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中职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2-02-13杨震
杨震
中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重要职责,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促进全社会充分就业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厦门市中职教育发展情况,2022年3月国家统计局厦门调查队通过实地走访、网络问卷调查、电话访谈等形式,对厦门4所中等职业学校和1所技工院校、3家企业、701名2022届应届毕业生开展调查。调研结果显示,厦门中职教育办学成效明显,毕业生升学就业两旺,但也存在中职层次人才供应不足,职业技能培训和学生实习质量保障难,部分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等现象。建议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补足学生培养工作短板。
一、厦门中职教育发展现状
(一)中职教育成效明显,积极对标地方发展需要
2020-2021学年,经福建省教育厅审定具有招生资格的厦门市中等职业学校共有11所(不包括技工院校和特教学校),均为公办学校,其中有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或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6所,福建省高水平职业院校5所,为有志升学深造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服务。在2022年的全省职教高考中,占全省8.4%的厦门中职考生考取了全省近四成的本科计划,并获得了9个专业类省第一名。
各校始终密切关注区域产业发展趋势,对标未来产业蓝图,启动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努力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全市中职教育专业布局与区域产业的吻合度进一步提升。《厦门市中等职业教育调研报告(2021)》显示,对接厦门产业升级转型需求的装备制造类专业在校生已超过3500人,培养产业信息化数字化基础人才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在校生近7500人,现代服务业类专业学生超过24000人。2020—2021学年,各校(不含技工院校)为12344人提供了非学历职业培训服务。厦门市人社局所属技工类院校社会培训及社会高技能人才培养年培训人次突破万人。
(二)毕业生升学就业两旺,重视就业质量
1.升学就业两旺。随着2019年后高职大幅扩招并取消高职招收中职毕业生比例限制,厦门市中职学校毕业生(不含技工类院校毕业生)升学比例大幅提升。调研数据显示,厦门某省级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2020届和2021届毕业生升学率分别达到85%和95%,2022年98.7%应届毕业生报名参加高职分类招生考试。调研中发现,计划直接就业的毕业生就业率较高。截至2022年3月底,计划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受访毕业生中已有80.8%找到工作(见图1),其中技工类院校为94%,中职学校为68.8%。在找到工作的受访学生中,66.4%对找到的工作岗位感到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如厦门某技工类院校开办的专业多数属于制造业急需岗位,受到了厦门大型国企、高技术高成长高附加值企业、专精特新企业、行业领军企业的青睐,2019届、2020届和2021届毕业生(不含升学)就业率分别达98.6%、99.5%和99.3%。
图1 计划毕业后直接就业的毕业生找工作情况
2.毕业生重视就业质量。厦门中职学校和技工院校毕业生倾向于福建省内就业,比较看重职业的薪酬和福利待遇、与自身兴趣爱好或性格相符、个人的发展空间等因素,更青睐国有单位。调研显示,有95%的受访毕业生的工作首选地为福建省内,分别有56.9%、54.6%和54.5%的受访毕业生选择职业时最看重的因素为薪酬和福利待遇、与自身兴趣爱好或性格相符、个人的发展空间。有51.4%的受访毕业生期望的工作单位类型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见图2、图3、图4)。
图2 厦门中职学校和技工院校毕业生择业时最看重的主要因素
图3 厦门中职学校和技工院校毕业生期待的工作单位类型
图4 厦门中职学校和技工院校毕业生预期的毕业后月均薪资
(三)部分用人单位认可度较高
中职毕业生能够匹配部分企业的工作岗位,且愿意从一线做起,因此受到部分企业的欢迎。如厦门某汽车制造企业认为,中职毕业生能较快地掌握与生产相关的零部件的特点,且能比较熟练地掌握工具和器材的操作。厦门某通用设备制造企业反映,大学生期望值高,不愿从一线做起,而中职毕业生更能接受从一线做起,受到公司的欢迎。
二、厦门中职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升学率、产业长远需求与企业当前需求之间矛盾明显
未来厦门产业基础现代化与产业全链高端化,势必强劲推动产业人才需求重心整体高移。从长远看,职业教育本科与高职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是就业市场的主力军。中职毕业生选择升学深造,既符合学生的人生追求,也顺应厦门产业发展的趋势,但高升学率带来的毕业生直接就业人数大幅减少,加剧了当前部分制造业企业的结构性招工难问题。如厦门某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企业反映,本企业对大专生吸引力不足,而进企业实习的中职毕业生多数选择升学,留在企业的寥寥无几,因此存在技术工招工难。
(二)职业技能培训被弱化
