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坑贝—莲塘村历史风貌区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2022-02-13向慧容卢志海
向慧容,卢志海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7)
近年来,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已逐步成为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之一。城郊乡村由于毗邻城市巨大的客源市场,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热点区域,乡村旅游目的地亦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乡村旅游在2019 年成为广州旅游产业中发展潜力最大、带动作用最强、受益面最广的增长点[1]。坑贝—莲塘村历史风貌区作为2014 年广州挂牌的19 片历史风貌区之一[2],其传统建筑风貌格局基本完整,历史街巷和历史环境要素真实,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坑贝村距中新镇政府3.5 公里,下辖6 个自然村,其中崔屋村为南宋名臣崔与之故居。坑贝古村落的民居建于明清时期,历史风貌至今保存较为完整,村前有月塘、胸墙和晒谷场,村后有后龙山风水林,村屋呈长方形棋盘状布局,南北阔152.43 米,东西深120.37 米,横5 排,纵10 列,由祠堂、官厅、炮楼和43 座民宅组成。民宅建筑形制、结构、规模及室内装饰均一致,屋顶为镬耳山墙、龙船脊。现存宗祠有式谷毛公祠、毛公先儒祠。每年农历九月初二,该村毛姓村民都到毛先儒祠拜祭先人。每年正月初四则有毛氏60 岁以上长者到该祠祭“春社”。每年历九月初七,毛氏村民均到式谷毛公祠拜祭。两祠均为增城文化保护单位。该村还有炮楼、门楼、四方井、石旗杆等历史遗存。坑贝村是广州民居的“前世”,是岭南人对一向在意的风水的完美范本[3]。
莲塘村是南宋绍兴十三年(公元1143 年)之后形成的毛姓自然村落。该村坐北朝南偏西,村屋构成10 列8 排,左右侧及后面建带状建筑围合,形成围村。村前地坪宽阔,地坪上有晒谷场、麻石阶和半月形水塘。村里种植水晶沙葛畅销省内外,水稻、花生、番薯、荔枝、黄皮等种植也初具规模。粤剧传统文化在莲塘村颇为盛行,现有曲艺社设在莲塘毛氏大宗祠内。热爱粤剧的热心街坊们会自发组织活动,进行粤剧推广、普及,包括讲粤剧故事,教粤曲唱腔,组织比赛等。
(二)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文献调查和实地调研的方法,重点围绕坑贝村和莲塘村传统风貌建筑、村落内的风俗习惯及文化遗产、旅游参与、旅游管理及乡村旅游发展等内容展开。调研时间为2022 年7 月9 日至7 月14 日,前两日对两个村进行实地考察,了解两个村古村落总体空间格局、历史街巷、建筑群体、文物及历史建筑等信息,甚至包括与村落相关的古树名木、水井等历史环境要素的调查。后四日对莲塘村村民进行开放式访谈调查,其中包括村干部及代表不同年龄阶段的村民。访谈内容包括居住环境、收入来源、养老保障及生活满意度;乡村历史、传统习俗及祠堂的利用;对历史风貌区的认识以及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态度等问题。
二、坑贝—莲塘村历史风貌区发展旅游的意义及可行性分析
(一)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1.有利于历史风貌区的保护
根据《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文件要求,对风貌区保护遵循整体性、真实性和可持续性的基本原则[4],坑贝—莲塘村历史风貌区不仅要保护,也需要发展。历史风貌区决定了区域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环境协调区的用地条件、建筑标准以及功能划分。保护区内的建筑不得进行与保护无关的建设活动,因此文创产业、旅游、度假、公共服务等形式是主要发展的方向。坑贝-莲塘村历史风貌区的挂牌,不仅增加了村民自豪感,促进了旅游的发展,同时在拓展乡村功能的基础上还能最大程度地保护古村落。
2.促进岭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近年来,广州的乡村旅游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还处于相对粗放的开发阶段,乡村休闲旅游项目同质化[5]。坑贝村和莲塘村是广州古村落里至今保存岭南文化传统较为完好的自然村落。村民以说粤语为主,上年纪的村民甚至不会听、不会说普通话;两个村的祠堂文化浓厚,现存至少有7 座祠堂,这些祠堂承载着丰富的物质遗存和精神财富。两个村发展乡村旅游势必会走乡村旅游内涵发展的道路,提取两个村自身独特的文化和人文资源,将这两个村最富有文化特色的一面充分展现在游客面前。因此坑贝村和莲塘村得天独厚的岭南文化是这两个村的旅游业发展的灵魂,同时两个村乡村旅游的发展对其遗存的文化遗产也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3.助推经济发展,改善居住环境
