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用模糊理解机制及其歧义容忍度研究❋

2022-02-13康响英

外语与翻译 2022年4期
关键词:容忍度歧义意图

康响英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提 要】语用模糊的理解过程复杂,其推理难度与意图凸显度、话语连贯性、话语关联性、共享背景知识等构成反比例关系。本文重点聚焦受话人,探讨语用模糊的理解机制:受话人察觉话语反常是语用模糊理解的触发条件,显义、语境与话语标记语等相关照应为发话人交际意图的解读提供必要条件,受话人的歧义容忍度在加速发话人意图的实现进程中发挥能动作用。

1 引言

语用模糊是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又名语用含糊、语用歧义。研究语用模糊生成机制的论文很多,但分别以“语用模糊+理解”“语用含糊+理解”“语用歧义+理解”为篇名搜索1979—2022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只查到6篇论文。其中,邵有学(2006)是语用模糊理解机制专题研究中的代表。当然,有些学者虽然不是专题探讨语用模糊的理解机制,但他们(吴亚欣2002;侯金国2005;李元胜2007;庞加光2008)也提出了影响宽广的观点。因此,与语用模糊生成机制相比,学界有忽视理解机制、聚焦说话人的倾向,鲜有学者从听话人的歧义容忍度视角研究语用模糊的理解机制。然而,“语用模糊是说话人、听话人和社会心理规约共同作用产生的交际策略”(庞加光2008)。本文基于模糊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多学科理论,引入心理学重要概念歧义容忍度,探讨人脑在复杂语境中如何消歧并识别发话人隐藏在语用模糊后面的真实意图,旨在提高人们的语用能力,为计算机突破语用歧义瓶颈及提高智能检索等模糊匹配技术提供学理支撑。

2 核心概念界定

目前学界对语用模糊、歧义容忍度的定义还没有达成共识。关于前者,本文采用项成东(2001)的定义,即语用模糊是某一话语在特定语境中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传达数种言外行为或言外之力的现象。歧义容忍度也称模糊容忍性、模糊容忍度。目前其有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测量及其与其它变量的关系两个方面。美国心理学家Frenkel-Brunswik(1948)最早提出该概念,认为它是一种涉及个体情绪和认知功能的人格变量。Budner(1962)的研究在学界影响深远,他明确指出歧义容忍度属于人格变量,个体的歧义容忍度值取决于他对模糊情境的反应。歧义容忍度是人们对不确定情境的接受度,与模糊不容忍处于同一维度上的两个极端。McLain(1993)指出歧义容忍度是一个从接受到拒绝的渐进连续体,显示了个体对待不完整信息的不同态度。Chapelle&Roberts(1986)认为,在有歧义的情形下,歧义容忍度高的人能更快适应变化和不确定的情境,并接受模糊不清的事物,把问题理出头绪;而歧义容忍度较低的人则更喜欢稳定、明确的情境,不愿意冒险和创新,无法容忍模糊不清的事物。本文以Anderson&Schwartz(1992)的定义为依据,即歧义容忍度是“个体或群体在面对一系列不熟悉的、复杂的或不一致的歧义情景时进行信息知觉加工的方式”。

3 语用模糊话语特征及其理解过程

语用模糊话语的主要特征有:违反合作原则、削减最大关联、传递强烈意图、增加解读难度。

3.1 语用模糊话语特征

语用模糊是发话人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交际目的,把本可以清楚表达的意思,故意使用含糊的语言来表达(吴亚欣2002),因此,它与合作原则背道而驰。虽然语用模糊话语违背合作原则,但并不会舍弃关联原则。当然,发话人故意削减了话语的最大关联,弱化或隐去本应突显的内容,以达到“弱陈”的语用效果。可见,发话人“弃明投暗”,其目的并不是中断交流,而是为了取得直白话语无法企及的丰硕效果,因而语用模糊肩负着传递发话人意图的使命。“语用含糊是一种意图性很强的语言选择”(吴亚欣2002),“语用模糊就是一种理据性很强的为实现特殊的交际目的和意图而做出的语言选择”(高凤江2010)。为了取得预期效果,模糊话语舍易求难,故意压制话语之间的关联,因此语用模糊话语陌生化程度较高,理解难度更大,需要受话人付出的心力较大。

