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策略研究
2022-02-13孔凡垚
孔凡垚
(长春市第五十七中学校 吉林长春 13003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必须全面提高关于传统文化的语文学科教育[1]。初中语文教学应不断创新和完善传统文化教育的新形式、新手段,进一步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初中生对传统文化的归属感、自豪感、荣誉感[2]。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还有很多教师忽略在课堂教学中的文化融入,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感知力、解读力、思考力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深入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策略势在必行。
一、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命
1.培养文化自信
初中生经历了小学语文的学习铺垫,对于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认知。但是同样初中学生也开始接受外来文化的洗礼,逐渐产生了自我意识[3]。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形成鲜明对比,一些意志不坚定的学生可能会产生崇洋媚外的学习心态。在这一过程中,保留对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尤为重要,培养文化自信是一个漫长过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每时每刻都要将传统文化渗透在课程细节当中,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进而让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方能真正走出文化自信的步伐,坚定不移地坚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
2.参与文化实践
产生文化意识需要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较强的认同感,而产生这种心理认同还需要积极参与各类文化实践活动。参与到文化实践活动当中,学生才能体会传统文化真实存在的客观性。而这种客观性又是主导学生反思文化意义的必要过程。如果只是学习传统文化,而并未深刻体验文化实践过程,那么,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并不完整。只有当文化实践成为学生的一种日常习惯,传统文化才能注入学生的血液之中,学生一点一滴的成长经历充斥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进而实现从理解文化到践行文化的教育目标。
3.激励文化传承
学习传统文化,实践传统文化,都是为了更好地将其传承下去。中华文明几千年来构建的文化体系当中,有太多值得深刻反思的文化、传统、习俗。有些文化甚至已经开始失传,无异于在剥削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4]。深度挖掘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感召力,反思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将其传承下去,才是当前最为重要的教育使命。要让学生们爱上传统文化,因为这种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情,将会支持学生从理解认知传统文化到积极践行传统文化,再到未来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播,进而真正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教育使命。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架构
1.“诵”诗词歌赋文化统领
传统文化是用文字记录下来的历史记忆。在每一个历史片段当中,往往都夹杂着文人墨客留下的诗词歌赋。而在这些诗词歌赋当中,又蕴含着古代劳动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固守与坚持。在历代文化传承的过程中,诗词歌赋成为重要的文化载体,此为初中语文教学极为重要的传统文化教育工具。《说文解字》中对“诵”的解释是从言、甬声。抑扬高下其声,而后可以得其人之性情与其贞淫、邪正、忧乐之不同,可以作为“诵”之范式[5]。吟诵诗词歌赋,正是领略传统文化的第一层学习方式。充满文化情感的吟诵,对于学生体会传统文化具有指导性学习作用。“诵”诗词歌赋文化统领大单元教学思想,从文化情感角度为初中语文教学注入文化生命力,进而打好语文课堂教学的传统文化基石。
2.“听”经典故事文化感召
很多语文课文中都蕴含着传统文化智慧,这些课文中的小故事,恰恰可以作为引导学生感知传统文化魅力的重要教学素材。比如,《论语》十二章中记录了古圣先贤孔子的言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中孔子对于自己在不同年龄段需要达到的人生状态做出了自我评价,而这也可以作为指导学生思考生命价值和人生目标的重要教学指导素材。再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也是孔子对学习经验的总结。孔子作为华夏民族的至圣先师,在学习的方法上有着超出常人的体验与智慧。在这段论述之中,孔子提出了如何去学习新知识的要诀。这要诀就是,经常复习和巩固旧有的知识。那么,在这些小故事的启发中,学生了解到孔子的处世哲学,体会到传统文化中的深邃思想,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刻感召之后,必然能够形成更为深刻的文化体验。
3.“行”传统习俗文化互动
文化互动的方式很多,如诗词朗诵、书法比赛、文言文剧本课演绎等。当学生真正践行传统文化之时,才会在频繁的学习互动中形成更加深刻的思想认知,并在文化互动中养成的特定的思考方式。有些学生喜欢写春联,对仗工整且条理清晰。春节时将学生作品呈现出来,不仅增添学习气氛,而且也让学生充分了解到传统习俗中的文化特点。有些学生学习了文言文可以将其改编成课本剧,这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互动形式,学习记忆更为深刻,而且对课文中的文化解读也会更为清晰。总而言之,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对的传统文化进行学习理解,并养成了良好的文化“行为”习惯,故而文化互动产生的学习效果更为明显。
4.“写”创作过程文化反思
习得传统文化精髓并不容易,需要在深刻解读和积极反思之后形成客观的文化判断力、觉察力、思考力。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反思过程。有些学生虽然熟读古文,但是并不能运用自如。有些学生平时经典诗文张口便来,但是落于笔头时却戛然而止。这些问题并不是因为学生不理解传统文化,实则是因为“学”的过程大于“写”的过程,失去了练习传统文化的机会,所以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反思也非常有限。所以,“写”才是主导学生充分练习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实践维度,练习“写”的技巧与方法,才能在写前深思、写中谋篇、写后反思,进而充分掌握传统文化在现实世界的用法之妙。教师可以布置写作任务,将其作为学生练习传统文化知识的教学指导环节。这样的反思过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真实想法,教师也可以观察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便于后期调整教学计划。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策略
