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发展新理念与体育高职人才培养转型策略研究*
2022-02-13陈利
陈 利
(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 510650)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1]”。“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动力,凝聚力量。”立足新局面,新阶段,为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提出了许多有关体育发展的新理念和新要求。体育人才培养是推进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一环,以体育发展新理念来审视我国目前体育职业人才培养状况,推进体育人才培养转型,才能使其在体育强国梦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一、体育发展新理念
1.体育发展要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
“建设体育大国和体育强国,是中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体育强国是中国国家整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个重要标志。”关于体育的这些重要论述都表明,体育的发展不仅关乎个体的健康,而且也关乎国家发展的大局。
首先,个体的健康对于个人而言,是进行生产生活、实现个人梦想的前提,对国家而言,则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开创美好未来的基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没有健康的人民,是不可能实现的。体育作为提升人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应在普遍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据研究,践行健康生活方式,进行科学合理运动,80%的心脑血管病、80%的2型糖尿病、55%的高血压和40%的恶性肿瘤等慢性病都能得到有效预防[2]。同时,“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弘扬追求卓越,突破自我的精神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3]”。根据相关研究,科学适度地进行体育锻炼对青少年以及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都有较为明显的积极促进作用[4]。此外,体育也是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北京冬奥会让三亿人走进冰雪运动,大大助力了冰雪运动和冰雪产业的发展,200多项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也必然带来产业的升级发展。以冬奥为基点,体育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更加明显,“体育+”和“+体育”,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一起向未来”“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等向世界传达中国的声音和价值观。将体育发展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体育也必将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体育发展要始终以人民为中心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5]”。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代表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6]。
体育发展最终目的是人民,因此,体育的发展不能局限于某一个阶层、某部分群众,人为地设置体育的门槛,而应该还体育于生活,让每一个普通群众都能参与运动、乐于运动,并受益于运动。体育的发展还需要考虑子孙后代的发展,要依托自然,要在自然环境中展开,更应顺应自然,保护环境。体育的发展也需要依靠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体育的创新发展、体育教育的发展和体育文化的发展都需要依靠人民,充分地调动人民的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如期推进我国“体育强国”目标的实现。体育发展的成果要由人民共享,体育科技的发展、重大体育赛事所留下的场馆设施、人才和文化遗产都需要持续推进应用,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体育发展所带来的成果。
3.体育发展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之路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在一些项目上长期保持优势,增光添彩,在冰雪等一些项目上取得了突破,可喜可贺。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一些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项目上,通过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们还有不小差距。”要实现体育强国目标,就要扎扎实实补短板,强弱项,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体育发展之路。
全面发展要求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充分地利用好国内外两种资源,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到体育建设之中,尊重不同文明、不同民族的运动习俗,推动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人群都能平等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之中,让体育运动真正成为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协调发展要求体育各领域包括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的协调发展,也包括城乡和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体育发展不能固守传统,要走创新之路,要主动与教育、科技、文化、旅游、养老、医疗卫生等相关产业进行融合,从而激发体育发展新动能。
二、新发展理念下体育高职人才培养转型方向
体育人才的培养是推动体育发展的根本力量,体育发展新理念为我国体育发展定位、定向、定标,也为体育职业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
1.体育高职人才培养应着眼体育强国发展大局
体育发展新理念要求体育高职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来认识体育人才培养的意义,要懂得从国家发展战略大局来读懂体育、建设体育,其培养的人才首先就应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我国的体育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正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目标前进。要实现体育强国,我们需要学习和借鉴国外体育发展的一些先进经验,将其与我国体育发展实际相结合,不断地突破创新。同我们国家的强国之路一样,中国冰雪运动也必须走科技创新之路,一方面要坚持自主创新,另一方面要积极地吸收世界上的先进技术和训练方法[7]。尽管高职人才大部分并不会从事科技研发工作,但是如果不了解行业最新的科技和训练手段与方法,也难以担当实现体育强国这一使命。
此外,还要培养体育职业人才的家国情怀,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地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之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到2025年要基本形成体育强国的四梁八柱。2030年,体育整体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但目前我国体育发展仍然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项目发展不均衡、体育品牌不强、优质体育文化普及不足等问题,增强体育职业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学生向“问题”挑战,敢于“补短板”,让体育在健康中国,乡村振兴中焕发生机和活力,亦是体育高职人才培养的应有之责。
2.体育高职人才培养要着眼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体育高职人才培养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就要着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少年强、青年强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也包括身体健康、体魄强壮、体育精神[8]”。体育高职人才培养要满足学生期望,就应帮助学生享受学习生活的乐趣,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坚定体育文化自信,使学生成为新时代有“大志”“大才”,明“大德”,敢担当的时代新人。