3.2 语用模糊话语理解过程

根据语用模糊话语理解难度,可以将其理解过程划分为一级推导、二级推导与多级推导。

3.2.1 一级推导过程

只需要一级推导就能心领神会的语用模糊,其意图凸显度往往比较高,话语标记性弱。

例1:冬运会上他赢得了一块奖牌。

比赛获奖人们最关心的是这块奖牌是金牌、银牌还是铜牌?但发话人故意对此弱化回避,最大的可能是这块奖牌只是铜牌,同时留给受话人猜想与拔高的空间即也存在获得金牌的可能。由于“一块奖牌”意图凸显度比较明显,受话人通过简单推导就能捕捉到发话人的意图。

3.2.2 二级/多级推导过程

为提高认知能力,人们经常对世界万物进行概念化、范畴化,这需要对之进行无标记/标记的区分。常见的事物及其词语表达手段是“无标记式”,而罕见的、特殊的事物及其相应表达方式就是“标记式”。由于发话人的元语用意识较高,强标记语用模糊(以及标记密集度高的语用模糊)会降低可及性程度,增加受话人理解的负担。其推理过程和方法与上例类似,只是可能需要二级(或更多层级的)推导,原有的语境假设被评估、被确认或被取消,新的假设形成并且被评估、被证实或被消除。

例2:A:我的烤牛肉哪里去了?

B:张明的狗看起来心情不错。

表面上看,例2中B没有遵守关系准则,其回答似乎是文不对题,对话缺乏连贯性,常规一级推导失败。但仔细思考,发现两者之间存在关联性。显义“张明的狗心情不错”是果,受话人可以顺藤摸瓜,推测狗心情好的原因可能有:出去遛弯、享受美食、和主人游戏玩耍等。一旦把狗的心情不错与享受美食的因果关系相连,被隐藏的“享受美食”就凸显出来,受话人就能迅速补全受损的最佳关联:张明的狗吃了我的烤牛肉,因此它心情不错。A要经过二级推导才能领会B的交际意图。换言之,由于B的话语意图凸显度较低,A必须投入较大的心力来推理。

例3:Let Hiddink bepresident!

这句话是2002年6月“足球世界杯”期间韩国球迷的横幅标语。Hiddink是韩国外籍教练,怎么能当韩国总统?再说韩国的总统任职并没有到期。这个祈使句具体或明确的受众是谁?这些都成为领会发话人语用意图的障碍,因此这属于强标记语用模糊,推理过程比较复杂。

一级推导:Hiddink想成为总统。

但外国人不可能当选韩国总统,且韩国现任总统任期并没有结束,所以Hiddink成为总统是不可能的。

二级推导:发话人/受话人想让Hiddink成为韩国总统。

这句话的受众是谁?如果是球迷,他们有这样的权力吗?很明显,球迷没有这样的权力。发话人有权力提出这样的要求吗?也没有。发话人/受话人是否明白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成为总统?该话语对歧义容忍度低的受众构成较大的挑战。只有双方共享“最伟大的人才能成为总统”的观点,下面的推导才能继续向前:总统肯定是优秀的,Hiddink是优秀教练,他与总统具有“伟大”相似点。

三级推导:Hiddink是最伟大的教练。

受话人根据荷兰教练Hiddink率领韩国足球队过关斩将闯入半决赛的背景知识,原有的语境假设不断被取消,如此循环往复,最终推导出发话人的交际意图为欢呼“Hiddink是最伟大的教练”。

综上所述,推理难度与意图凸显度、话语连贯性、话语关联性、共享背景知识构成反比例关系,即意图凸显度高、话语连贯性与关联性强、共享背景知识多,则推理难度小,反之亦然。

4 语用模糊理解机制

Sperber&Wilson(1985/1995:23)明确指出:“交际的成功不在于受话人识别言语的语言意义,而是在于其言语中推导出发话人的意义”。“言语交际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听话人是否理解说话人的意图”(庞加光2008)。那么受话人是如何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么复杂的意义理解过程?

