卷、《毛诗》四卷、《周礼》二卷、《考工记世室重屋明堂考》一卷、《仪礼》二卷、《大戴礼记》二卷、《小戴礼记》四卷、《春秋公羊传》一卷、《榖梁传》一卷、《左氏传》三卷、《国语》二卷、《论语》二卷、《孟子》二卷、《尔雅》二卷。[16]第11版由此可见,在进行灯谜创作时,无论是谜面还是谜底,俞樾都能熟练地从“十三经”中择取。
俞樾学生费只园对其师所作灯谜早有论及,他在《夕近楼谜乘》中说:“曲园师掌教诂经精舍,晚年亦喜制谜。然多穿穴经义,间杂以谐语。所用之格,惟解铃系铃而已。或问其故,曰:‘老夫素钝,甘以巧思让人也。’……然师谜多易射,不肯走入纤屑一路。”[17]4费只园说的其谜“易射”,就是俞樾灯谜创作艺术平实质朴的侧面反映。纵观《隐书》中的一百则灯谜,谜面之语句除了引自古籍、诗歌外,其自撰谜面皆用字不多:或总括一事,如“收”字谜谜面为“隋文帝定江南”,“菜”字谜谜面为“四代同堂”;或简单明了,如“腾”字谜谜面为“戊辰”,“水”字谜谜面为“分明”。可见,《百年谜品》一书对俞樾灯谜不尚华丽却也质朴大方的评价是正确的。
综上,虽然灯谜创作在很多文人看来是“雕虫小技”,但是俞樾却能始终认真对待。他创作的一百则灯谜作品,无论谜面、谜底,还是制作技巧,都让我们领略到了他那深厚的儒家经学功底和扎实丰富的中国文史知识。笔者谨以此文,深切纪念俞樾先生诞辰2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