体育高职人才培养还要帮助学生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观念,不断引导学生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去发现和满足人民的需求。目前,我国体育产业的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体育产值也不断攀升,体育产业业态在逐渐丰富,参与体育的人群更加多元。除了传统的年轻市场外,少年儿童、女性、老年人以及残障人群的体育健康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加;除了城市外,乡村地区人民对专业体育锻炼的需求也在逐步扩大。体育高职人才培养也要引导学生更多地去关注这些“新兴”人群的体育健康需求,提供更多元、更高质量的体育服务。
3.体育高职人才培养要着眼体育发展一线
只有深入产业、了解产业,才能服务产业。体育高职人才培养必须面向体育产业发展一线,才能使体育高职人才成为推动体育产业全面、协调、发展,补短板、强弱项,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质量的中坚力量。
体育高职人才培养要面向产业一线,就需要“开门办体育”,吸引社会力量、产业力量参与到体育人才的培养中。要通过与行业、企业和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的联动,打造体育产业发展联盟,形成办学合力;或者与行业企业共建专业或专业学院等,让产业资源走进学校;或者吸纳行业和企业的技术能手,走进课堂,用产业的实践经验和发展的生动案例,让体育高职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实际想贴合。
体育高职院校也要主动地走向产业,了解产业,服务产业。体育高职院校集聚了一批体育领域内的高端体育人才,要给这些人才提供到产业发展的机会,鼓励教师多走向产业,多走向企业。一方面,把企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带入课堂;另一方面,也把体育研究和体育发展的前沿思想和动态带入企业。主动整合院校和行业、企业资源优势,帮助企业、行业进行技术创新,为企业、行业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等,助力体育产业提质升级。
三、新发展理念下体育高职人才培养转型策略
1.增强办学自信,明确办学定位
我国的体育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特殊形式,基本都脱胎于之前的体育运动学校,最初的办学目的主要是保障专业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并为退役运动员提供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其能更好地适应退役后的职业与生活。这一办学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一些体育高职院校不自觉地将办学重心放在了体育运动技能训练上,追求体育的“专业性”,轻视体育的“职业性”,重视以体育项目来构建学生的专业能力,轻视以客户群为中心来构建学生的职业能力,对体育新兴市场和跨产业的融合市场反应比较滞后。要改变这一格局,体育高职院校就需要更好地领会关于体育发展的新理念,将体育职业人才培养放置于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的战略大局中,坚定办学自信,明确办学定位。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完成需要千千万万的体育职业人才。体育职业教育不能只满足于为竞技体育服务和兜底这一功能,而应该更主动地面向体育产业、体育市场,为群众体育发展培养更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和服务于体育产业发展的高技能型人才;要更主动地去研究体育发展新趋势和新动向,根据市场发展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及时为体育新兴市场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要更主动地承担起体育文化的传播与创新功能,培养体育文化传承和创新人才。
2.立德树人,坚定人才培养方向
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体育高职院校在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中,也责无旁贷。首先,就要开设好思政课程,将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等国家重要战略布局有机地融入思政课程之中,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意识;其二,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在专业课程中要有机地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将“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体育精神培养贯彻于课程始终,以中华体育精神涵养学生的精神品质,鼓励学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姿态,勤奋学习、开拓创新,以新的实践创造成就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其三,要营造以优秀体育文化和中华体育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打造具有体育文化特色的校园景观,打造以体育精神、优秀体育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利用各类校园传播媒体,对体现体育文化和中华体育精神的事件、优秀人物等进行全方位的宣传等,让优秀的体育文化和中华体育精神像空气一样,让学生日用而不觉,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优秀精神品质。
3.根据产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与课程设置
根据《“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和《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到2025年,我国全民健身水平达到新高度,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青少年普遍掌握1—2项运动技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5万亿元。在这一进程中,体育高职院校要担当起为体育事业和产业发展提供大量优秀体育职业人才的使命,就必须具有一定的超前和创新意识,从产业赋能角度来认识体育职业人才的培养,根据产业需求,及时地调整专业与课程设置,形成自己的品牌和特色专业群。
首先,要做优传统体育项目相关专业。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田径、游泳、体操、武术等项目都具有较大的群众基础,是全民健身和青少年学习和培训的主体项目,也是我国体育高职院校运动类专业的优势项目,具有良好的专业基础,需要持续巩固,并从项目产业化和全民化角度,对相关专业课程进行优化,为更多地参与人群提供专业和优质的指导和服务。
其二,要根据地方体育发展实际,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品牌。体育高职院校应根据地方体育发展特色,积极布局具有地方特色的相关专业,培养专业人才,让地方传统体育项目焕发新的生机,开发和运营符合地方特色的新兴体育项目。以粤港澳湾区为例,舞龙、舞狮、龙舟、武术等具有岭南特色的项目,却因为代表性传承人文化程度较低、经济基础较为薄弱、技能水平日渐退化,传承人梯队建设滞后等原因难以为继,相关高职院校却基本没有相关专业人才培养[9]。此外,粤港澳湾区拥有大量的滨海资源,近年来,滨海休闲产业在也得到了较大发展,相关专业人才缺乏,但本地区体育高职院校却鲜少有相关专业对其提供人才支撑[10]。
其三、要探索布局新兴体育产业人才培养,赋能体育产业新发展。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体育领域的创新运用越来越广泛,“体育+”“+体育”成为未来体育发展的新方向,智能健身、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生活性体育服务、场景式体育服务等都无不要求具备跨专业素质的体育新兴人才,体育职业教育要适应并适当引领体育产业发展,就需要具有一定的超前眼光,布局跨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4.利用校内校外两种资源,推进多元人才培养方式模式改革
体育项目非常丰富,体育运动技能间的差距也较大,不同体育项目对场地要求等也有很大不同,加之体育的快速发展,单靠学校资源进行相关建设和运营很难对接产业的人才需求。高职院校也需要“开门办体育”,充分运用校内外资源,推进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除了传统的院校全日制培养+实习外,可以与企业合作,在企业(或者协会)设置“产业学院”,采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大师(非遗/企业)工作室”,聘请体育非遗传承人跨专业培养学生体育非遗项目技能,或者在课程体系中嵌入企业定制模块,学校负责学生其他专业技能的培养;还可以灵活学制,在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不同学习时段的交叉学习模式,让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的不断交叉重复中提升能力;也可以与其他高校或者一些科技企业合作,嵌入跨专业的核心课程模块,提升学生跨专业素质培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