坑贝村和莲塘村地处大城市城郊,缺乏产业支撑,村里外出务工人口居多,常住人口偏向老龄化和低龄化,村民文化水平较低。发展乡村旅游将有利于优化古村落业态和功能。首先,能快速提高两个村的第三产业的服务水平,促使当地餐饮、农业园、旅馆、河边垂钓乃至休闲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其次,吸引服务旅游、休闲、文创的商铺或企业的入驻,为两个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村民提高经济收入增加渠道;最后,旅游带动基础设施建设,督促排污、治污规范化、严格化,使两个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二)发展乡村旅游可行性
1.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人们追求精神享受的步伐不断加快,人们回归自然、体验自然的需求越来越高。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下,乡村旅游业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并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6]。相关数据显示,近两年乡村旅游市场持续升温[7]。2022 年的暑期乡村旅游、亲子旅游迎来出游高峰[8],乡村旅游的市场和规模在持续扩大。与此同时,相关政策对乡村旅游持续深化与推进,2022 年2 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强调了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的重要作用。农业农村部一号文件提出“要做精做优乡村休闲旅游业,促进农文旅融合。鼓励各地通过购买服务、定点采购等方式,支持乡村民宿、农家乐特色村(点)发展。”接下来乡村旅游会迎来更大的发展机会,并逐渐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转变,将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转型的重要引擎。
2.坑贝村和莲塘村资源丰富
坑贝村和莲塘村地处广州近郊,距离主城区不超过1 小时车程,地铁21 号线在坑贝村范围内设坑贝站,而莲塘村靠近G324 国道,占据良好交通区位。由于两个村里的岭南明清古村落风貌独特,坑贝村于2000 年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列为历史文化保护区,村里毛志荣民宅、毛椰福民宅、式谷毛公祠、毛公先儒祠、坑贝村官厅、坑贝炮楼、坑贝村书房等古建筑均保存良好。莲塘村保存有洪圣宫1 座、祠堂和香火堂8 座、书房3 座、炮楼1 座、门楼2 座、民宅70座,历史遗存丰富,极具特色。莲塘村现存毛氏大宗祠、砭愚毛公祠、有兰毛公祠和莲塘香火祠堂共四座祠堂;坑贝村现存宗祠有毛先儒祠、式谷毛公祠及崔太师祠等祠堂。两个村民风淳朴,众多传统民俗和习惯延续至今,使用粤语普遍。粤剧传统文化在莲塘村颇为盛行,现有莲塘曲艺社设在毛氏大宗祠。此外,坑贝村崔太师祠及清献园有良好的旅游基础,还被列为“广州市反腐倡廉教育基地”和“增城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三、坑贝—莲塘村历史风貌区发展旅游业的制约因素
(一)旅游产品竞争力弱
坑贝村和莲塘村有着丰富的历史遗存,有岭南文化历史风貌区,有南宋名人崔与之遗迹,同时也是传统风俗和习惯保存较为完好的岭南村落。但相较于精品乡村旅游目的地而言,其旅游条件存在明显不足:虽地处广州近郊,但自然环境普通,旅游核心景区范围小,旅游资源特色挖掘不足;旅游形式虽以观光为主,但旅游产品处于开发初期,旅游项目单一,缺乏精品旅游项目,不能满足人们对乡村旅游沉浸式体验的期待,导致坑贝—莲塘村历史风貌区乡村的旅游吸引力不足,访客游玩时间短,重游几率低,旅游发展缺乏竞争力。
(二)旅游发展缺乏规划
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增城区分局委托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编制了《增城区中新镇坑贝—莲塘村历史风貌区保护发展规划》,而坑贝村和莲塘村旅游发展目前既没有明确主管单位,也没有明确开发主体,两村村民也尚未参与到旅游发展中。对于这两个村的历史风貌区要如何保护发展,乡村旅游未来的蓝图是什么,乡村旅游为谁发展以及怎么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均没有定论,没有总体的旅游发展思路和科学的规划。这两个村目前旅游发展是随意和自发的,这样的现状很难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更何谈助力乡村振兴,反哺美丽乡村建设。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是旅游良性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应的保证。
(三)旅游发展支持不足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除了乡村自身独特的旅游产品、科学的顶层设计,旅游支持系统也影响着乡村旅游能走多远,其包括旅游基础设施的物质支持、旅游服务支持、旅游制度或机制支持、乡村旅游人才等智力支持、村民赞同旅游发展等社会支持。在物质层面,坑贝村和莲塘村的旅游基础设施几乎空白,两个村的历史风貌保护区缺乏内部交通联系,用于旅游接待的停车场、饭店、民宿、游购等设施尚未开发;在制度和机制方面,两个村在着力“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建设,乡村旅游发展尚未形成整合机制,社区参与较少;在智力支持方面,两个村里既懂旅游又懂管理的人才匮乏。
