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人的朝圣》和《西游记》中主人公的双重成长

2022-02-13唐凤翼

青年文学家 2022年33期
关键词:哈罗德朝圣维尔

唐凤翼

《一个人的朝圣》是英国女作家蕾秋·乔伊斯创作的长篇小说,《西游记》是我国家喻户晓的经典名著。两部小说虽然看似完全无关,但其实它们在内容和主题方面有很多相通之处。本文将通过对比两部作品中主人公所经历的身体磨难和心灵考验,分析主人公的出行目的,探究他们是如何直面并且勇敢克服自己的伤痛和错误,与他人建立紧密联系,最终实现身体和心灵层面的双重成长的。

一、作品介绍

《一个人的朝圣》初版于2012年,是英国资深剧作家蕾秋·乔伊斯的小说处女作。该作品不但入围当年的布莱克奖与英联邦图书奖,而且获得了当年英国最佳新人小说奖。小说的主人公哈罗德·弗莱在酿酒厂工作了一辈子,退休后他去乡村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然而某天早上收到的一封信改变了他最后的人生。来信的是哈罗德二十年前的好朋友奎妮·轩尼斯,哈罗德从信中得知奎妮罹患癌症,生命垂危。为了看望老友并且用自己的关心和诚意给朋友帶去希望,哈罗德决定徒步从英国南部的金斯布里奇走去奎妮所在的英国北部的贝里克。旅程中哈罗德回忆起过往的生活,包括幼年时离家出走的母亲与酗酒的父亲,自己离世的儿子与充满隔阂且分居的妻子。最终,哈罗德历时87天,徒步627英里见到奎妮,并且和妻子化解隔阂,也完成了心灵的成长与救赎。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首部章回体的长篇神魔小说,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创作,它是中国古代长篇浪漫主义的巅峰。小说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与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一路人马为了去西天取经,历经艰难险阻,降服妖魔鬼怪。在克服了九九八十一难后,他们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

这两部作品看似毫无交集,如作者的国籍和性别不同,作品诞生的年代相差甚远,体裁也截然不同,但是仔细研究、综合比较就可以发现它们的内容和主题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两部作品的主人公都采用徒步的方式完成长途旅程,并且都通过这一经历获得生命的成长与救赎。本文将从主人公的身体磨难与心灵考验出发对《一个人的朝圣》和《西游记》进行对比分析,探究主人公是如何最终实现身体和心灵层面的双重成长的。

二、克服身体磨难,实现前行目的

面对遥远的路途,《一个人的朝圣》和《西游记》的主人公都选择以最原始的步行方式向目的地前进。虽然作出这一选择的原因不同—一方是为了寻找自我与希望,另一方则是受到任务内容和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但他们都过着日出而行、日落而息,居无定所的生活,也都经历着身体层面的极大考验。

哈罗德是一位六十多岁的退休老人,年龄偏大,平时疏于锻炼身体,再加上缺乏长途旅行的经验,他最先感受到的便是身体的疼痛。本来哈罗德只是给奎妮写了回信打算寄出,在寄信的途中他才突然萌发步行去看望奎妮的想法,类似于说走就走的旅行。因此,哈罗德并没有为徒步旅行做任何准备,脚上还穿着一双不适合走路的皮鞋,所以出发不久,哈罗德的小腿便发出刺痛,脚上都是水疱,很多地方在流血。行至旅程的后半段,哈罗德用捡来的破睡袋解决睡觉问题,在荒郊野外度过寒冷的雨夜,为了生存摘野菜和野果充饥。经历了种种身体折磨,哈罗德反而渐渐体悟到磨难的意义,他的心态变得越发坚定。

因为唐僧师徒四人在西行取经的途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妖怪,所以对他们来说最大的磨难是生命威胁。妖怪们都武艺高强、诡计多端,稍不留神唐僧就可能被抓走面临生命危险。除此之外,他们沿途经过的地方大多是野外,很难保证经常能找到留宿的地方。很多时候,由于唐僧三个徒弟的外形异于常人,即便找到村庄,他们一行人也会被平民百姓拒之门外,因此露天过夜、忍饥挨饿成为赶路的常态。

此外,两部小说主人公的出行目的也很相似。哈罗德和朋友奎妮二十多年没见,好不容易收到的消息却是朋友身患重病。悲伤之余,哈罗德为了鼓励朋友,给朋友带去希望,才决定出行。唐僧一行人是受如来佛祖之命取真经,劝化众生。因为在如来眼中,南赡部洲是罪恶之渊,那里的人都急需他人点化。哈罗德和唐僧师徒都是为了救赎他人才踏上了旅程,在旅途中逐渐坚定了前行的决心。

