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培育知识产权试点高校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知识产权管理现状与对策*
2022-02-13黄锐骆桂峰
黄锐 骆桂峰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科技处,广西 桂林 541004)
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1],高价值知识产权数量反映了高校的创新能力,知识产权转化数量和经济收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提升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对促进高校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2020年,国家发布了《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建设工作方案(试行)》。之后公布的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名单中,北京大学等30所高校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中国人民大学等80所高校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2]。在公布的院校中,应用型本科院校数量不足10%,这与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定位以及在高校数量占比严重不符。
因此,对照《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建设工作方案(试行)》,对标《高等学校知识产权管理规范》等涉及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系列文件要求,开展应用型本科高校向知识产权试点高校标准看齐,不断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多种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路径,形成完备的管理体系、制度、队伍,不断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努力提高知识产权运用规模,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于促进应用型本科高校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 应用型本科院校知识产权管理现状
应用型本科高校是以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面向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的高等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应该紧密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强化与企业联系,打造产教融合特色优势,但是不少应用型高校由于多种因素,存在科研能力弱,服务企业能力不强,知识产权意识薄弱,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不规范等问题,使学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不健全,影响了知识产权高价值培育、高标准保护、高质量转化,进而影响高校高质量发展。
1.1 对知识产权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应用型本科高校普遍属于技术应用教学型高校,科研工作主要是开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科技攻关和科技服务。而一些新升格的高校却忽视了自己与研究型大学办学实力的差距,盲目采用研究型大学的科研考核指标,导致科研工作和人才评价中经常存在“重论文、轻专利”和“重研究、轻转化”的问题,影响了教师对知识产权培育、保护和转化的认知。同时,学校也对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不够重视,认知较多只是停留在专利申请层面,还未认识到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对提高学校科技创新水平、促进知识产权转化、提升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重要性[3],缺少对学校知识产权总体发展战略与规划的顶层设计。
1.2 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不规范,管理团队能力不足
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事务繁杂而且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管理机构的设立直接关系到高校科技成果的创造、保护、运用、转化等管理水平。但是,一些应用型本科高校对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设置还不合理,定位还不明确,比如让科技处、科研处等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同时负责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未能及时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工作仅限于知识产权申报和维护等工作,缺乏对管理工作的统筹管理。由于管理人员对于知识产权相关政策法规、技术市场需求、转化机制不够了解,对知识产权全流程管理不熟悉,从而形成只能提供常规管理,无法达到相应高水平管理要求。
1.3 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不健全
制度是实施管理行为的依据,健全的管理制度是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4]。应用型本科高校普遍制定了较为完善的科研管理条例,但是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还停留在较早阶段,未能根据跟国家出台的新政策及时进行修订,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新发展要求;只注重对知识产权的申请、授权、维护阶段的制度建设,缺乏相应的培育、转化和激励机制,忽视了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管理制度不健全对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运用、转化等全流程管理,导致管理运行不畅,管理效果不佳。
1.4 知识产权转化能力弱,服务企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
不少应用型本科高校是由高职高专院校升格建立的,在人才团队、实施条件、项目资源、学术交流等方面缺乏有效开展科研工作的支撑条件,导致应用型本科高校普遍存在高水平科研团队缺乏、科研服务水平不高、科研氛围薄弱等问题。同时,教师普遍承担较重的教学任务,能够用于科研工作的时间不足,加之对如何开展科研工作、如何与企业对接、如何利用知识产权保护科研成果等问题缺乏清晰的认识,从而使科研方向与企业发展需求难以有效对接,为数不多的科研成果也多是原理性验证样品,少数达到实验室小试水平,普遍未达到工程化中试阶段,技术成熟度偏低,产业化可能性小。此外,缺少成果推广与转化渠道,缺乏专业人员推进校企紧密沟通,也影响了科研成果有效转化[5]。
