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结构与工艺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研究
2022-02-14田合伟李英淑
田合伟,李英淑
(1.福州大学 服装系,福建 厦门 361000;2.东明大学 设计学科,韩国 釜山 48564)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的全过程,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19年3月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总书记再次强调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课程思政教学建设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牢固的爱国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执行,在更好地实现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知识报国、协作共享意识。
1 课程思政教学研究背景
2004年以来,中央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在各级政府和院校的不断探索下,逐步形成课程思政理念,即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高等院校作为课程思政教学的排头兵,从国家意识形态战略高度出发,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
通过中国知网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背景进行梳理,首先是从宏观角度探索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方法路径和策略。杨静娴等提出基于教育赋权理论的思政课分众教学模式[3],该研究是针对高校思政课本身进行思政育人的一种新探索,对其他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黄磊提出专业课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过程中需合理增加政治素养的教学目标,充分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并积极融入到专业课教学过程中[4]。顾晓英指出教师是做好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应充分发挥教师思政教改的主体作用,通过各项规章制度、鼓励政策激发高校教师进行思政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5]。李寒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化是高校思政教学的关键[6]。基于思政教学宏观层面的研究成果较丰富,能够较好地对整体课程思政教学提供方向性、策略性的指导。
其次是基于专业建设层面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探索。刘圆圆指出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要基于技能目标,团队协作集体备课完成系列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更新完善,最后通过校、院、系三级联合培养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7]。周冠琼将抗疫思政元素融入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不仅让学生成为受众感受中国的集体智慧和凝聚力,更能够使学生成为抗疫故事的讲述者、传播者,使其自觉承担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重任[8]。该类研究提出了相对详实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路径,对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具有积极影响。
最后是关于具体课程的思政教学实践研究。武冬基于对体育类课程思政之问、之质、之思三个方面提出课程思政教学的设计方法、教学内容选取、教学要义等[9]。高兰英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对“广告美学”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做出深入浅出的解读,强调思政教学的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三位一体教育功能[10]。该类研究针对某门课程展开,更深入详尽地阐释了专业课课程思政如何做、如何做好、如何反思,达到了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动态、循环、提升的目的。
“女装结构与工艺”课程是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近年来各个院校围绕该课程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展开多维度、深层次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较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针对该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基于此,在梳理和总结课程思政建设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福州大学服装系“女装结构与工艺”课程教学改革为例,对课程思政教学进行探索与实践研究。
2 “女装结构与工艺”课程教学现状
2.1 课程思政概况
针对开办纺织服装专业历史比较长或以其为特色的纺织服装类专业高等院校开设课程的调查统计,通过调查结果可知,每个院校的课程建设侧重点各不相同,例如北京服装学院的专业课程群建设措施,东华大学实行专业课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统一、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策略,武汉纺织大学和浙江理工大学的MOOC课程建设措施,西安工程大学和苏州大学在积极进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天津工业大学则注重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中原工学院全力实施卓越班计划,这些特色都对“女装结构与工艺”课程教学改革起到指引和促进作用,通过信息检索,各个院校都在综合各种资源,努力打造思政教学典型案例课程。