当前厦门中职教育以升学为主要导向(技工院校例外),致使部分院校偏重教授考试内容、加强文化课教学、弱化职业技能培训。以加工制造类下的部分专业为例,学业水平考试的专业基础知识考试课程只有机械基础一门,加工制造类中的很多特色专业基础课和技能课没有被学业水平考试覆盖。尽管课程按要求开设,但专业特色和职业特色教育质量缺乏保证。各专业大类大多存在类似情况,考核的技能内容简单,和专业匹配度不高,不利于培养中职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如厦门某通用设备制造企业反映,当前以升学为导向的中职教育,强化通用基础知识学习、弱化专业能力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学习与专业技能培训时间缩短,专业能力削弱,上岗前仍需培训一段时间才能胜任工作。
(三)实习质量难保障
部分毕业生实习专业对口难,降低了实习质量。当前中职毕业生以升学为主,实习结束后留企率低,且实习生在部分专业性强的岗位创造的效益较低,企业培养实习生的成本与收益差距大,参与产教融合的意愿下降,使得部分毕业生实习时专业对口难度加大、实习质量下降。如厦门某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反映,该校99.9%的毕业生实习结束后升入各类高等院校学习,不会留在企业工作,且学生实习期间需陆续请假回学校进行考前集训、体检、参加考试等,影响了实习时间的连续性,严重制约了传统校企合作模式的开展。因此,部分企业不愿在专业性强的岗位招聘中职毕业生进行顶岗实习,部分学生难以通过顶岗实习提升专业技能。
(四)毕业生就业质量有待提高
调研数据显示,受访毕业生预期毕业后的月均薪资水平分布较广,从2000元以下至15000元以上均有分布。其中有80.8%的毕业生预期就业后的月均薪资水平在4000元以上,有13.7%的毕业生预期就业后月均薪资水平在8000元以上。《厦门市中等职业教育年度报告(2020年度)》显示,2020年厦门市中职院校(不含技工院校)直接就业毕业生初次就业月均薪资水平较低,各校平均水平均在2200—3200元之间,与毕业生预期差距较大。同时,部分对学历要求高的企业并不青睐中职毕业生。调研数据显示,48.9%的受访毕业生认为用人单位对职业学校毕业生不够认同。厦门某技工类院校反映,技工院校的学历不被社会广泛认可,影响毕业生就业。毕业于该校的从事前端开发的毕业生反映,一些大公司在招聘时对学历有硬性要求,中职毕业生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
(五)经费拨款难以满足学校多样性发展需求
中职院校部分专业教育培训消耗存在特殊性,常规经费难以满足发展需要。厦门某技工类院校反映,该校以工科类专业为主,部分专业实习实训设备单价高、更新换代快、耗材投入量大,所需投入明显高于一般专业,但相应的资金投入仍显不足。同时,该校社会培训及社会高技能人才培养年培训人次突破万人,但现有教育教学资源有限,难以完全满足逐年增长的行业、企业培训需求。
三、对厦门中职教育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中职教育要密切关注本地产业发展态势,充分考虑社会长远需求、企业当前需求和学生个人追求。既要为高等职业教育输送合格生源,也要为技能社会奠基。要把产教融合、“中职—高职—职教本科”一体化培养与普职融通统筹到体系建设的大局中,拓宽职业教育体系,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二)加强专业能力教育,提升毕业生专业水平
针对中职毕业生毕业应有水平,加强非升学考试科目考核管理,加强非升学考试科目教育培训,保障中职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学校管理层和教师应提高对非升学考试科目的重视程度,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提供优质教学。加强学生思想教育,重视自身专业发展,摒弃对非升学考试科目的不良心态,提高课堂专注度,保障学习效率。
(三)加大实习资源开发力度,提高毕业生实习质量
调研数据显示,72.5%的受访毕业生希望获得的就业帮助是加强校企合作,增加社会实践机会,建议相关部门采取措施激励企业提供培训效果好的实习岗位。此外,学校要创新产教融合模式,加大实习基地开发力度,充分利用校内资源探索共赢合作方式,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提高企业接收培养实习生意愿。同时,实习前教育学生重视实习经历,将实习作为自身专业能力提升的途径,提高实习的专业对口程度,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实习工作。
(四)加强就业帮扶与指导,调整学生求职心态
调研数据显示,分别有48.6%、43.1%、41.2%的受访毕业生希望获得的就业指导和帮助是加强面试技巧指导、提供更多大型及中小型专业校园招聘会、提供更高效便捷的就业信息服务。建议学校加强毕业生面试技巧指导、加大招聘岗位信息供给,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调整学生求职心态,提高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空间。同时,帮助选择就业的学生做好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的心理准备。
(五)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破除职业教育发展羁绊
相关主管部门加强政策研究和资源整合,支持符合条件的技师院校纳入高等教育系列,落实技工院校毕业生同等待遇政策,提升技工类院校学历的社会认可度。充分考虑职业教育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出台配套相关的地方条例,针对消耗大的专业,加大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力度。针对企业在培训时的仪器设备投入、损耗等进行适当补贴,减轻企业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