2 知识产权试点高校的建设目标与任务
《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建设工作方案(试行)》对申请试点的高校的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做出了明确规定[6],可以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规范知识产权管理、推进知识产权管理改革工作的参考标准。
2.1 建设目标
“在若干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形成一批高价值知识产权组合,培养一批既了解高校科研管理又熟悉知识产权管理和运营的高水平人才队伍,知识产权推动高校创新发展的动力明显增强,支撑高校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充分显现[7]。”
2.2 主要任务
方案明确试点高校应基于自身基础和发展战略,以知识产权管理能力提升为基础,在知识产权“质量、效益、保护”任一方面形成专项特色或综合优势。
具体任务分解为四个能力提升,即着力提升知识产权高水平管理能力、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能力、知识产权高效益运用能力、知识产权高标准保护能力。在此基础上又分解了12个子目标,具体服务于四个能力建设,在此就不再赘述。
方案聚焦知识产权高水平管理,着力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打造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优势,切实增强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这与应用型高校面向企业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面向企业开展紧密产学研服务的定位非常吻合。
3 应用型本科院校提升知识产权管理水平的对策
高校知识产权主要包括专利权、商标权、技术与商业秘密、著作权及邻接权、校标和各种服务标记等内容。从高校知识产权管理角度来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高校五大职能都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管理工作面广、任务重,是学校的核心工作之一。因此,对标《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建设工作方案(试行)》,建议从管理机构、管理制度、人员团队、意识氛围、全过程服务等方面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知识产权管理水平。
3.1 整合校政企资源,完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建设工作方案(试行)》要求:建立健全校党委常委会、校长、知识产权管理委员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领导小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知识产权运营机构、院系、项目组等多层级联动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加强知识产权服务支撑机构建设。
在充分学习和领会上级文件精神的基础上,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可以考虑按照校政企多元合作的结构建立,即成立校级知识产权管理领导小组统筹校内相关部门全校知识产权管理和科技转化工作,解决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成立校内知识产权管理与成果转化专门二级机构负责具体管理,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进行市场化运作,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与第三方知识产权运营服务机构合作,搭建合作平台,促进成果转化;与地方政府合作,围绕地方产业发展布局和高校科研优势,设立知识产权运营与服务中心,从而形成集合校政企资源的有效整合,提高知识产权管理效益。
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为例,学校成立了技术转移转化领导小组统筹指导全校知识产权管理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成立了二级部门“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中心”开展知识产权和成果转化具体管理实施工作。此外,学校还与武汉理工大学联合成立了“桂航-武汉理工技术转移中心”,发挥各自优势联合推进企业科技服务和成果转化工作;学校还与桂林国家高新区、武汉理工大学三方签署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建立常态化科技供需对接机制,探索广西区内外高校联合、校政企联合服务广西地方经济创新发展的新模式。学校还择优与第三方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签署合作协议,促进多渠道知识产权推广转化,完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3.2 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知识产权管理主体协同联动
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涵盖范围广泛,涉及主体较多,需要政府、高校、第三方服务机构、企业等主体共同参与,需要各个主体协调联动,有效配合。这就必然需要通过严谨完善的管理制度建设,推进多元主体协同联动机制,在工作环节做到有据可依、有法必依,规范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是高校开展知识产权工作的依据,涉及知识产权的布局、培育、评价、申报、维护、转化、激励等多个环节,在制定过程中注意知识产权全流程的规范管理。
布局就是要建立专利导航制度,通过专利信息深度挖掘和有效运用,提高研发创新起点,做好知识产权精准布局。培育就是要建立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管理机制,提供必要的培育资金,强化高校优势学科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育与高校创新能力、市场需求相匹配的高价值知识产权。评价就是建立知识产权披露和评价反馈制度,学校组织或者委托第三方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对知识产权进行价值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和市场前景确定布局方式,研究制定转化策略并进行市场推广;经评估认定难以转化或不具备商业化前景的,可按照合同自治原则,约定由科研团队自行申请、拥有并处置知识产权。申报就是建立申报管理制度,规范职务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申报流程管理,避免出现不以保护创新为目的的非正常知识产权申请。维护就是要建立授权后的维护管理制度,对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估的知识产权形成分级分类的管理清单,并予以分级分类管理,并予以一定的维护资金支持。转化就是建立知识产权转化管理制度,明确转化形式、转化办法、收益分配、转化工作合作模式,推进知识产权高质量转化,探索知识产权承接转移新模式。激励就是以鼓励知识产权高质量转化为导向,在校内教学、科研、人事管理及校外转化合作等方面出台相关激励政策,整合校内外资源,提升广大科研人员进行投身发明创造、知识产权转化工作的积极性。
