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学习贝多芬的创作过程谱写并完成了《第十交响曲》
2022-02-14
1824年,由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创作的《第九交响曲》问世后,就被世人誉为其代表作。虽然贝多芬一生中创造过无数经典作品, 但《第九交响曲》中著名的《欢乐颂》乐章让他更是家喻户晓。
随后, 贝多芬开始着手于《第十交响曲》的创作,但由于他的健康每况日下,在《第十交响曲》还未取得太多进展时, 于1827年逝世,而此时距《第九交响曲》的发布还不到三年。因此,《第十交响曲》成为让人感到可惜的“遗憾之作”。
虽然贝多芬未完成《第十交响曲》,但在他逝世的251年间,无数乐迷及音乐家都曾尝试重建并完成《第十交响曲》。
1988年,著名音乐理论家巴里·库珀就根据贝多芬留下的乐谱草稿重新构建过250个音乐小结。巴里·库珀在当时表示,这些音乐小结全部是忠于贝多芬留下的想法制作而成。不过即便如此,由于贝多芬留下的乐谱草稿有限,所以之后也没有更多的部分被重新构建。
直至2020年,奥地利卡拉扬研究所的音乐技术主任马蒂亚斯·罗德爾博士与其团队为纪念贝多芬诞辰250周年,组建了一支交叉融合学科团队,并尝试重建并完成贝多芬的《第十交响曲》。
奥地利卡拉扬研究所是由音乐理论家、作曲家和计算机人工智能科学家等组成的跨学科团队。该团队主要由音乐团队和人工智能实验室两部分组成。
其中,音乐团队中有著名的作曲家沃尔特·沃佐瓦,他创作的因特尔标志性广告曲同样是家喻户晓。还有音乐理论家罗伯特·莱文,在此之前,罗伯特曾重新构建过许多莫扎特和巴赫的未完成作品。
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阿赫麦德·艾尔贾马尔教授联手一组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家们教会人工智能如何完成贝多芬的创作过程。简单来说,整组团队希望通过贝多芬全部已完成的作品和《第十交响曲》的乐谱草稿,让人工智能可以自动地完成剩下的创作。
团队经过大约两年努力,终于利用AI技术填补了贝多芬《第十交响曲》的空白。并且,其完整版录音于2021年10月9日正式对外发布。
“要知道,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挑战。输入草稿, 按下按钮就可以完成整篇交响乐。在此之前,几乎有一个人工智能系统可以将未完成的音乐扩展超过几秒。”马蒂亚斯说道。
研究团队不仅需要破解零星的《第十交响曲》草稿,并且还要想办法让人工智能去理解贝多芬的创作意图,从而突破人工智能创造性的极限。他们将贝多芬过往已完成的作品作为模板,以此来推算出草稿中的音乐小结应该放在哪里,属于哪个乐章。
这无论对于科学家还是人工智能来说,都是从未尝试过的挑战。首先,在初级阶段研究团队需要让人工智能知道如何用短乐谱甚至一个音符拓展出一段更长、更复杂的音乐结构,就像贝多芬亲自在创作时一样。
然后,不论是三重奏、谐谑曲还是赋格曲,让人工智能学习通过遵循某种段落之间的音乐形式,来完成贝多芬的创作过程。此外,人工智能还必须要掌握旋律感,这样才能使创造出的音乐段落间有衔接性和乐谱和谐。
其实早在2019年底,该团队就齐聚贝多芬的故居——德国波恩,而这次的测试将直接关系到该研究项目的可行性。
研究团队将贝多芬的《第十交响曲》草稿打印出来并邀请一位钢琴家在一家音乐团里演奏,在场的还包括其他音乐家、记者和研究贝多芬的专家等。演奏的过程中,团队让在场观众确认哪些段落是贝多芬留下的创作,而哪些又是人工智能额外创作的,结果没有一位观众可以进行分辨。
这场演奏会更像他们对人工智能创作贝多芬《第十交响曲》的“试金石”,随后他们便开始努力将《第十交响曲》重新完成。马蒂亚斯表示“人工智能不单是一个简单的机器,现在它已经成为了贝多芬的学生,通过每天不断地练习、学习变的越来越好。此外,它还正在努力的重新创作老师未完成遗作。”
其实,对于结果,团队同样清楚也许会有不同的声音。也许有人认为人类艺术应是人工智能的禁区,而且没有必要试图让人工智能复制人类的创作过程。但是对于这些观点,阿赫麦德却认为,人工智能更像是一种工具,它可以帮助艺术家更好的表达自己。
其实无论如何,就目前的成果来看,该研究确实是有关人工智能的又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