不同之处在于哈罗德是独自一人徒步,而唐僧一行人是作为小团队出行的。当遇到困难时,哈罗德只能依靠自己或陌生人。比如,旅程中哈罗德由于体力不支倒在路上,是一位斯洛伐克女人救助了他。女人不仅免费为哈罗德提供住宿,还为他洗脚敷药,送给他旅行装备,这为哈罗德后续赶路提供了巨大的支持。而唐僧他们已经结成相对稳定的同伴关系,可以在途中互帮互助,各自发挥职责。

三、打破心理障碍,勇敢对话他人

(一)直面自我

《一个人的朝圣》中,主人公哈罗德和家人之间存在严重的隔阂与矛盾,这其实跟他的个人性格是息息相关的,而个人性格的塑造与养成又是由哈罗德自己的童年经历所决定的。哈罗德的母亲在他幼年时离家出走,父亲将母亲的离开怪罪于儿子,并且轮番带陌生女人回家,丝毫不避讳哈罗德。十六岁那年哈罗德被父亲赶出家门,真正开始自己的人生。但由于从出生就带着原生家庭的阴影,哈罗德做任何事都处于被动地位。虽然组建了自己的家庭,但童年留下的伤痛没有治愈,哈罗德没有完成精神的成长,更不能在意识层面进行身份转化,因此他还没有做好准备当一个父亲。所以,在面对儿子戴维无视、叛逆、酗酒、吸毒的行为时,哈罗德只是一味地用深沉的爱包容,再为爱裹上“不作为”的外衣。他害怕主动作决定,害怕因为自己的决定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最后却又不得不面对儿子自杀的悲剧。

《西游记》里的主人公也都具有或多或少的不足:孙悟空因为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在了五行山下;猪八戒本是天宫中的天蓬元帅,由于调戏霓裳仙子被罚下人间,还投错了猪胎;沙僧原为天宫中的卷帘大将,但因为打碎了琉璃盏被贬入人间;唐僧也是一名有些愚昧固执的普通和尚。

两部小说的主人公都背负着不同程度的罪责,尽管哈罗德是主动寻求救赎,唐僧师徒是受命劝化众生,但二者都是为了弥补罪责才开展旅程。在旅程初期,他们的意志力都不是特别坚定。在《一个人的朝圣》中,当哈罗德调整了步行的速度和方法后,他的心态变得平和,也度过了相对较为轻松的一段时间。然而对自我的怀疑时常袭来,精神的疲惫反反复复,在后续的旅程中哈罗德才不断被抚慰治愈,脚步也越发坚定。在《西游记》中,去西天取经的初期,孙悟空也没有定下心来。作为昔日猴群的领导者,他依然具有较强的叛逆精神,只想要自由。在唐僧的管教与感化之下,孙悟空才踏踏实实地跟着唐僧。途中师徒几人都抵挡住了各类诱惑,取经的意志不断坚定。

哈罗德的内心充满伤痛。这些伤痛不仅来源于他坎坷的童年经历,还受他看着儿子一步一步走向堕落到最后自杀,却无所作为的无力之感与深深的愧疚之情影响。通过旅程,哈罗德主动正视内心的伤痛,直视惨淡的人生,他接受过去的不足,承认自己的缺点并且宽容对待。唐僧一行人背负着之前所犯下的罪过,开始时他们虽然受到惩罚却没有进行自我反省。直到旅程中他们才开始真正被迫正视自己的罪恶,完成任务来弥补错误,重获新生。孙悟空可以通过打死自己的心魔六耳猕猴使心灵得到净化,整个团队的精神危机也随之解除;但是哈罗德已经无法再通过行动使过去的伤痛消失,他能做的只有勇敢面对创伤,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抚慰,渐渐走出阴影。

(二)与他人建立联系

正如书名《一个人的朝圣》所示,哈羅德的旅程是孤独的。在酒厂工作了四十余年,退休时却连一个欢送会都没有,哈罗德没有朋友也没有敌人,更没有任何让社会扎眼的棱角,童年的阴影使得他从小就极力隐藏自己。在旅程的前半段,他一直是一个人赶路。他不仅刻意远离人多的地方,还很少和路人接触。他不住旅店、不去食堂就餐、不接受他人的接济,只是在大自然中安然入眠、找寻大自然中的食物充饥。哈罗德不愿意接触人类文明的任何信息,甚至不想让人类的文明气息沾染自然的灵动美好。他觉得越是远离人群和文明,自己的内心就越平静坦然。后来,哈罗德将自己的出行目的与陌生人分享,收获了很多鼓励和对朋友奎妮的祝福,这激励他开始转变自己的性格,乐于接受他人给予的帮助,也开始倾听他人的心声。他的身边出现了很多追随者,其中年轻人维尔夫对他的影响最大,维尔夫的一举一动都让哈罗德仿佛重新看到自己已经逝去的儿子。哈罗德一直悉心照顾维尔夫,不仅教他野外求生技能,还哄他入睡。当维尔夫被指责是小偷时,哈罗德甚至主动为他辩护。哈罗德将没有为儿子做过的事弥补在维尔夫身上,将未对儿子展示的爱倾注在维尔夫身上,重新树立了一位父亲的形象,行使了父亲的职责。这也是哈罗德与他人主动交流、建立联系所作出的巨大努力。

