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质学类专业实践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教学改革探索
——以“地质认识实习”课程为例

2022-02-13犇,赵

中国地质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专业

党 犇,赵 虹

长安大学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

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问题,其实质就是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教育部2020年5月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进一步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及任务,即“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2],反映了课程思政建设在国家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目前,课程思政建设已经在国内高校各个专业开始了全面的实施[3-9]。

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战场”,专业课课堂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渠道”。开展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2]。本文笔者在近30年教学经历的基础上,以长安大学“地质认识实习”野外实践课程为例,探讨地质学专业野外实践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教学改革探索。

一、地质学类专业特点及“地质认识实习”课程概况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地球相关的资源能源、气候环境、地质灾害等问题日益突出,地质学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和外延,使其成为当前研究人类生存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和最具发展前景的重要学科之一[10]。

长安大学地质学类专业始建于1953年,办学近70载,立足西北,面向全国,服务于国家矿产资源战略需求。我校地质学类包括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矿物加工工程三个专业,其中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学分别于2019年和2021年第一批、第二批被批准为国家一流专业,矿物加工工程于2022年被批准为陕西省一流专业。现拥有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和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具有完整的本科、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本科人才为主,为国家尤其是西北地区培养了大量本、硕、博优秀地质学类人才。社会声誉优良,行业特色鲜明。

“地质认识实习”是地质学类大一本科生上完入门课程“普通地质学”后的第一门专业实践课程,属于我校“地质类专业四层次多模块实践教学体系”中第一层次野外实践模块[11]。主要是在西安周边选择具有丰富、典型地质现象的野外地质路线,指导学生在野外实地观察、描述记录这些地质现象。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野外获得对地球最外部圈层地壳或岩石圈中矿物、岩石、地层、古生物、地质构造等地质现象和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感性认识,巩固和强化对课堂所学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热爱和探索地质学以至地球科学和地球奥秘的兴趣[12]。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对于大一新生专业思想的稳定及后续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思政教学实践

长安大学位于渭河地堑之中的古城西安,具备得天独厚的地质认识实习条件,实习路线在地貌上分布在秦岭山区、渭河盆地以及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在构造上属于两大区域构造单元,即南部的中央山脉——秦岭造山带和北部的国家能源基地——鄂尔多斯盆地,这两大构造单元中地质现象典型、丰富,地质作用明显,可满足地质认识实习的需要。同时,悠久的历史使得西安周边的野外实习路线上或邻近处具有异常丰富的自然与人文历史遗迹。在专业实践课程“地质认识实习”教学过程中,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开展课程思政教育,进行教学改革探索,使得地质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教育相得益彰。

笔者根据野外地质实习路线上的典型地质现象及路线上或邻近地区的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遗迹等,不断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在全面梳理本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典型实习路线特点和地学思维方法以及育人价值理念的基础上,将思政元素合理融入教学过程中,已期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表1)。

表1 “地质认识实习”野外实践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实践

续表

三、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

基于上述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课程思政实践,在地质认识实习专业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开展本门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探讨。

1.尊重野外实际资料,实事求是,培养地学思维能力

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理论学习——室内实习——野外实践——归纳总结——提高升华”是学习地质类课程的必由之路。在野外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客观细致地观察地质现象,详细真实地记录地质现象,获取野外实际资料。

地学思维是人类思维方式在地学领域的具体运用,在遵循思维方式一般规律的同时,要考虑到地学研究对象时间、空间上的特殊性。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尊重野外实际资料,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建立在对地质现象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总结和室内外综合研究,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将今论古”“以古论今,论未来”“活动论”等地学思维能力。

2.增强专业自信,稳定专业思想,磨炼个人意志品格

在野外实习中观察地质现象、反演地质作用的同时,能实地感受祖国悠久历史文化,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树立快乐地质的理念。在客观正确地认识和了解所学专业的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自信,稳定其专业思想,使学生从大一开始就热爱自己的专业,树立长远目标,进而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提升自我创新能力,树立为国家寻找矿产资源、为国家大型工程以及其他基础建设贡献自己力量的理想。

结合本专业野外工作比较艰苦的特点,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艰苦的野外地质工作既是对身体的锻炼,又是对个人意志品格的磨炼。只有具备了强壮的体魄和良好的个人品德,加上良好的专业知识,才能在未来的地质工作中做出优异的成绩。

3.欣赏自然与人文景观,激发家国情怀,提升文化素养

野外实习路线上及其邻近区域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内容丰富,既有被尊为华夏文明龙脉的中央山脉——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自然景观(如翠华山山崩地质公园、柞水溶洞)以及黄土高原上的壶口瀑布,又有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蓝田猿人遗址、黄帝陵、延安革命圣地等)。在野外实习教学中穿插参观和考察这些自然和人文景观,教师引导学生敬畏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树立保护环境意识,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发扬延安精神,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不仅能明白地质现象背后的自然故事,而且了解实习地区的人文故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团结协作,互相关爱,增强团队意识,树立集体主义观念

在野外从事地质工作过程中,分工协作尤为重要。“地质认识实习”实践课程教学尽管是集体实习,但实习过程中,要求班级分成多个实习小组。因而从大一实习开始,教师要引导和教育学生在组内、组与组之间树立团结协作的观念,提倡和鼓励学生互相关怀,增强团队意识,提升小组乃至班级的凝聚力。通过在野外实践中的积极配合,学生力所能及地发挥各自的优势,又快又好地完成各项实习任务,从而树立集体主义观念。

四、教学效果

多年来,长安大学一直注重将包含地质精神、地质文化、地质科学在内的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大学生入学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及毕业教育之中。注重从传统上以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为主的单向“育才”型教育转向涵括基础理论、专业技能、科学素养、人格修养、政治思想等多维内容的全面“育人”教育[13],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专业满意率持续提升,地质学专业从第一志愿录取率仅20%左右到毕业时专业满意率达95%以上,本专业内考研升学率超过50%,位居全校前列;又如:学生所获成果奖励不断突破,继在2018年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中荣获团体总分第二名后,在2022年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中荣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学生所获“挑战杯”“互联网+”等全国大学生重要赛事成绩位居学校各院系前列。此外,我校探索凝练出“地质类专业四层次多模块实践教学体系”“面向地质类专业构建五层次六模块沉浸式文化育人体系”等教育教学理论,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省级校园文化成果奖等。其中以大一“地质学认识实习”实践课程为代表的课程思政建设,起到了良好的先导性的作用。

五、结语

野外“地质认识实习”不同于室内教学,具有地质现象直观、实习内容丰富、师生易互动、学生参与感强的特点,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借助于该专业实践课程的特点,深入挖掘实习路线上的思政元素,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开展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入,能够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全方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师是课程的主要建设者和执行者,包括课程思政在内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探索贵在教师,建议加强专业教师思政能力的培训,提高专业课教师政治与思想道德修养,强化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重视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提高课程思政的能力;并注意遵循教育规律,将思政元素巧妙融入课程教学,达到隐形思政教育的目的。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专业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