4.1 受话人察觉话语反常

每一种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这个交际行为本身具备最佳的关联性(Sperber&Wilson1986/1995:158)。为了达到交际的目的,发话人在表达自己时,会综合考虑对方的身份地位、背景知识等歧义容忍度要素,尽力将自己的意图用言语表达清楚,以达到交际中双方的互明。在特定语境下,如果受话人觉察发话人言语在质量、方式、关系等方面明显反常,受话人将透过信息意图的背后去捕捉发话人的交际意图。

再次回到例2。关系准则指所说的话语之间要有关联,不能答非所问。发觉B的话语与自己的问题不匹配,A就会开始寻找B故意隐去的关联信息:张明的狗为什么看起来心情不错?它心情不错与我的烤牛肉哪里去了有关联吗?B为什么要这么回答我的问题?因此,受话人察觉话语反常是语用模糊理解的触发条件,这个反常就成为其后续目光的聚焦点,这大大缩小了检索范围,降低了解读难度。

4.2 受话人在回溯中寻找照应

意识到“此处反常必有妖”,受话人会立即启动解歧应急机制。受话人在常规解读受阻后就会进行回溯推理,从发话人留下的痕迹中反推其交际意图。那么受话人在回溯过程中为什么没有迷失自己呢?受话人是怎样进行逆向推理呢?

4.2.1 显义为交际意图解读框定范围

实际言语交际所传达的意思比字面上的的意义要多。一句话的内容既包括字面内容,即显义,又内嵌隐含内容,即超出字面的意思,也就是含义。语用模糊的语义指向是无穷的,可能是话语的显义,也许是话语的深层含义——情感义、修辞义、象征义、言外义等,但真正的交际意图是确定的。“互明”是实现成功交际的关键因素,它是发话人为受话人提供传递信息意图的的直接证据。“明示”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对推理模式作了一种规定,更重要的是有了“明示”,受话人解读发话人的交际意图才有了方向和目标。明示行为所表现出来的证据对发话人的意图有直接的影响(Sperber&Wilson1986/1995:52)。虽然语用模糊显义和含义有时南辕北辙,但万变不离其宗,两者始终是血肉相连,打断腿还连着筋。

例4:Tom is a machine.

例4将Tom比作机器(machine)。Tom是人,不是机器。字面意义解读遇阻,察觉明示假设与语境不匹配后,受话人会思考这里是否有“暗礁”?于是受话人会再次回到显义,以显义为参照框架搜寻发话人的含义。机器的特征有“工作效率高”“冷漠无情”“连续不停地工作”“机器没有人灵活”等等,受话人可以结合自己对Tom的了解构建隐含前提,锁定发话人的交际意图。因此显义为交际意图解读框定了基本范围。

4.2.2 语境为交际意图解读补全受损的关联

模糊语言是一种非常依赖语境的语言(Ruzaite2007),语境和模糊度相互作用。语用模糊在言语中产生,其模糊性的产生和消除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语境。通常,受话人根据发话人的明示行为,结合语境假设,寻找语境关联,取得最大的语境效果,从而推导出说发话人的交际意图。大多数情况下,语用模糊话语的解读,仅靠显义难以促成发话人交际意图的传达,如例5:

例5:他:你愿意嫁给我吗?

