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社会创新服务”理念的旅游地学规划类课程的教学模块设计
——以东华理工大学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为例

2022-02-13吴汪洋刘金花张慧娟

中国地质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景区实训规划

吴汪洋,刘金花,柴 乐,张慧娟,李 文

东华理工工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社会创新服务”理念是一种结合“社会创新设计”思维和“服务——学习”实践教学的国内外前沿教学模式,旨在通过设置新型多样的模块课程、技能实训和社会服务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规划设计能力和社会服务意识[1-2]。当前,城乡规划、旅游规划、社会工程等专业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上都积极尝试开展内容与方法上的创新服务设计,解决课程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专业性与应用性不足、学生反馈不够等问题[3]。美国密西西比州立大学在景观设计领域开设“设计与建造”模块化课程,打造专业技能实训实验室和社区服务中心,为学生、教研团队和社区创建了实训基地与服务平台[4]。国内众多高校也将课程与社区服务整合为教学模块,基于学生能力锻炼和社会专业需求安排社会服务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反思和互惠发展过程[5]。

东华理工大学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是以地质学、地理学和旅游学理论为基础,以地学旅游规划与管理为目标的“新工科”专业[6],其中旅游地学规划类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地学旅游规划与设计、旅游景区设计、地质公园学、旅游策划等课程。在当前“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该课程的教学需要转变传统的“概念+案例”教学模式,设置更多服务于“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社会发展的教学模块,引入沉浸式体验的实训手段,开展产学研一体化的专业实习,实现课程的应用型人才培育目标[7-8]。本文将根据专业规划类课程的内容与目标共性,基于教学理念、资源、方法的创新化和服务化目标,设计规划类课程的基础理论、技能实训和社会服务三大教学模块(图1),发挥专业课程的社会创新与服务价值。

图1 旅游地学规划类课程的教学模块设计结构

一、基础理论模块

旅游地学规划类课程的理论体系整体是程序化的框架,从旅游地学区位调查、评价,到规划区的旅游功能区布局、旅游服务设施配备、旅游景观设计,再到旅游活动、产品和营销策划,表现出前期准备、中期构设、后期评估的规划过程。为突出规划类课程的构思创意性、制图技能性和社会应用性,课堂教学需要转变传统的“概念入手——案例佐证——习题巩固”的教学形式,面向社会需求和专业发展形势,从教学理念、内容和方法进行基础理论模块的创新设计。

(1)积极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美学鉴赏、实践求索、环境保护等价值观念。旅游地学规划类课程需要对国内外丰富的旅游资源进行美学价值、科研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的识别与评价,在规划设计地学旅游景区的过程中不断融入具有大众审美与独特艺术的风格和思想,以及充分体现服务大众生活、保护地学资源与环境,促进地区产业经济转型的现实意义。

(2)引入新工科建设理念,突出专业的前沿领域和新技术方法,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强调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旅游地学规划类课程必须紧跟旅游发展全球化、可持续化、创新化和体验化的趋势,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示国内外先进的规划模式和方法,倡导社会大众参与地方旅游建设与管理,凸显专业的生态特色、产业特色和文化特色。

(3)教学方法上突出知识点的核心价值,开展作品式的精雕细琢。从旅游主题的定位、旅游形象的设计、旅游线路的规划到旅游景观小品的设计,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检索资料、软件制图、交流讨论等形式进行艺术品式的雕刻,而摈弃浅尝辄止、机械重复的习题训练模式。

(4)教学过程应以完整连贯的地学旅游规划流程为框架,从规划区位调查到景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需要在内容结构、素材引用和方法运用上实现前后关联与论证,让学生在未来的专业就业和科研中熟知旅游规划的程序、方法和内容体系。

(5)内容素材上,既要保障传统经典的规划案例分析,也要积极引入国内外先进的旅游地学规划设计样例,同时从本地和身边寻找考题,便于学生在实地调查分析中深化理解。

东华理工大学旅游地学专业综合规划类课程的内容设置,对当前课程内容存在的信息滞后、结构独立、社会应用性不强等问题进行主要内容调整、能力目标强化、思政元素融入和教学反馈细化(图2)。为突出教学内容的社会服务功能,构建地学旅游景区评价、旅游市场分析、旅游活动策划、旅游产品设计和景区景观设计等9个专题,挖掘课程“地质与生态环境保护”“社会服务与国家贡献”“美学鉴赏与文化传承”等系列思政元素。同时,各专题紧密结合当前“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地质文化村”“国家公园”“双碳”建设等旅游规划热点和社会发展需求,进行课程经典与实时案例教学。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收集学生调查评价表、规划设计图、旅游策划方案书等反馈成果,建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精品资源库。

图2 东华理工大学旅游地学专业规划类课程教学模块组成

二、技能实训模块

落实专业的“社会创新服务”理念需要基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旅游地学规划类课程要求培养学生扎实的旅游地学资源调查、景区规划、景观设计等技能,而这些技能需要创建相应的实验实训条件[9-10]。根据规划类课程间的关联性,技能实训模块包括专题课程设计和综合应用拓展,具体实验实训内容与方法包括:

(1)地学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包括地理学、地质学旅游景观的野外识别、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发现和科学分类、旅游开发的区位调查,旅游环境容量的调查等。通过地理地质观测仪器的操作训练、人文和市场环境调查的问卷设计和数学统计分析获取旅游地学规划的基础资料。其中旅游地学资源的实地踏勘技能尤为重要,包括无人机、全景相机等先进设备的摄影摄像,以及气象、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速测仪的使用。

