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课堂师生互动评估(CLASS)系统研究述评与展望
2022-02-13孙乃玥
孙乃玥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美国学者罗伯特·皮安塔和布里奇特·哈姆雷等人研发出的课堂互动评估系统(CLASS,以下简称CLASS系统),于2011年《我们不需要再等待:奥巴马总统即将开启提高开端计划并将推进问责制的行动》发布后正式运用到学前教育机构质量评估中。CLASS系统的正式应用,使我国研究者们纷纷将目光集中在“怎样通过互动提高教育质量”的评估上面。可以说,CLASS系统作为提高师生互动质量的有效工具,对改善师生关系,提升教育质量起着重要推动作用。因此,本研究将对我国对CLASS的研究进行文献分析,整理已有研究的发展现状,以期为CLASS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一、研究数量
(一)文献来源
以中国知网为检索平台,根据已知词汇“CLASS系统”进行第一轮检索,选择高级检索,时间区间为“2000-2021年”,输入主题词“课堂互动评估系统”或含“CLASS系统”,共得到620条主题信息。对主题信息进行人工筛选后,发现研究者对CLASS系统的多种翻译。因此,为确保主题搜索的全面性,决定对主题开展第二轮检索,检索主题词为查阅到的8种译文。在高级检索栏中输入主题词“CLASS课堂互动系统”或含“课堂互动评估系统”或含“课堂评价系统”或含“课堂评价计分系统”或含“课堂评分系统”或含“课堂评价评分系统”或含“课堂评价编码系统”或含“课堂评估编码系统”,得到检索结果为354条。筛选出最终有效文献数量为37篇。具体年份发文量如图1所示。
图1 CLASS课堂互动评估系统年度发文量
(二)文献筛选标准
据图可知,我国关于CLASS系统的研究整体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研究集中在2012年至今,2019年文献数量得到突破性上升。可见,关于CLASS课堂互动评估系统的研究时间较短,目前仍属于新兴话题,值得深入探讨。
为确保两次检索结果与主题的精确性,在剔除文献过程中制定了如下标准:第一,期刊类型选择中文文献,剔除报告、会议、目录、纪要等非研究性文献,开展一次删选;第二,阅读已有文献,寻找主题新检索词,得出8种翻译词汇,实施二次检索;第三,基于两次检索词汇文献,剔除重复的文献、与主题不相符的文献以及其他课堂互动系统的研究。
(三)文献分布领域
从资源类型上看,在全部类型已有的37篇文献中,硕博论文22篇,占比59%;期刊共15篇,占比41%,其中核心期刊论文8篇。从学科分布上看,该主题主要分布在社会科学Ⅱ辑中,共35篇,占比94.9%,涉及信息科技1篇,哲学与人文科学1篇,二者占比5.1%。从机构分布上看,发文量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华东师范大学4篇,占比11%,陕西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各3篇,占比8%。
CLASS系统的研究虽呈现逐年稳步上升趋势,但年均发文量不足5篇,综合发文数量较少,且多集中在硕士论文与普通期刊中,期刊发文质量相对较低,且代表机构发文量并不显著。不过,主题的学科领域较为集中,说明研究热点比较明确。
二、研究述评
(一)研究内容
根据学界已有文献,总结以下几点研究内容:
1.关注学前阶段与小学阶段
CLASS系统的应用集中在幼儿园、小学阶段。主要采用幼儿版的CLASS评分系统,对师生互动质量进行评判。根据数据统计,在已发表的37篇文献中,从幼儿园视角探究CLASS系统的文章占24篇,小学视角占3篇。幼儿园阶段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两类。一是活动类,研究主要采取观察某种幼儿活动,对活动的过程开展进行评价计分。活动涵盖集体活动和非集体活动,如半日活动、一日活动、科学教育活动、自由游戏分享活动、体育集体教学活动、数学集体教学活动、语言活动等。二是教师培训类,借助CLASS系统的评估指标,对幼儿教师的教学提出改进建议,倡导组织教师职前职后的专业培训。比如,相关文献会对教师培训提出完善师资培训课程、加强新教师的师生互动、促进教师的情感支持与学生发展等措施。小学阶段涉及课堂师生互动观察和评价。表现为借助CLASS系统对师生课堂行为的观察分析,从中发现师生互动特点,提出相应改进措施,其中主要涉及的课堂类型有英语课堂与数学课堂。
(1)关注语言的运用
第一类是语言运用的专项研究,直接探究语言活动教学与师生互动。
第二类是渗透的语言交流,运用CLASS评价工具观察学生行为中,师生双向交流的言语、语气。比如CLASS的二级指标中提到的积极地交流、语言示范都是作者评分过程中的重要标准,这说明国内现有研究中,很重视CLASS系统在语言方面的运用,尤其是互动中的语言交流。