她:我笨,又不漂亮。

例5中,她究竟是愿意还是不愿意?显义在这里势单力薄,无法完成使命。此时,受话人必须求助于语境。大多数时候,对话都发生在特定的语境中。特定语境携带一些特殊的背景知识,左右着交谈双方对话语的斟酌和解读。

她的答与他的问不匹配。她的真实意图是什么?他会再次回到字面意义,遵守就近省力原则,沿着显义这条线索,从语境中找出与其最关联的信息,缩小搜索的范围。“我笨,又不漂亮”的显义是“我比你差”,这是内敛女孩在自谦,不足以推断出她同意嫁给他,也许她因为自卑而委婉拒绝他。自此,他还需要通过她一贯对自己的态度,结合当下的表情等语境假设来领会她的确切含义——矜持地表达“愿意”。语境补全了受损的关联,成功传递了她的交际意图。“在某些条件下,语句所提供和表征的信息缺乏特定信息和准确理解句子所必需的某些特征,而语境可以把这些特征补齐”(问芳莲、卢植1999)。

又比如《高级英语》“讹诈”课文里公爵夫人与前来讹诈的保安欧吉维的对话(张汉熙2017):

例6:公爵夫人:我想你该不是为谈论房间布置到这儿来的吧。

欧吉维:不是的,夫人,怎么会呢!不过,我确实喜爱高雅的东西……比如像你们那辆小轿车,就是停在饭店的那辆,美洲虎牌,是的吧?

欧吉维从“高雅的东西”过渡到“你们那辆小轿车”,以此开启“恐吓”行为,其意图凸显度较低,旁人无法意识到他这在实施“讹诈”。但由于会话双方共有的背景知识:这辆小轿车犯下命案后逃离现场,因此公爵夫人立刻识破了欧吉维的语用模糊策略,虽然她假装糊涂,试图掩盖这个事实。该例中背景知识补偿了低意图凸显度,从而弥合了受损的最佳关联,实现预期的最大语境效果。

4.2.3 元语用意识为交际意图解读指明方向

任何语言选择过程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受元语用意识指导和调控的,这种指导和调控最终又会在语用层面上得到表现。语用模糊是发话人在一定的交际意图的驱使下所做的语言选择,体现了说话人较高程度的元语用意识。雁过留痕,如果发话人有特殊的交际目的,他在做出语言选择时就会有明显的语用特征。换言之,元语用意识在发话人选择语用含糊这种语用策略时所做的指导和调控会在语用层面上留下“语言痕迹”,使其意图变得更加明显。在这一过程中,有很多语言手段可以标示元语用意识,比较常见的有副语言特征、话语标记语等。这些特殊的语言手段为受话人选择合适的语境来解释话语提供了线索,还为其理解该话语字面意义之外的语用含意提供了推理的方向。它们是发话人元语用意识的重要证据。

例7:Yes,I'll buy you a mink coat,but I must first ask my boss for a promotion.

例7前半句“给你买貂皮大衣”是承诺,而后半句“老板是否给我升职”是条件。“but”使发话人的语气变得模棱两可,并在很大程度上暗示这一承诺的不可实现性。话语标记语是发话人为了引导与制约受话人正确理解话语而选择的语言标记,它有助于形成话语的连贯性与条理性。“类似but和however这样的话语标记语常常被认为是表达一种‘否定期待’的标记,暗示前、后述话语之间的意义相矛盾。因此,整个话语的意义很有可能与没有出现话语标记语的话语意义相反”(莫爱屏2004)。发话人委婉驳回对方“购买貂皮大衣”的请求,避免直接拒绝带来的尴尬,同时巧妙地推卸了责任。因此,“but”这个话语标记语隐含了发话人的意图、情感和态度,为受话人解读其意图提供必要的背景假设。学者们(Risselada&Spooren1998;Fraser1999;Redeker1991)认为说话人使用话语标记语是为了给听话人理解话语提供引导和标记,为话语理解提供方向。

