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五佛地藏》的创作感悟
2022-02-13咸子情
咸子情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紫砂壶的诞生起源于中国传统而悠久的饮茶文化,而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前进发展。在这个发展阶段中,中国的各种思想流派都直接或者间接地融入到了茶文化中,例如儒家的中庸思想催生了“天圆地方”壶的诞生,中国的吉祥文化作用在了以祥瑞为主题的茶壶中,庄子的逍遥思想也常常被用来作为创作主旨。其中佛教文化对紫砂艺术的影响颇为深厚。“茶禅一味”是饮茶中最常出现的内容了,几乎所有的茶馆、茶室中都有这四个字的身影,由此可见佛文化与茶、壶的结合有多紧密。最早的紫砂壶“供春壶”就是在寺庙中创制的,紫砂土的起源和“始陶异僧”又有着莫大的关系,再加上紫砂壶的理趣与佛学文化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因此两者紧密结合,颇受壶友、茶友的喜爱。
经典壶型“容天壶”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大肚和尚的故事,“济公壶”的创作题材是济公和尚,“莲心壶”则是和佛教至宝梵莲息息相关。在这样浓厚的佛教文化中,艺人感悟于经典作品“僧帽壶”的造型与文化寓意,从而萌生了创作一款包含紫砂艺术与佛教文化的作品,于是《五佛地藏》应运而生。
僧帽壶,是明朝壶艺大师时大彬首创,是以僧人的帽子进行创作出的一个款式,非常具有特点,充满了佛文化元素。在中国的佛教文化中,有五位菩萨,地藏菩萨就是其中之一,其中“地”是大地,“藏”是宝藏,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大地承载万物,蕴含丰富的矿藏。艺人由此联想到宜兴丁蜀镇的紫砂行业,其源起正是因为这里蕴含了宝贵的紫砂矿,这是大地的恩赐,是自然的馈赠。于是,《五佛地藏》以僧帽为原型,以地藏的佛学奥义为壶艺精神,诠释了壶艺丰富的内心世界。人生在世,境随心转,心容万物,世间的一切表象,都是心的观照和体现,明心见性,用心造器,万物皆法。
这件紫砂壶作品,在僧帽壶的基础上做大幅度改良,以流畅的线条修饰饱满圆润的壶身,充满张力的线韵使线面骨肉亭匀,宛若一位慈悲的地藏菩萨,高洁神圣,使人心神凝聚,顿生闲远之心。整壶以清水泥制作,红润有光泽。壶身大致可以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壶身的下半部分如碗的形状,上部则似僧人的僧帽,两者在视觉上形成了繁简对比,言简意赅。壶流、壶钮、壶把,都一一与壶身呼应,优雅灵动的线条,蕴禅心微妙,于细腻的变化中,静得清新,静得脱俗,静得高雅。壶身的上部,缀以一圈高低不同、参差不齐的莲花装饰。壶钮为佛球状,当中镂空处理,就像莲子缀于盖心,精致典雅,远远看去犹如僧帽之顶。壶嘴、壶把的大小粗细与整体比例协调得体,壶流自壶身上部自然胥出,蜿蜒向前,壶把自壶身另一侧凌空而架,恰如佛光普照,开悟明智。总而言之,此壶线条流畅,结构严谨,轮廓清晰,风姿峻峭,从下而上层次有序,端庄内敛,让人爱不释手。
为了增加整体的观赏性,以及强调佛教文化的参与性,在壶身中间进行了简单的陶刻处理。书画陶刻是紫砂艺术中最常见的装饰手段,此件作品仅仅是以刻刀寥寥刻上了一句佛家揭语,这样一来,佛学韵味立刻提升,壶艺中的壶韵、佛意达到了顶点。
艺人的装饰技能和这件丰神俊朗的作品,向我们展现了极高的书画基础和布局能力。陶刻技艺是紫砂艺术表现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部分,紫砂艺人将紫砂器作为艺术表达的载体,亦书亦画,把美好的世界呈现在众人面前,成为壶艺装饰中一道美丽的风景。
通过精妙的设计、精心的制作以及精巧的装饰,这把紫砂壶非常大气,整体匀称。整把壶,不论是壶盖的厚重,还是壶上下的吻合程度,都制作得非常精良,线条的流畅感也非常的强烈,就像是佛教文化中的地藏菩萨,圣洁悯人,让人心情愉悦。
在欣赏《五佛地藏》的造型时,我们可以发现,在创作方面,创新对继承传统和发扬传统有着重要的意义。所谓的创新,不一定非要创作一个完全区别于传统的造型,也可以是在传统基础上进行良好的改动,使得作品更加完善,更加贴近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以紫砂壶《五佛地藏》为例,虽然它的创作原型是经典的“僧帽壶”,但是艺人在原来的造型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增”和“减”,作品少了一些复杂的线条,多了一些流畅感,造型更加简约大气,寓意更加吉祥丰富,让人能一眼窥见创作者的初衷。
所以,紫砂壶《五佛地藏》有着壶艺创新所带来的种种好处,更是在造型之外反映了深刻的佛学文化和创作理念,不仅突出了茶壶的特点,更是将思想、情感、文化、壶艺进行有机结合,展现了一把与众不同的紫砂壶。
除了造型,情感也一直是壶艺创作的重点。艺人们通过各种成熟的制作技巧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在茶壶中,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巨大的创新。同时,在创作《五佛地藏》时,艺人为了突出情感,运用了贴塑、陶刻等装饰手法,使得作品继承传统,开拓创新,让人感受到其中特有的文化传承性,让人心中充满了安宁舒适之感。
静静品尝香茶,在袅袅茶烟中和氤氲模糊的茶壶中,我们的身心都得到了释放,这就是茶文化和佛学文化无与伦比的魅力。佛语:于静观中沉思,一切从心转,一切唯心造,放空自己,无欲无念,以茶为思,以壶为绪,静而无言,继而致远,亦是对生活的一种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