(2)关注量表内部相关性
国内对于CLASS系统的研究,首先聚焦在CLASS系统所涉及的3个一级指标的概念阐述,以及衡量行为的10个二级指标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阐述。黄瑾阐述了“教育支持”“情感支持”“班级管理”三个维度下,其10个小维度彼此间的相关性。其中,列举一例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反馈质量”与“语言示范”的相关性。“反馈质量”和“语言示范”之间存在着极强相关性,二者均属于“教育支持”维度。具体而言,教师在与幼儿的互动中,多数需以语言为中介对幼儿进行的反馈,语言示范成为评估教师在与幼儿进行语言交流方面的指标,教师的语言技巧在对幼儿的反馈中尤为重要,由此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足以体现[1]。以此类推,可证明量表其他各维度间的强相关性。
2.研究评价
(1)提高师生互动质量
CLASS系统的研发基础就是在观察课堂中的师生互动行为建立起来的。可以说,CLASS系统的出现为评估师生互动质量提供了标准,满足了CLASS系统的主要研发目的。CLASS系统从师生双向互动的视角,设置了教育支持、情感支持与班级管理三大维度,又根据三大维度划分了10个子维度与42种行为指标作为量表测评标准。量表通过观察学生状态与教师肢体动作与语言等行为,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升师生互动质量。张晓梅在加强师生互动中提到,教师给予的情感支持是儿童产生安全感的基础。儿童得到教师的鼓励越多,互动越多,安全感就越足,师生关系会越融洽。这样的良性关系促使儿童在学业与社会性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展现出积极的行为态度,从而更喜欢参与课堂[2]。可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开展互动的课堂,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是CLASS系统研究的重要目的,也是提高课堂效率与师生互动质量的良药。
(2)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韩春红提出,高质量的师生互动是专家型教师与新手教师的主要区别之一[3]。借助CLASS系统对教师进行职前、职后双向培训,以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是CLASS系统研究的另一目的。目前,国内学者通常根据教师在课堂或活动中的行为与语言表达,量化教师行为指标,提出相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议,主要涉及:
第一,改进教师教学行为。课堂中教师的行为举止是CLASS系统的量化标准之一。孟凡玉通过观察分析2名教师的优质录播课,在CLASS系统评判标准下,得到生动翔实的事实证据和反馈分析,在此基础上,促使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帮助教师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行为,提高课堂师生互动质量,提供有效的学习环境[4]。可见,学者通过观察评估教师营造的教学氛围与课堂的管理等,提出相应教学行为的改进建议。
第二,重新定位教师角色。研究者在面对教学的双主体时,总是倾向于改变教师的主导性地位,正确转化教师角色,总结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以期实现践行儿童为中心的理念,巩固儿童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王铧莹调查了福建省福州市的3所幼儿园,根据18个样本的分析,发现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教师的主导性太强。因此,倡导教师转变教育观念,重新定位教师角色。首先,教师是活动的引导者,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帮助幼儿明确探究的目标,引导幼儿探究不偏离活动方向。其次,教师是平等的合作者,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而是和幼儿共同探究的合作者[5]。
