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红色资源融入理工科院系文化育人路径研究
——以盐城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为例
2022-02-13李艳
李艳
(盐城师范学院,江苏盐城 224002)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1]。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是传承文化、创新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阵地,应当首先发挥好文化育人的重要功能。高校文化育人的实质就是借助文化独有的价值内涵和环境影响力,将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融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过程,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培育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精神面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2]。
习近平总书记对传承红色文化高度重视,强调“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3]。本土红色文化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在领导地方革命斗争中留下的厚重的思想遗产,为红色文化增添了浓厚的色彩,为地方高校铸魂育人提供了强大的力量[4]。
理工科院系大学生由于性别比例、知识结构及专业素养的特殊性,其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解决好这一问题亟需从红色文化中汲取思想力量和智慧营养。新时代理工科院系利用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育人实效,是关系到高校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关系到青年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紧迫课题。
1 理工科院系学生特点及文化育人困境
1.1 理工科学生特点
为确保高校文化育人效果落到实处,就必须坚持以受众群体为中心,尤其是高校学生存在着明显的专业差异,更需要做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在经过与理工科学生长达两年的相处后,笔者了解到理工科学生在政治素养、思维方式、专业素质、学习技巧以及心理调节机制等方面普遍存在以下特点:
1.1.1 政治素养
与文科生相比,理工科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偏向于理性,以“佩洛西窜访台湾”这一热点事件的讨论举例,理工科学生更能够沉着思考事件背后的利害关系,更加关注官方渠道和主流媒体的客观评价,有一点大局观。同时,理工科学生组织纪律性很强,他们更倾向于服从组织安排,配合度高,但缺少一定的自主积极性。
1.1.2 思维方式
1.1.3 专业素质
从理工科专业设置上来看,学生接收到的理科、工科知识远远大于人文知识,他们科学知识丰富,动手能力突出,但他们进入大学后的人文素养教育严重弱化,文化熏陶的长期缺乏,使得理工科学生的哲学、政治历史基本理论知识和文字表达能力都严重欠缺,甚至有些学生“唯专业”论,认为一些文化教育课程和活动都是“水课”,专业素养得不到协调发展。
1.1.4 学习技巧
理工科学生往往给人“学霸”的印象,这是因为他们普遍追求学习成绩的优异且愿意花费更多时间用于学习,但他们繁重的学业任务,导致学业压力较大,大部分课程都是以公式推导和题海战术为主要学习方法,缺乏技巧。
1.1.5 心理调节机制
受繁重学业的影响,理工科学生静多于动,面对挫折多选择隐忍的方式,很多学生在社交过程中存在自卑、怯懦的心理,因此大众对理工科学生存在情商低的刻板印象。当出现心理危机时,理工科学生往往不能够像文科生那样自如地向别人倾诉,寻求心理干预的意向也不够强烈。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近年来,我们一直在研究各种玉米高产技术,灌溉技术也是玉米高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滴灌作为一种比较节水的灌溉方式,在现代农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膜下滴灌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从栽培前的准备工作到具体栽培技术的实施,全面加强技术控制,实现玉米高产。
1.2 理工科院系文化育人的现实困境
1.2.1 意识形态领域形势严峻,理工科院系文化育人面临认同困境
西方思潮和不良价值观以更为隐蔽的形式渗透进青年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冲击学生的文化自信,纵使理工科学生政治立场坚定、组织纪律性较强,也很难立即甄别。
1.2.2 教育理念触达深度不够,理工科院系文化育人面临深入困境
受学科特点限制,理工科学生重理轻文,一味追求知识型信息的储备,对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知之甚少,文化教育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此外,理工科院系专业课教师大多认为文化教育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人文社会科学专业教师的职责,这说明专业课教师将文化教育融入第一课堂教学的意识不够。
1.2.3 教育体系发展成熟度欠缺,理工科院系文化育人面临实践困境
