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估
——以北京市为例
2022-02-13张红阳张玉露
张红阳 张玉露
当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农业也进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才能不断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经查阅文件发现,目前有关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的实证研究较少,更多地是对农业现代化评价方面的研究。现有关于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主要集中在监测评价农业资源[1-2]、经济效益[3-5]、生态环境[6-7]、产业结构[8]等方面。
为有效评价北京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本文提出用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数来衡量农业的高质量发展,通过对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测算,对北京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及存在的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和分析,为北京市乃至全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持。
一、北京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特征
农业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是乡村振兴的内源性动力支撑,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目标选择。农业高质量发展与农业现代化具有内在的联系。新时代的农业现代化,不仅是数量规模型的现代化,而且是质量效益型的现代化,是高质量的农业现代化。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在于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与农产品质量的提高。要以生产优质农产品为目标,以农民增收为目的,以科学技术为手段,统筹调整产业结构与保护生态的全面绿色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生产力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9]。其核心是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的基础上,从农业生产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通过农业转型升级与现代化,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
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特征:一是绿色发展引领。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实现农业绿色发展,注重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提高资源利用水平,缓解生态方面的压力和农业面临的资源短缺困境。二是供给提质增效。农业高质量发展要实现由增产转向提质,提高农业生产中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合理配置,以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实现产业兴旺目标。三是规模化生产。提升农产品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市场竞争力,必须走适度规模化经营的道路,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实施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四是产业多元融合。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不仅有利于促进农村资源要素的重新整合,还可促使科技创新要素向农村集聚,为农业产业的结构提供基本保障。
(二)北京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标监测评价方法
通过对现有文献及研究成果的梳理,高质量发展评价采用的方法,常见的有均等权重赋值法、熵权法、因子分析法、熵值法结合模糊评价法、熵值法结合层次分析法、主客观赋权法和聚类分析等(见表1)。通过比较分析上述研究,本文采用专家赋权法来设计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在综合考虑北京市历史发展水平、国内其他省份发展水平、国外部分国家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对各项基础性指标进行目标值设定。
表1 高质量发展研究方法
(三)北京农业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北京农业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系统构成。按照质量管理的原理,农业是一个由环境、要素、过程、管理等多种特征体系构成的系统。农业系统的发展质量,是由该系统所包含的功能作用、生产过程、投入要素、组织管理等多方面质量所决定的,也是系统要素及其组合质量的综合表现。按照上述原理,构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实际上是构建农业系统的质量体系。农业高质量发展是高质量农业体系运转的结果。为此,按照构成农业系统的功能、过程、管理与结果的框架结构,本文将北京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监测评价分为四部分。即体现系统功能的供给效能质量、体现系统结果的经济效益质量、体现系统过程的生产经营质量、体现系统组织管理的组织管理质量。
(1)供给效能:农业的首要功能是生产功能。农业高质量发展必须首先保障农业生产功能的能力与水平得到不断提升。尽管北京市农业体量在经济总量中的地位逐步下降,但是农业生产供应功能不可弱化,尤其是对于首都市场食品供给的应急功能十分必要。为保护农业高质量发展,必须从坚持农业首要的生产功能出发,监测北京市农业发展对于首都食品市场供给的总量安全与质量安全的保障作用;并且,从不断放大首都都市型农业的生态功能出发,监测农业在生产供应中对于生态安全质量的保障作用。
(2)经济效益:农业作为产业,在生产经营付出成本、取得收益的活动中须取得经济效益,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取得一定经济效益,生产者获得一定水平收入、保持与从事其他产业可以获得的相近生活品质。以此为出发点,需要监测农业的产出效率和从事农业的生产者获得收益的状况。
(3)生产经营:农业是一个由各种资源、要素构成的生产经营过程。各类资源要素的质量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决定着农业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从农业生产经营过程的角度进行监测评价,需要考察对于农业生产提供科技服务、实现产业融合以及各生产要素质量的状况。
(4)组织管理:组织管理是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保障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组织管理包含管理主体、管理客体以及管理主体对管理客体施加影响的机制。从管理主体方面看,主要是政策效果和效率;从管理客体方面看,需要考察农业生产经营者对于政策的态度和生产经营积极性。试建立本类指标,拟从农业各参与者相互关系及组织管理的角度,考察生产经营组织的质量和管理者政策的质量。
2.北京农业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分层。农业是一个包含产前、产中、产后的多环节过程,又是一个包含农林牧渔等多部门的产业,其中每一个产业部门还包含许多行业,每一项监测评价都涉及到这些环节、部门和行业。北京市不同地区存在诸多的自然条件差异,各个地区的功能、条件、基础不同。因此,为了尽可能地使监测评价结果接近于实际状况,需要在大类之下分小类,设置多层观察指标。另外,为了使监测评价简便易行,对于复杂的农业系统监测评价的分层及指标设置又必须是有限的。为此,本文将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层。第一层为供给效能、经济效益、生产经营、组织管理的大类层指标;第二层为构成上述四大类指标的要素层指标;第三层为每一个要素需要分解为具体可评价的基础层指标(见表2)。
表2 北京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
二、结论和建议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北京市继续扎实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业稳产、高质、高效。监测显示,2021年北京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数为77.6,较2020年提高12.7个点(见图1)。为了推进北京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结合监测结果,针对农业高质量发展,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图1 2020年、2021年北京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
(一)加强规模化建设
目前北京市农业生产面临从业人员老龄化,运用先进技术能力较弱,散户经营为主,规模化组织化程度偏低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业经济效益水平的提高。建议:一是提高农业规模化组织化程度。政府搭建平台,积极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加快土地流转,放活土地经营权。二是推动散户经营向农户联合与合作经营转变,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专业合作社联动和农民的积极参与,把农业产业链紧密联结起来。三是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技术指导。创新培训方式,切实根据农民实际需求设置课程内容,增加田间地头一对一、手把手指导和跟踪反馈等线下实践培训。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大网上培训力度,提供线上技术支持。
(二)推动产业融合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新时期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是促进农业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建议:一是各地区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土地流转等方式,依托自身特色农业品牌,形成特色农业加工产业集群,实现农产品的精加工、深加工,提升产品价值,打造全产业链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实现“种植基地+生产加工+服务网络”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二是以当地特色农业、民俗风情为依托,政府统筹规划,通过建设配套基础设施,打造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和乡村旅游综合体,增加农业附加价值。
(三)健全农业补贴政策
稳定、精准、高力度的补贴政策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种植户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监测显示,目前北京市农业生产成本较高,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利润率较低,还需进一步提升。建议:一是建立稳定、高力度、公开透明的农业补贴政策。进一步增加种植户生产补贴、农用物资补贴、人工补贴和物流配送补贴。二是建立精准的农业补贴政策。一方面,针对网络销售农产品等新型销售方式出台相应补贴政策和减免措施;另一方面,根据不同品种农作物生产成本的不同,设置不同补贴标准,进而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丰富农产品品牌。三是加强政策宣传,各乡镇、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农业补贴政策的宣传和舆论引导,主动到村、户与群众进行沟通交流,开展政策宣讲,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