1.创设传统文化学习情境
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课文所提供的文字资料相对有限,学生对于抽象的文字理解很难产生形象认知,故而文化感知力难以达到深刻的理解效果。那么,教师则有必要创设基于传统文化的学习情境,在特定情境之下引导学生思考关于传统文化相关问题。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一课为例,苏州园林均为古典建筑,作家叶圣陶苏州园林画册写序言,读者通过阅读该篇文章可以领略古典建筑的美学意蕴。但是,学生并没有看过画册,对苏州园林的美景只能通过文字来脑补想象,所以很难体会到古典建筑中的文化理念。那么,围绕苏州园林来创设学习情境,则可以提供图片、画册、视频等多种形式的直观学习资料。学生从苏州园林的可视化资料中直观感受其蕴涵的中华哲学、历史、人文习俗,体会江南人文历史传统和地方风俗,从而产生了对中国古典建筑文化的形象认知,学习效果也会更为显著。
2.布置传统文化生活作业
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很多内容需要学生自己体会和思考,教师直接给出答案反而不利于学生形成主观思考能力。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文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从古代劳动人民的文化智慧中提炼精神价值,并最终形成更为深刻的记忆。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一课为例,课文中讲述了愚公为了打破出山万里的窘境,用多年时间完成移山壮举的寓言故事。文章中解析了“愚”与“智”的对比,体现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面对困难时的信心和毅力,理清了坚持不懈才能克服困难的深刻道理。如果将仅从阅读和写作学习中感受其中的文化精神,很多学生即便是说得天花乱坠,也不见得能够将这种文化精神付之于行动。所以,生活作业才是锻炼学生品行的重要教学指导方向。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个完成时间较长的作业内容,让学生自己克服困难,并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真正深刻体会坚持不懈的重要意义。课前,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哪些事情对于同学们来说最为困难。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到背诵诗篇古诗,也有学生可能会认为文言文写作最难,还有些学生会认为读懂一本古典名著太过困难。在学习完《愚公移山》一课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由学生自己完成之前主观上认为最困难的事情,以生活作业形式由学生在本学期内完成。作业时限虽然较长,但是学生真正践行了传统文化精神,学习感受更为深刻,学习反思更为真实,故而学习体验更为丰富且学习效果更为理想。
3.组织传统文化课本剧活动
课文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学生仅凭简单阅读很难形成巩固记忆,所以文化认知才会出现模糊感。为了清晰传统文化的学习思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改编课本剧,而中国四大名著便是尤为重要的课本剧范本。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西游记》一课为例,学生对于西游记的故事耳熟能详,无论是从图书话本还是影视剧作品中,多多少少都了解过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将其作为改编课本剧的重要学习素材,由学生自行挑选精读和略读部分的内容,以情境演绎的方式再现课本剧。小组人数较多可以改编大闹天宫的剧情,小组人数较少可以改编三打白骨精的剧情。言而总之,改编剧情可以由小组成员商榷之后定夺,而改编内容也可以由小组同学根据文献资料来进行微妙调整。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在改编、排练、演绎的各种实践环节中体会古典名著的文化魅力。所以,组织传统文化课本剧活动,可以作为实践传统文化的重要学习环节。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剧情学情,设计差异化的课本剧演绎形式和改编主题,从而增强学生实践传统文化的主观能动性。
4.设计传统文化习作题目
习作练习是增强学生传统文化感知力和运用能力的重要学习方式,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完成续写、扩写、改写等方面的练习内容,进而通过习作训练来增强初中生的传统文化思考力,并达到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一课为例,该篇文章由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当时作者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同僚分辩,却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之后欧阳修郁郁寡欢,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一些政绩。《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古典散文,颇有诗情画意,更加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作者“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心胸和格局。别具清丽格调使得这篇文章成为古典文学中极为少见的佳作,更是学生练习文言文写作的一个学习范式。初中生此前所学的文言文内容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以续写“醉翁亭记”为主题,想象作者从醉翁亭走出之后的故事情节,以文言文形式进行创作,可以充分锻炼初中生的文言文字词和造句的能力,更加能够在创作过程中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无疑是习得传统文化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学生完成习作题目之后,教师可以从中甄选几篇优秀作品进行全班朗读,由学生作者向其他同学介绍写作构思和主题立意,由教师点评作品中传统文化的修辞优美之处,那么也就形成了对于传统文化作品的全方位评价,对于培养初中生传统文化解读能力和应用能力均具有积极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命体现在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参与文化实践以及激励学生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架构应从“诵”“听”“行”“写”四个层面着手,用诗词歌赋构建文化统领,用经典故事完成文化感召,用传统习俗促进文化互动,用创作过程促成文化反思,进而健全传统文化的课堂教学体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教师可以创设传统文化学习情境,布置传统文化生活作业,组织传统文化课本剧活动,设计传统文化习作题目,进而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认知,并养成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习惯,进一步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