理工科院系文化育人的具体实践,多借助班会、社会实践以及社团活动等传统形式开展,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未打通,文化育人缺少知名文化学者和优秀队伍的支撑,只能做到宣传层面上强调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对文化资源及其价值内涵的研究不够,联系教育规律和学生实际需求较少。
2 本土红色资源融入理工科院系文化育人的必要性
盐城本土红色资源丰富。“陕北有个延安,苏北有个盐城”,作为新四军重建军部所在地,盐城境内现有红色文化遗址248处,刘少奇、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生活过,盐城红色基因丰富,新四军在革命历史中熔铸而成的“铁军精神”,成为盐阜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5]。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今天,新时代铁军精神由两个方面组成:一方面是坚持科学发展、与时俱进、敢于担当和科教兴国,实现铁军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另一方面是坚持铁的信念、铁的纪律、铁的作风、铁的团结,实现铁军精神的创新性发展。
本土红色资源融入理工科院系文化育人的全过程是帮助青年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帮助地方高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趋势。
2.1 本土红色资源是强化主体认同的重要教材
对于务实求真的理工科学生来说,本土红色资源的正面冲击效果远超于课堂教学的纯理论讲授。作为文化育人的主体,青年大学生瞻仰红色历史资料的过程就是他们与真实历史事件和革命先烈对话的重要机会,这有助于高校在意识形态斗争中争夺人才,有助于大学生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2.2 本土红色资源是深入推进文化育人的有效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本土红色资源是传承革命文化的重要内容,其蕴含着地方经济、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的发展资料,相较于共性文化,地方文化更有利于激发青年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尤其是对理工科学生来说,本土红色资源更容易在其知识体系中生成理论基础。可以说,利用本土红色资源育人是高校文化荣校的需要,更是反哺地方的应然之路。因此,理工科院系必须充分挖掘红色资源的育人价值并加以开发利用,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地开展红色文化育人,提高其影响力的深度和辐射面的广度。
2.3 本土红色资源是践行文化育人的有力保障
本土红色资源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焕发全新的价值内涵,是高校文化育人实践的源头活水。同时,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层出不穷的新媒体工具,是理工科学生喜闻乐见的获取知识方式,院系在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时可以此为契机,创新红色资源载体,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活化用好红色资源的同时提振文化自信。
3 本土红色资源融入理工科院系文化育人的实现理路
如何充分整合本土红色资源,深入挖掘其蕴含的思想引领、政治教育、文明传承等价值功能,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加以传承和创新;如何把握理工科院系青年大学生对本土红色资源的实际了解情况,进而分析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现实困境,寻求优化路径,以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红色文化传播教育;如何用好用活红色资源,将其融入理工科院系文化育人工作当中,使青年大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文化浸润过程中深刻理解本土红色资源精神要义的同时,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这些问题事关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需要在高校文化育人工作实际中不断加以探索和完善。
盐城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通过挖掘本土红色资源的育人内涵,把握其时代价值,多措并举夯实文化育人实效,探索出理工科院系文化育人的进路: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坚持党建引领团建,要加强学生组织、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保障组织架构建设的科学性,要结合新媒体工具,要坚持改革创新。
3.1 整合本土红色资源
整合本土红色资源,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6],学院是有效联系学校与学生的重要通道,是高校开展文化育人工作的有效抓手[7]。因此,高校二级学院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和任务承担者,立德树人是高校文化育人的最终落脚点。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红色资源蕴涵了党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所创造和积累的丰富历史经验。理工科院系开展文化育人工作,要充分整合利用本土红色资源,高度重视对青年一代的教育引导。高校二级学院重要骨干力量和服务对象均是青年学生,用本土红色资源赋能理工科院系文化育人,既是促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手段,又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工作。