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界首彩陶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2022-02-13王梅
王 梅
南宁师范大学 广西南宁 530100
界首彩陶是安徽淮北地区民间手工艺的精华,它的彩陶烧制技艺最早可追溯到隋唐时期,属于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位于淮河中游的界首在历史上散布在颖河界首段南岸的13个村子中,由于村子里的村民世代都以制陶为生且以陶窑为名,因此,也被称为“十三窑”[1]。这里的人民勤劳善良,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和智慧的结晶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由于文化底蕴的深厚和制作手法的精巧,因此创造出具有当地多种文化特色的界首彩陶,其中最常见的当属三彩刻画陶,它是由堆、贴、刻等制作手法搭配上三种釉色制作而成的一种三彩刻画陶,秉承了当时唐代唐三彩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1 界首彩陶背景分析
1.1 界首彩陶的起源与发展
被称为中国近代“四大彩陶”之一的界首彩陶,因其独特的制陶工艺流传至今,反映了农民敦厚朴实的性格和崇尚自然的审美趣味,具有鲜明的民间特色。早在隋代,安徽界首的先民便开始制作陶器,这个时期的陶器造型简单明了,只是为了生活的需要,这是界首彩陶文化的开始。到了唐代,界首与唐三彩的制作产地相邻,界首三彩刻花陶器并应运而生[2]。当地陶土的特性加上北方磁州窑的制陶技术工艺,使得界首彩陶开始慢慢走向大众的视野。制作彩陶的陶土取自当地的黄胶泥,黄胶泥是黄河泛滥以后沉积下来的黄色黏土,有着大、小黄胶泥之分,大黄胶泥材质较软,可塑性较强,能够制作出多种造型的器物,小黄胶泥质地较硬,比较适合制作简单的器物。宋代时期,当时的人们追求人文艺术,界首彩陶上的纹样表达了当时人们对高雅艺术的追求[3]。元时期的界首由于有大量迁徙人员的加入,给界首的制陶工艺技术带来了新的发展路径。在明清时期,小说和戏曲文化的木板年画是当时的发展主流,许多的制陶艺人突发奇想,在陶艺中加入了这些元素,不仅继承了前期彩陶的制作工艺和风格,还将小说和戏曲元素完美地融入到彩陶文化当中,这时期的彩陶与其他地方的彩陶明显地有了艺术风格上的不同,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彩陶艺术。清代至民国时期,由于受到了戏曲文化的影响,这时期的彩陶纹样多以戏曲主题进行表现,在这个阶段界首彩陶开始逐步走向成熟,纹样题材也更加丰富。建国后,界首彩陶迎来了新的发展生机,卢山义与卢山志同志前往中央美院群众艺术研究班学习,他们的制作工艺与绘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后来,界首彩陶在韩美林先生的指导下,变得更具艺术性,材质上更加丰富,并远销其他国家,更广阔地传播了中华的文化,并于2018年8月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名录,开启了新的发展旅程。
1.2 界首彩陶技艺特征分析
中国的陶器艺术历史悠久,由于地域文化的不同,产生了多种多样的陶器文化,界首彩陶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在烧制工艺上有着自己独特的秘诀。首先是陶泥的选择,主要选自黄河决堤后带来的黄胶泥,由于大小黄胶泥的特性各不相同,可根据自身的特性选择制作的原料。化妆土也是必不可少的原料,在当地窑工的口中被称为“粉土”和“白土”。化妆土的作用可以使坯胎的外形看起来更加光滑,有利于上色,掩盖坯胎本身的不足。其次是制釉的原料,早在汉代以前是没有给陶器进行上釉的先例,汉代以后才开始缓慢发展,制釉的原料是一种低温釉,界首当地有着丰富的铅元素,将铅制成粉末状再加入水后进行调制,便得到了釉料,把烧制好的坯胎上面放上这些釉料,再放入窑洞中烧制,就得到了成品。最后是制作彩陶的工具,过去南岸的13个村庄世代以制作陶器为主,使用的工具也十分简单,制作坯胎时,要先将胎泥做成一定的外形,再使用陶轮将胎体修整好,在这期间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体力,现在由于科技的进步,使用的是电动成型轮,将胎体修整好以后,再使用“白土”和“粉土”,利用铁笔在坯胎上画上相应的纹样,最后剔除掉线纹以外的部分再进行烧制,一个带有纹样的陶器便产生了。
1.3 界首彩陶图案分析
界首彩陶在初始时期上面是没有任何纹样作为装饰的,初始阶段的制陶工艺尚在发展阶段,各种生产工具也比较落后,聪明的先民们利用泥土制作出陶的基础外形,再利用木柴低温进行烧制,得到的素陶器有着自然形成的装饰性纹样。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各种农用工具的出现,先民们开始使用陶轮利用脚部发力,将胎泥放在轮上,用灵巧的双手拉出千变万化的造型。刻画的内容都是当地常见的动植物形象再加上制陶人的主体意识进行自由组合搭配,几何纹样、吉祥图案等都有所运用。界首彩陶作为民间土陶的一种,所采用的装饰图案生动质朴,乡土气息浓郁,有着强烈的民间审美趣味,尤其是以传统戏剧人物为主的题材,不仅生动地将戏剧中武将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而且成为了界首彩陶的标志性装饰,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与中国其他地区的人们一样,这些工艺匠师们都有共同的吉祥意识,同时它也是炎黄子孙与生俱来的对生活的向往及美好祝愿,这些图案不仅仅是装饰的作用,也有着对生命的敬畏和美好祝愿之情,时至今日,这种情感依然在延续,传统文化中的“福禄寿喜”吉祥纹样同样也是民众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期盼。