(2)旅游地学景区规划制图,包括旅游景观现场素描、地质景观速写与空间填图和室内规划软件专业制图。其中,软件制图要加强遥感影像的处理和ArcGIS软件的地理分析,强化AutoCAD、Photoshop和Coreldraw等绘图软件的操作训练与综合运用,同时要加强景区深景漫游动画制作、景观3D设计方面的创新。

(3)旅游地学科普,包括景区科普展板和海报制作,景区导游实训和实地科普活动开展。旅游地学科普资料的制作依靠学生团队的检索与设计能力,导游实训则要加强室内模拟和实地训练,科普活动的开展突出学生间的团队配合与特色宣传能力。未来可以引进网上3D景区导游模拟和线上科普展览。

(4)地学旅游景区管理和运营模拟,利用“旅行社经营管理”与“景区虚拟仿真”等模拟软件,进行景区运营模拟操作。

(5)地学旅游项目策划,包括旅游形象徽标、主题口号的定位设计,旅游产品的研发,旅游活动的组织和旅游线路的设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旅游设计技能创新大赛,引导学生加强对生态科技旅游产品、精品研学旅行线路的创新设计。

东华理工大学旅游地学专业依托学校旅游地学教学创新实验室条件,创建了实验室、校园和校外景区多种空间的技能实训平台(图2)。实训内容在传统的踏勘技能基础上,突出3D环幕实景体验、计算机软件制图与仿真模拟、旅游产品3D微缩打印、无人机和全景相机摄影、校园定向越野与素质拓展等实验实训特色。在掌握各种踏勘技能和设备使用技能之后,在南昌市选择“梅岭国家森林公园”“马兰圩湿地公园”“厚田沙漠公园”3个景区,进行景区旅游资源调查和评价、景区整体规划和景观设计,打造该课程技能实训和应用的示范基地。

三、服务应用模块

课程体系的社会服务模块依托于专业综合实习、工作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主要对地学旅游规划类课程进行系统的专业理论与技能拓展应用,以及接轨社会工作的生产服务[11]。不同于技能实训模块以专题知识巩固和规划技能操练为主,社会服务模块强调学生深入田间野外,走进群众和行业,主持负责某个旅游规划项目,系统地开展地学旅游资源调查、景区规划、产品开发、科普研学、生态与文化保护、运营管理等,从而指导区域旅游开发、环境保护和社区美化。根据规划类课程服务对象与目标,社会服务模块具体包括:

(1)服务于“美丽乡村”建设。通过与村委合作,走进各家各户,在乡村环境污染和破坏地区的调查整治、地质地理遗迹的保护整修、乡村庭院景观的美学设计、生态农业和特色的评估建议以及生态与社会安全问题的发现警示等方面,为乡村的“村貌美化、生态绿化和经济强化”提供科学依据。

(2)服务于乡村旅游开发。通过与地方文旅部门和村委合作,对乡村自然与人文环境、生态、经济与社会问题进行调查,评价乡村旅游资源禀赋和旅游开发条件,规划乡村发展特色和方向,制定乡村旅游规划方案,从而为乡村旅游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3)服务于地质地理科普。通过与景区、村委、村企合作,组织学生设计相关地质地理遗迹、生态环境和区域文化保护等多种主题的科普展板,并在学校、景区、社区、网络等空间进行展览、宣讲和培训,为地方生态文明建设丰富内容和形式。

(4)服务于景区管理和提升。通过在景区的专业和工作实习,让学生切实参与到景区的运营和管理之中,从而对游客的游憩服务到景区环境改善、游客市场拓展进行深度体验。

(5)服务于地方企业发展。以企业实习为机遇、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企业创新为动力,引导学生参与社会文旅企业、创业设计类研发公司的旅游规划项目,大胆尝试研学旅行线路设计、全域旅游可行性分析、创意型旅游产品设计、大众型旅游活动组织以及地域特色化的旅游景区规划。地方旅游策划类、生态保护类、文化创意类、产品设计类等企业需求广大学生的新智慧和行动力。随着学生的规划理论水平和技能的不断提升,课程的社会服务平台会不断扩展,服务效益不断提升,也反过来强化了对课程理论的深入理解和对专业技能的熟练运用。

东华理工大学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利用本校精心打造的江山教学实习基地,构建一套系统的基于社会服务目标的旅游地学江山实习内容和方法体系。同时,通过多届学生的实习实践,探索旅游地学规划类课程在江山实习的社会创新与服务价值。尤其突出了课程实习在“乡村旅游”“地质文化村”“生态恢复”三大主题上的社会服务功能(图2)。首先,利用实习基地与当地村委、景区、企业和相关部门开展互惠合作,搭建专业课程稳定的社会服务平台。然后,学生进行组队踏勘、合作策划、活动体验等形式参与到各项社会服务活动中,形成学校和社区的地质地理环境科普、景区志愿服务、乡村公益劳动、村委村企的研学支撑等主体服务类型,涵盖课堂宣讲、展板制作、居民访谈、保护牌制作、导游讲解、垃圾清理、生态农业园劳动、乡村旅游规划、村企旅游产品设计等具体服务活动。

猜你喜欢

景区实训规划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牌』
“摘牌”
某景区留念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