这8所专业院校之外,还有江南大学、温州大学等院校在纺织服装学科建设中取得卓越成效。福州大学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开办历史与其他院校相比并不短,目前教学场地建设主要集中于厦门集美校区和晋江科教园,具有较为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比较雄厚的师资力量,特别是晋江教学场地建设能够更好地对接属地服装企业公司,为学生实习实训和产教融合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福州大学“女装结构与工艺”课程计划开设课时为72课时,教学内容主要集中于女裤、女裙和女上衣结构设计与工艺制作,已进行多轮教学改革,2020年根据学校政策,由教务处牵头组织,开始着重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的更新与完善。
2.2 教材比较分析
针对从教过程中所采用过或购买拜读过的教材进行比较分析,从教材内容来看,很多教材都是由浅入深,涵盖人体测量、原型制作、结构纸样设计变化规律、成衣结构纸样设计等,对初学者能够起到很好的帮助。但一般的教材都比较侧重结构纸样设计部分,工艺制作部分需要另行购买参考书籍或依靠教师课堂示范。
此外,大部分教材范例集中于女裙、女裤、女衬衫、女西装等,对中国特色服装结构设计的范例讲解过少,少部分教材内容会涉及到旗袍结构设计,但其他变化款式的介绍几乎没有,因此根据福州大学教务处相关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不迷信于教材,综合应用各个教材的优势,并补充属地民族特色服装结构与工艺相关教学内容。
2.3 在线课程建设比较分析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推动,崭新的教学形式和现代技术得以融合应用,在线课程和在线开放资源建设就是其中常见的先进形式,特别是2020年新冠疫情的影响,学校、老师和学生都深刻认识到线上课程、混合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和便捷性。就中国大学MOOC、爱课程平台的相关课程进行比较分析。
目前在中国MOOC、爱课程、学堂在线等平台开设服装结构与工艺课程的院校有浙江理工大学、南通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江西服装学院等,从在线课程建设来看,这些院校无疑走在了前列,特别是浙江理工大学从“服装结构设计基础”课程到“女装结构设计”课程,再到“立体裁剪”课程,已经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在线课程体系,此外、江西服装学院的在线课程建设也已经完成3门,包括“服装结构设计”“服装CAD”“工业样板设计”。从内容上来看,这些在线课程与教材建设相一致,具备体系化的课程内容。但是也如教材建设一样,在线课程对中国特色或者具有代表性的服饰的示范讲解并不丰富,从这个层面来看,这为课程思政教学建设留下了较大的改革空间。
3 “女装结构与工艺”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
福州大学为深入贯彻国家、省市各级的教育思想方针,多次下发文件鼓励教师进行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不断更新和完善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女装结构与工艺”课程组主要从思政案例的挖掘、教学内容与思政建设融合等方面进行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努力做到对标对本,基于思政教学视阀修订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课件、教学评价指标等文件。
3.1 思政案例进课堂
关于思政案例的挖掘,可以归纳为时政新闻案例、名人事迹案例和传统文化3个方面,笔者在“女装结构与工艺”课程中所使用的思政案例见表1,这些案例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相关,通过微课形式导入课堂教学,能够在讲授专业课的基础上,更好地引导学生培养爱国精神、工匠精神、协作精神等。
表1 “女装结构与工艺”课程思政案例
3.2 教学内容与思政建设融合
除思政案例挖掘之外,课程组还积极将教学内容与思政建设相融合,该课程从3个方面将教学内容与思政建设相融合,第一方面是女装结构设计知识板块,加大中国代表性或者特色服饰结构案例的教学,例如旗袍结构设计;同时将属地民族特色服饰结构设计融入课堂教学内容,例如福建渔女服饰结构设计。第二方面是工艺设计知识板块,在完成成衣工艺制作的教学环节,鼓励学生手工制做旗袍或者具有地域特色的服饰,融入中国传统手工艺,例如盘扣、盘花、刺绣、包边等传统手工艺。第三方面是知识分享板块,以汇报交流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分享,引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熏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设计观,关注国潮设计,为中国设计贡献力量。
3.3 教学成果与教学反思
课程思政并不是死板地将思政案例生搬硬套,对学生进行说教式教学,而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动图、小视频等融合教学,提高课堂活跃度与思政内容的趣味性,实现对学生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育。通过多轮的教学改革,发现专业课思政教学的执行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课程的层递性更强,学生的课程反馈变得更为积极主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主动尝试应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并积极协作、共同进步,教学成果与以往相比质量明显提升。受指导学生的代表性创作见表2,从这些创作中,能比较清晰地感受到思政教学的功用,学生能够主动挖掘传统文化元素,并在创作中进行深入解读,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深入践行专业课思政教学,努力探索出更加适合服装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活态、可循环、可推广、可复制的模式。
表2 学生代表性创作
4 结语
设计类专业课在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应该最大程度赋予学生积极向上的设计师价值情感态度,教师在专业课思政教学建设的过程中,需立足区域、放眼全局,将本土特色文化元素、非遗元素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元素巧妙融入课堂,实现对学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思政教育。“女装结构与工艺”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在坚持专业本色的同时,擦亮思政底色,更好地做到为党、为人民和为社会需要培养创新型、职业型、综合型人才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