2 界首彩陶的发展现状
2.1 营销方式单一
界首彩陶的艺术风格虽然独具特色,但在文化宣传方面和对外界的影响力方面都还欠缺,随着人们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时代背景和经济环境的改变,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仍然紧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3]。近年来由于各种新兴产业的兴起,许多商品都转而开始走向多元化的销售渠道,许多新颖的销售方式刺激了年轻消费群体的购买力。而界首彩陶目前的营销方式比较单一,封闭的从业方式和单一的艺术门类,影响了界首彩陶的进一步发展。目前界首彩陶的作品主要是以模仿或改进卢山义的作品,没有引进新的技术和文化,单纯地延续卢山义的艺术风格,利用高价格来抬高彩陶作品,没有实质上的文化创新且都是传承人的小批量生产,不能够实现量产,再加上外界对界首彩陶的了解不够全面,影响力和知名度较低,彩陶作品也不再是生活的必需品,因此在销路上变得愈发困难。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探索新的营销方式,是界首彩陶当下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2.2 单一化传承
过去的彩陶技艺都以家族式传承为主,社会传承为辅,对技艺保护十分严密,有想要学习的家族弟子都是先自行观看制作过程,当制作出的成品有七分相似的时候,才可得到祖辈们的指点,但后期学习的时间很长,学习的难度也很大,这种学习的方式很难使传统技艺得到提升,并且学员的文化程度较低,不利于彩陶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自改革开放后,经济、科技、文化迅速发展,现代的工业产品样式种类多且价格优良,逐渐成为人们的首选,在现代工业产品占据市场的情况下,传统技艺的彩陶工艺品出现了滞销的情况,市场变得萧条。没有了销路,愿意从事此类事业的人员也变得短缺,再加上封闭的从业形式,界首彩陶的传承人员变得愈发紧张。
3 界首彩陶的创新发展
3.1 与当下流行元素相结合
经济的迅速发展,诞生了许多喜闻乐见的新元素,界首彩陶可在这些新元素中进行大胆的创新。科技的进步带来了许多新的技术和材料,例如树脂材料、琉璃材料、玻璃材料等,界首彩陶可与这些新材料进行结合同时发展自身的功能性,这在视觉上不仅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且再加上产品功能的多元化更有利于界首彩陶的创新发展。通过多方查阅资料发现界首彩陶的形体都比较庞大,不方便携带,可以打破传统的造型样式,将彩陶的形状变得小巧且有趣,例如晴天娃娃的外形,不仅保留了陶瓷的材质,更赋予作品新时代的文化元素,改变了陶瓷在人们心中固有的形象。
3.2 政府做好加强保护与宣传的作用
要想让界首彩陶能够更好地走出去,地方政府应该积极做好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认识界首彩陶,例如定期举办界首彩陶的展览会、工艺技术交流会、文化节等新式活动,吸引人流,让更多的学者、专家、社会人士参与到其中来。
3.3 与互联网相结合
互联网为各行各业的发展都提供了机会,彩陶也不例外,可以通过自媒体行业让更多的人了解界首彩陶,通过拍摄界首彩陶的制作技艺、文化内涵,在抖音、哔哩哔哩、快手、小红书等平台播放,提升知名度,扩大影响力,也可利用小程序开启云展览,利用网上博物馆的形式,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其中。这几年由于疫情的影响,界首彩陶的销路愈发紧张,可以通过网络电商平台邀请家乡网络红人为家乡助力,提高产品的销量。
4 结语
中华上下五千年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彩陶是这一历史长河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角色,彩陶的产生是为了适应生产生活的需要,它的存在为我们展示了艺术的起源与发展的过程,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了早期的艺术风貌,为我们认识艺术、发展艺术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界首彩陶是皖北地区文化中的瑰宝,悠久的历史文化为我们展现了人类的文明,纵观界首彩陶的每一件作品,无不透露出鲜明的地域特色。现今界首彩陶的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只有不断改变技艺与艺术风格,促进彩陶技艺的传承,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将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才能使界首彩陶在未来重新焕发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