4.3 受话人的歧义容忍度发挥推进能动作用

话语交际并不是从发话者到听话者的单向行为,而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双轴动态系统。话语角色的流动性是进行动态协商的重要手段和保证。“受话人的年龄、性别、身份、语言水平、文化差异、共享知识等歧义容忍度变量都是语用模糊理解机制的影响因素”(康响英2020)。通常,受话人察觉发话人话语中有“暗礁”后开启回溯推理,在显义框定范围内,借助语境与话语标记语“痕迹”,能够解读发话人的语用意图,因为实际言语交际中的语用模糊其实并不含糊,其交际意图往往是明确的(齐新刚2017:137)。但如果发话人意图凸显度较低,话语连贯性、关联性较差,共享背景知识较少,其意图解读失败后,发话人意识到受话人的语境假设有可能不是他意图表达的假设时,会主动降低模糊度或者修正话语方式。当然,语用模糊的理解过程不完全由发话人掌控,“听话人同样可以利用语用模糊来接受或否决对方的语用模糊,变被动为主动”(冀新艳2020)。受话人歧义容忍度会驱动发话人将冗余/不足信息或者关联度调整到合理范围,激活受话人的相关认知域,构建话语双方逐渐趋同的心理空间,从而重新引发语用模糊效果实现的关联点。

歧义容忍度高的受话人会通过协商、限制、甚至消除发话人的模糊策略。相反,歧义容忍度低的受话人会拒绝合作,发话人的语用意图传递失败。回到例2,就(B)的回答“张明的狗看起来心情不错”可能会有以下2种回答:A1:你是说张明的狗吃了我的烤牛肉吗?A2:你答非所问什么意思啊?不想与你说话了。A1歧义容忍度较高,他没有完全领会,于是用话语标记语(你是说……)来确认对方的意图;A2歧义容忍度较低,他放弃“解谜”,B的模糊策略遇阻,误会或语用失误就此产生。

“在一些语言交际活动中,交际双方为了获得有利和主动地位,往往尽力压制对方使用模糊语言的空间”(范武邱2007)。受话人在确认对方的意图时会根据双方社会地位的不同而做相应的调整。如果双方地位相当或者双方比较熟悉,受话人可以使用话语标记语来挑明对方话语可能隐含的几种阐释,迫使对方不得不从中做出选择(例8),或者用更清晰明了的语言重新叙述或概括对方的模糊性话语(例9),以此限制、修正甚至消除对方话语中的语用模糊,阻止对方继续装糊涂或逃避责任。

例8:Are you apologizing or criticizing me?

例9:Do you mean that you disagree to dine with me together at this weekend?

当交际一方处于劣势地位,处于强势地位的发话人往往模糊容忍度低,他通常会设法调控、制约或阻止对方使用含混的表达方式。

例10:公诉人:那你哥哥张某某就跟你说,做面罩打风锤用,你怎么想的?

被告:当时我没怎么想……他说现在窑上特干呛……他说你给我买点布来,扎两个头罩……

公诉人:用过吗?做完用过吗?

被告:做完以后没用过好像是,做完以后……

公诉人:你别好像!(廖美珍2003:333)

例10中公诉人处于强势地位,询问中他希望得到明白无误的回答,但被告为掩盖犯罪事实,回话时总是试图“打太极”,公诉人采用祈使句“你别好像!”警示被告,限制他继续通过语用模糊策略蒙混。因此,受话人的歧义容忍度可以调控并加速发话人意图的实现进程。

5 结语

与学界青睐语用模糊生成机制,且聚焦发话人视角相比,理解机制与受话人一直处于受冷落的状态。本文基于语用模糊话语的主要特征,从受话人视角探讨语用模糊的理解机制,提出受话人察觉话语反常是语用模糊理解的触发条件,显义为模糊话语交际意图解读框定范围,语境补全受损的最大关联。发话人交际意图的唯一性为模糊话语理解提供了原型参考,其话语中的标记语为解码指引了方向。受话人是支配言语行为的重要因素,其歧义容忍度能左右发话人交际意图的实现进程。意图凸显度高、话语连贯性与关联性强、共享背景知识多,则推理难度小,反之亦然。当然,交际不仅要考虑受话人的歧义容忍

度,还要合乎对方的心理需要。合心方能有味,否则会导致语用失误。

猜你喜欢

容忍度歧义意图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现代汉语歧义类型的再讨论
浅谈歧义容忍度与二语习得
eUCP条款歧义剖析
语文教学及生活情境中的歧义现象
初中生歧义容忍度与听力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基于关联理论的歧义消除研究
燕山秋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