四、坑贝—莲塘村历史风貌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
(一)打造以岭南文化为特色的旅游生态
坑贝—莲塘村历史风貌区以历史文化资源见长,可以深度挖掘建筑文化、祠堂文化、粤语粤剧文化等,传承与彰显岭南特色乡村传统文化。第一,加强保护整体历史风貌和街巷肌理。让旅游者进入坑贝村和莲塘村,便能对祠堂、风水塘、晒场、三间两廊民居群产生深刻的印象,对岭南古村落的结构和肌理产生好奇和兴趣,能透过祠堂瞥见先民在建筑、绘画、雕刻等艺术的审美特色,感受祠堂中凝结象征宗族团结的精神。第二,增强村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与参与。首先,通过社区参与,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完成对当地文化展示形式的重塑与活化。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培训一批当地的乡村特色景点导游,特别是代表祠堂、清献园、洪圣殿等地讲解知识的导游。游客也可以以曲艺社为平台参与体验粤剧文化,与当地村民互动,感受粤语言的魅力。另一方面,积极调动村民参与社区综合管理,保持整体历史风貌和生态环境。根据历史风貌区的划分,遵守核心保护范围和建筑控制地带以及环境协调区的保护要求,在保护的基础上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对村民的宣传和培训,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和素质,提高整体公共服务能力。
(二)进一步开发历史名人旅游资源
历史名人是地方历史文化鲜活的标记,承载丰厚的历史人文精神[9]。坑贝村最具代表性的历史名人便是南宋名臣崔与之,他是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因清廉奉献,后人尊他为“清献公”;因军事上卓越的成绩,被尊称为“岭南古佛,西蜀福星”。同时他也是文学家,“文开二首”被誉为“粤词之祖”,他的巨大成就及其清廉品格对后人、对家乡影响深远,文天祥称赞他“盛德清风,跨映一代”。如今修葺的崔太师祠和清献园是后人对他的缅怀,也是对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为历史名人建设的纪念园,还应该通过现代技术让其“活”起来。例如,利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技术、3D 虚拟场景技术,生动地展示历史名人廉洁思想、家风家训、人生志向、百姓情怀和奉献精神,让静态的历史呈现动态的生命力,还能让游客与古人实现时空对话场景,实现沉浸式体验。
(三)培育乡村旅游人才
乡村旅游人才是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坑贝—莲塘村历史风貌区必须高度重视乡村旅游人才短缺问题。第一,以领导班子为核心,培养乡村旅游业务骨干。据调研,当地领导班子年龄结构偏轻,可设置对接旅游发展与管理的岗位,理清书记、主任或专职对乡村旅游发展的职责,强化乡村旅游骨干业务培训。第二,加强村委与高职类旅游专业院校的交流合作,精准培养人才队伍,满足两个村的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对智力人才的需求。第三,创新人才保障激励机制,减少青年人才流失。确保当地人的持续收益和主体地位,将乡村旅游发展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紧密结合,吸引青年回乡就业与创业。
(四)激发多元主体参与
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建设,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首先,以政府为主导进行宏观把控,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和引导,在管理上行使职能,履行职责;在发展上制定科学的旅游发展规划。其次,引入专业管理公司对旅游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进行统一管理。以上海城郊乡村旅游地--华亭镇为例[10],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的重点是嘉定区政府与上海地产集团合作打造的农旅田园综合体项目,由当地农业企业打造生态农业旅游,自然村落打造沪上休闲旅游的热门打卡地组成。该项目在丰富拓展特色农业的商业功能以及打响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同时,注重提高乡村旅游建设水平和效益,逐渐形成了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借鉴华亭镇的乡村旅游发展方式,坑贝村和莲塘村可以通过村委、村民、企业组成旅游经济合作社,对经济收益进行合理分配,分红可至每位村民,保障村民切身利益,提升村民的参与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