反观《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四人一直以团队形式前进,他们之间的关系发展也是小说的重要内容。作者塑造的唐僧师徒四人个性非常鲜明,极具特色又相互补充,这样他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在关键时刻才能各自发挥优势,攻克难关。他们之所以能患难与共,坚持到旅程最后,很大程度源于他们在磨难中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唐僧对徒弟们怀着包容爱护之心,徒弟们对唐僧怀着感恩之情,师徒情深支撑着他们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都不会放弃。唐僧师徒经历的最大危机不是强大的妖怪,而是对彼此的互不信任。唐僧和孙悟空是小说的核心人物和灵魂人物,两人之间的信任危机尤为典型。相遇之初,两人就处于戒备状态,再加上猪八戒的挑拨,两人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爆发。还好最终两人都会反思自身,用智慧化解危机,实现进一步成长。起初,唐僧师徒四人是由如来佛祖强行安排在一起的,他们是相差巨大的不同个体。在经历磨难的过程中,四人才逐渐对彼此敞开心扉,建立紧密联系。

在《一个人的朝圣》中,哈罗德经历了先独自享受孤独,然后逐渐和遇到的人交流并敞开心扉,最后又在别人相继退出后整理情绪重新一个人完成朝圣的过程。他的人际交往的基调是拘谨的,是经历了热闹喧嚣之后又重新归于沉寂的。尤其是后来维尔夫突然不辞而别,哈罗德心绪烦乱,为了找维尔夫甚至搁置自己的行程。维尔夫的出现与消失促使哈罗德正视内心的创伤,哈罗德只有在体验巨大的落差后克服新一轮的心理考验,才能直面过去的苦痛,探索出寻求自我与对话他人之间的平衡。而《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在旅程中生死与共走到了最后。其间,孙悟空偶尔由于矛盾和分歧暂时离开队伍,但是总体来说,四人都通过反思自身与团队进行磨合,在旅程中不断变得团结,与彼此建立了紧密联系。

《一个人的朝圣》的结局是哈罗德到达目的地,见到了老朋友。哈罗德的妻子莫琳在他离开的这段时间也开始回忆过往,反思起和丈夫的关系,并进行了一些自我批判。哈罗德和莫琳两个人都直面自己的内心,最终化解了隔阂。小说结尾莫琳开车去接丈夫回家,她也见到了奎妮的安详离世。关系的成功建立并不是仅仅依靠一方的努力就可以实现的。哈罗德之所以能够在最后重新建立了与周围人的亲密联系,是因为他的举动也激励着周围的人进行检讨,这推动了矛盾双方关系的修复。哈罗德夫妇二人都打破了内心的高墙,开始恢复正常的人际交往。

《西游记》的结局是唐僧一行人也终于成功取得真经,五圣成真、各归本位。孙悟空的转变最明显,他由一个自由任性的自然人变为懂得与人相处、掌握社交规则的社会人。

综上所述,两部小说的主人公都在结局向观众展示生命的二次成长。《一个人的朝圣》真实地展现了老年人的心理困境与突破障碍的尝试,打动万千读者。《西游记》塑造了一系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经久不衰。本文通过从主人公的身体磨难和心灵考验两个方面入手对两部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主人公在旅程中不断提升自我,最终实现成长。《一个人的朝圣》和《西游记》都以旅程作为主线,这里的旅程可以被视为人生漫长之旅的一个缩影。每个人都是在生活的过程中汲取经验、探寻自我、发现人生的意义。两部作品都反映出人类的生存困境、关注人类的生命价值,这也提醒读者在当今发展迅速、物质丰富的时代更要重视个体的价值与意义,唯有怀着积极向上的态度,正视自己的不足,勇敢克服危机,才能持续进步,实现自我价值。

猜你喜欢

哈罗德朝圣维尔
《一个人的朝圣》:在路上,重拾遗失的美好
布依少女
深耕环保细分领域,维尔利为环保注入新动力
朝圣
哈罗德的帽子
生活中的爱与宽容
御风而行的朝圣之旅——青海湖骑行记
奇妙的维尔康图书馆之旅(二)
麦克维尔斩获4000万元大单
LIKE BUTTER FOR THE SOUL 朝圣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