第三,深化教师儿童观。教师应当更好地了解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以便提高指导的适宜性。蒋路易对2009—2019年的18篇文献进行元分析,结果提到要深化教师儿童观,提出幼儿教师要有效结合职前、职后的有效培训,实现教师终身教育的理念,通过幼儿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的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6]。
(3)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质量作为CLASS系统的最终落脚点,不论是师生互动质量提高的研究,还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终极目的都是指向教育质量的提高。国内学者根据观察显性行为与隐性微表情,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实现教育质量的有效提高。比如,余斯思以北京市海淀区某两所一级幼儿园中的4个班级样本作为研究对象,明确提出高质量的师幼互动对幼儿自身的发展以及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的结论[7]。
三、研究方法
根据已有文献,国内关于CLASS系统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混合研究的方式。主要流程为:首先,对特定情境下的师生互动活动进行观察,记录相关行为、语言与微表情,并运用CLASS系统进行实地量化评分,以收集真实有价值的初次样本案例。其次,在搜集到的初次样本数据基础上,对有关样本关注点进行二次探索。比如运用访谈的方式,深入探索某一项的得分情况,从而获得对焦点的深入解释。最终,运用相关技术软件开展数据分析与总结。具体流程如图2。
图2 CLASS系统研究方法流程图
四、研究展望
(一)深入改进CLASS系统
国内关于CLASS系统的研究集中在初级阶段,CLASS系统多被视为研究借助的测量工具,用来评估教学。对于CLASS系统内部维度的探索少有。根据文献数量统计,单论CLASS系统研究的仅占3篇,这3篇主要陈述的内容也仅仅是美国开发CLASS系统的述评。对于如何改进CLASS系统,使其更符合中国国情,适应中国教育,这一方面的探讨较少。孟凡玉认为,CLASS系统产自美国,虽有大量实验数据作为实用证据,但鉴于中西方文化观念、师生比例以及硬件设施等存在较大差异,研究者在使用CLASS系统进行研究时,仍需注意其适用性的问题[4]。由此可见,打破简单的工具性借鉴,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深入开发CLASS系统本身,努力构建CLASS内部新体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CLASS评估系统,是研究需要前进的方向。
(二)扩大CLASS系统的研究范围
首先,从研究范围看,自皮安塔团队于2008年正式出版的一套评估量表以来,至今已有6个版本的评估量表,可用于幼儿园至高中阶段教学课堂上和教学时段以外的所有师生互动。但目前,应用量表研究最多的是学前阶段至小学三年级的K-3量表,其中关于幼儿园的师幼互动研究占比最多。对于其他5个版本的研究应用涉及较少。这说明,研究仍需扩大关注范围,尝试探索其他版本的适用性,更好地提高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师生关系。其次,从研究的内容看,研究多集中在教学上,比如教师的发展、学生的成绩等。对于如何细化学前机构质量评价、深入探究CLASS系统细则的较少,研究内容的范围相对较窄。再有,在推广CLASS系统量表投入研究的同时,要注重研究质量的问题。目前已有文献中,除整体发文量较低外,在期刊论文发表中,仅有8篇为核心期刊,可见论文发表的期刊级别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组建CLASS系统专业团队
国外CLASS专业研究团队的专业性较高,不仅有Teachstone研发团队,还有美国开端计划工作室、美国芝麻工作室等专业研究团队,它们彼此之间协同合作,共同促进CLASS系统的不断完善,涉及各个可能领域,例如专门负责教师培训的团队,负责CLASS系统内部研究的团队等。而国内对于专业研究团队的建立与合作较少。根据机构分布情况可知,代表机构发文量较少,机构研究CLASS系统持续度不高。张晓梅提出,我国幼儿师资培训课程团队的组建汇集了高校专家、名园长、一线教师、教研员等方面人力资源,但缺少对培训者的系统培训和严格考核,团队成员间联系不足,职责分工相对独立[2]。因此,在建立专业团队时,应严格培训上岗,加强团队合作力,明确职责分工,提升团队整体专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