在挖掘红色资源育人要素的过程中,学院应围绕学生实际需求,主动融入青年、了解青年、关爱青年,开展专题调研,从红色文化知名度、宣传方式以及情感认同等方面全面深入地了解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传播教育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推进红色文化的传承创新,进而拉近学院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有效实现文化育人工作对思想政治引领、知识技能、实践服务、素质提升等内容的全覆盖,进而有效保障人才发展的有效性[8]。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成立专项工作小组,调研了盐阜红色文化在学院学生群众中的传播现状与现实困境,从大力挖掘红色故事、创新红色文化宣传途径、推进学院层面的宣传力度、发动大学生做宣传志愿者等方面入手,利用红色资源,弘扬革命精神。
3.2 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突出红色资源政治价值,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红色文化是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内政治文化的源头活水,认真汲取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深刻阐释和准确把握以革命理想、忠诚担当、牺牲精神、红色基因为核心的红色文化精髓,对于促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9]。在理工科院系文化育人的进程中,要严格遵照党章要求,主动融入党建工作格局,巩固红色文化政治伦理诉求的理论基础,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思想塑造功能,不断顺应时代发展,以自我奋斗的精神,完善运行机制,锤炼严实作风,扎实推进文化育人工作。
学院党委积极组织青年大学生参与党史学习主题教育活动,与亭湖区通榆北村社区党委、盐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等单位开展合作共建,邀请党史、军史研究者来校讲党课,先后开展了“追忆革命英烈,不忘初心使命”“青山绿水,浩气长存励我辈;翠柏苍松,英灵千古永不朽”“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先锋”“践行铁军精神 迎接建党百年”等党史学习教育活动。
3.3 要健全学生组织、学生干部队伍,保障组织架构的科学性
组织制度的建设与落实程度与理工科院系文化育人质量具有直接关系,为保障文化育人队伍的科学构建,高校应将红色革命精神的正能量注入学生组织、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中,要善于运用红色资源孕育的组织纪律意识和顾全大局的奉献精神等重要内容教育人、感染人、引领人,从学生组织建设发展、学生干部培训管理以及优秀青年人才培养等方面全面加强文化育人队伍建设,要从选配管理、教育培训、激励约束以及作风建设多方面入手,培养优秀文化传播使者和高素质专业化学生干部,进而促进学院文化育人工作的有效落实。
为突出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的管理服务功能,学院选派专业指导老师为“星火科技协会”“曲艺协会”“大学生汽车爱好者协会”等社团把方向、管大局,引导学生干部“上讲台”,定期组织学生学习党史、军史等,组织开展红色文化主题交流活动,如到盐城烈士陵园进行新生入学教育、带领外省籍学生参观新四军纪念馆等。
3.4 要结合新媒体工具
伴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微信等新媒体工具在高校学生群体中应用广泛,这为用好红色资源提供了机遇,更带来了挑战。面对新媒体的井喷之势,高校文化育人过程中要抓住机遇,熟练有效地利用社交网络,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号召力和影响力,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加强文化育人网络团队建设,开通线上宣传渠道,在“两微一端一抖”等学生使用的主流媒体平台开设群聊、公众号、官方媒体账号等,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提升宣传覆盖力。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寓文化育人于活动之中,深入挖掘本土红色资源的育人内涵,在团员青年中大力弘扬盐阜红色文化,定期宣传盐阜红色文化故事,以线上演讲、创作征文、主题采访、创意海报征集等形式开展了 “百年辉煌 E心向党”“喜迎二十大,筑梦新时代”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3.5 要坚持改革创新
激活红色基因,夯实理工科院系文化育人实效,改革创新是根本动力。党的百年奋斗史承载着红色历史,铭刻着红色记忆,流淌着红色血脉,凝结着红色传统,习近平总书记说,“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10]。为贯彻落实创新思想,高校要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加强顶层制度设计,不断结合社会发展对文化育人工作进行创新。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充分发挥理工科专业优势,将红色资源中蕴含的精神品质融入我院学生的创新创业中,依托学校“创新杯”科技文化艺术节,邀请校内外专家举办了20余场专业性技能讲座,组织优秀高年级学生与学员进行多次研讨交流,引领新生实地走访本地支柱企业,将国内外400余项创新设计编辑成书供新生阅览,这一系列措施积极推进着新生创新理念的不断加深,深化着文化育人模式的结构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