在制度建设方面,高校还需要注意紧跟国家、地方对知识产权管理改革推出的新政策、新措施,及时修订原有制度,引入专利导航、高价值专利培育、成果披露、科技成果赋权等新内容促进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与时俱进,同时也要注意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发展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突出创新全过程的知识产权制度运用和权利经营,充分发挥制度优势,不断促进高校知识产权规范化管理。
3.3 加强知识产权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业务水平
知识产权管理涉及知识领域广,对人员综合素质要求高,建立一支懂政策、懂技术、懂法律、 懂市场,在知识产权创造、培育、申报、转化等阶段都能发挥专业作用的复合型的专业管理团队,是管理机构正常运行、管理制度规范化执行、知识产权工作创新发展的根本保障[8]。开展知识产权精细化专业管理,首先需要根据工作内容进行岗位类型设置,招聘专兼职人员,吸纳校内有科研工作经验特别是工科技术研究背景的人员,加入知识产权和技术转移转化服务队伍,积极引进专职或兼职知识产权和技术转移转移专业人才,提高服务专业性;其次团队在工作中不断磨合,常态化开展多层次、精准化知识产权培训,提升人员素质;最后,出台合适的激励措施,进一步提升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岗位设置,比如划分为专职管理人员、信息服务人员、运营人员、知识产权联络员等,其中专职管理人员应由具有科研管理工作经验的人员担任,负责日常行政管理事务,比如拟定制度、执行制度、管理档案、知识产权申报与维护等;信息服务人员应由具备情报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专业技能的人员担任,比如图书馆从事信息服务馆员,主要从事专利导航、专利预警等工作,为科研团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情报服务;运营人员应由熟悉成果转化渠道、熟悉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具备成果转化经验的人员担任,可以考虑从第三方服务机构聘任兼职人员、从学校教职工中聘任有经验和能力的人员担任,拓展知识产权成果的多渠道高质量转化;知识产权联络员应由熟悉学校科研项目研发情况的人员担任,比如课题组、实验室人员,主要负责协调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第三方服务机构与科研团队对接,及时了解科研方向和项目进展,协调处理成果披露、成果评价、知识产权申报、成果转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此外,还应加强从事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人员的业务培训,邀请专家、学者、代理机构、运营服务机构等开展专题培训,提升知识产权工作能力和水平。
3.4 强化高校知识产权意识,培育知识产权保护与转化氛围
在做好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建设、管理制度制定、管理团队培养的基础上,强化高校师生的知识产权意识,培育知识产权保护与转化氛围有助于提高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首先,通过政策解读、典型案例展示、法律法规宣讲,从多层面促进观念转变,增强知识产权意识,了解知识产权对保护科研成果的重要性;其次,通过举办专题活动等多种宣传途径,营造创造和转化知识产权的氛围,努力转变知识产权价值观,认识到知识产权转化所蕴藏的市场价值;再次,积极做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组织多种形式的精准科技供需对接活动,让科研人员在转化过程中获得荣誉感、成就感和收益回报,同时也给学校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大家切实意识到完善专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服务对知识产权保护和转化的促进作用,用实际案例宣传带动科研人员知识产权观念转变;最后,进一步加强科研人员的技术保密意识和产权保护意识,提升知识产权风险防范能力,激励科研人员更加积极地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实现成果高质量转化。
3.5 强化知识产权管理全过程服务,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转化质量
培育高价值知识产权,实现高价值转化,为企业技术升级、产品迭代提供科技保障,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重要体现,这就需要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全过程服务。首先,带领学校科研人员走进企业,与企业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面对面沟通,切实了解企业技术难题,及时发现校企科技合作的新方向,在科研项目选题、企业产品原型研究阶段就积极介入,通过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确定技术路线,提高研发起点;其次,注重跟踪项目研究动态,提供研究领域最新技术信息,及时调整研究方向与技术路线,做好知识产权布局、申报和保护工作;再次,对授权知识产权成果进行价值评估,选择合适的转化渠道进行成果发布,挑选潜在的合作企业进行转化精准对接,协助科研人员做好转化谈判和起草转化协议等工作,为学校和科研人员争取最佳转化利益,实现高质量转化;最后,结合学校特色与产业发展,依托各类科技项目,加强转化成果后续运用支持,继续挖掘和培育新的知识产权成果,打造高价值知识产权包,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知识产权储备,持续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转化质量。
4 结语
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高校也逐渐开始知识产权申请、运用、转化能力建设,逐步建立了适应发展需要、具有自主特色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但对照《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建设工作方案(试行)》的要求,仍旧存在一定的差距,还需要在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创造能力、运用能力、保护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随着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双一流”建设和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强化培育高价值知识产权,做好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必将对提高科技创新质量和经济社会效益,提升企业产品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到良好的助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