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传、立”
——新时代传统陶瓷艺术创作模式初探

2022-02-13刘晓勇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2年12期
关键词:陶瓷工艺美学中华

刘晓勇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4

中国有着一万多年的制陶历史,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中国传统陶瓷艺术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国粹”。传统陶瓷艺术的主要特点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以陶瓷手工技艺制作为基础,以实用和装饰性器物为载体的工艺美术品。中国传统陶瓷艺术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传统陶瓷艺术从业者,首先要深刻理解并坚守中国传统文化之根基,其次要熟练掌握和传承传统陶瓷工艺技术之精华,然后立道于东方生活美学之新风。以“守正创新”为宗旨,创作出具有文化内涵、技艺精湛、审美高雅的陶瓷艺术品。

一、坚守中华传统文化之根基

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唯一5000年连续性的文明。中华文明具有如此长久的连续性,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力量,它赋予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中国传统文化是多种哲学思想完美融合的文化,具有高度的包容性,具有强大的同化和改造外来文化的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中,有道家的自然,有儒家的仁义,有墨家的兼爱,有法家的法度,有佛家轮回等多种文化元素聚合,比如道家主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即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合一,注重人道和天道的一致,主张万物和谐。这些精神层面的内涵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源泉之一。当下世界格局多极化、文化融合多元化发展已成趋势;西方现代哲学思想、文化理念、艺术潮流的对中国的影响不可避免;中国现代陶艺发展也是日渐成长,比如近几年的国家级的陶艺展览中陶瓷装置、综合材料类作品日益增多、陶瓷3D打印技术应用变得愈发普及。导致出现部分传统陶瓷艺术从业者在面对现代陶艺多元新颖的创作表达形式观念时的迷茫和对高科技陶瓷工艺技术迭代的恐慌与失落,并错误地认为“传统陶瓷艺术过时了,快要被淘汰了”的观点,感叹于传统陶瓷手工艺术会被现代工业大生产方式所淘汰。这是缺乏对传统陶瓷技艺的深度认知及文化价值认同。对此,我们要有清醒客观的认知和文化自我觉醒。同时,要增强对传统文化认同感、自豪感和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具体方法可以一方面从践行传统生活方式入手,逐渐将茶道、花道、香道、饮食等日常生活方式与书法、诗词、绘画、雕塑、民艺等艺术形式结合起来。中国古人对自然人文式生活方式的追求,使中国陶瓷历史上留下了大量具有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与生活方式相结合陶瓷生活艺术品。另一方面我们还通过博物馆参观中国历代经典陶瓷作品并从中分析当时历史背景、文化思想、生活方式对当时代陶瓷作品造型、工艺、材料以及整体审美风格的影响;让我们在践行生活艺术和认知经典陶瓷作品过程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进而培养我们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热情与兴趣。第三方面我们既要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基,同时也不能固步自封,站在新时代起点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基础之上,要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世界当代文化相融合,并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创造新的辉煌。比如唐代的长沙窑瓷器上经常能够看得到南亚风格的贴花工艺,还有一些狮子形状的图案装饰和波斯、阿拉伯风格的文字、图形装饰。长沙窑陶瓷从唐代开始就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规模出口到世界各地,长沙窑瓷器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实际上体现了当时的中外文化的融合。从元代之后近千年(包括宋、元、明、清时代)中国陶瓷都曾大规模出口海外市场,其高档品质、优美造型与精致装饰的陶瓷艺术品风靡世界。这不仅让中国陶瓷艺术成为世界艺术的瑰宝,还让陶瓷表现出来的中华传统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名片,从而影响着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更让陶瓷文明成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标杆。因此,只有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走“守正创新”之路,中国陶瓷艺术这棵树才能成长为走向世界的“常青之树”。

二、传承陶瓷工艺技术之精华

中国古代把传统陶瓷工艺技术称之谓“手艺”。物质上手艺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开端,精神上“手艺”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手艺”的核心是“人”,手艺指的不只是能做手艺活,他是用头脑指挥双手工作的“手艺人”。中国传统陶瓷手工技艺源远流长,技艺精湛、遗产丰富。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是中国所见年代最早关于手工业技术的文献,其中详细记述了中国传统陶瓷科技及工艺水平。南宋蒋祈著《陶记》是古代记述景德镇窑业情况的第一篇专文。明末科学家宋应星编写的《天工开物》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巨著。清代督陶官唐英编辑的《陶冶图说》在陶瓷科学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此书主要记载了清乾隆官窑制瓷的详尽工艺。除了这些古代文献资料学习外,我们还可以通过陶瓷田野考古、民间工艺调查等方式了解远古的陶瓷制作技艺;还可以向优秀的民间工匠、产区师傅拜师学艺的方式学习中国各大窑口传统陶瓷工艺技术之精华。魏源讲"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意思是,当某项技艺达到巅峰后,再进一步造化前进便接触到了"道"的境界。当然作为一个“手艺人”手工技术也很重要,但支撑“手艺人”入道的源动力是其背后的“工匠精神”,中国历代优秀的陶瓷工匠们以工艺专长造物,在专业的不断精进与突破中演绎着“能人所不能”的精湛技艺,凭借的是精益求精的追求。他们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提高工艺技术;对人性化、功能化、审美化的有着极致的追求。为我们后人留下了丰富多元的陶瓷精品和宝贵的文化遗产,我国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映的就是古代工匠在切割、打磨、雕刻各类器物时精益求精、反复琢磨的工作态度。他们专注守心、物我两忘、执着技艺“能人所不能”的境界令人心驰神往。这种“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工匠精神”,体现在中国瓷器的不熄窑火当中,悄然化成了民族气质,融入了民族精神。因此,我们不仅要传承前人的陶瓷工艺技术精华,同时还有传承前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三、立足东方生活美学之新风

当今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与文化的繁荣,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构成了生活美学得以兴起的历史背景。我们所追求的美好生活包括两个维度:“好生活”与“美生活”,好生活是美生活的现实基础,美生活则为好生活的升华,生活美学则通过生活方式得以实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花道、茶道、香道、棋琴、书画 、诗词、汉服等传统生活艺术方式体验活动,并积极将美学融入日常的生活当中。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美学,从根源上也是一种“自然美学”,东方生活美学关注审美与生活之间、人与自然、人与物之间所具有的“和谐”关系,注重在日常生活中体味生活本身的美感。作为传统陶瓷艺术从业者,我们应当立足东方生活美学的需求,创作出具有“新风尚”的陶瓷生活艺术品。何为新风尚,“新风尚”是践行东方生活美学“自然和谐”理念的现代化新风格,而不是满足于模仿和重现古人生活方式复制品;倡导的“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比如现在日渐流行的国潮品牌元素,新中式风格建筑、家具、服饰等设计,这已经是非常有意义的探索。对东方生活美学的研究与实践还刚刚起步,目前体系还不完善和成熟。中国人的生活美学可以分为十个基本面向:“天之美”、“人之美”、地“地之美”、“食之美”、“物之美”、“居之美”、“游之美”、“文之美”、“德之美”和“性之美”;通过天、人、地、食、物、居、游、文、德、性这十个方面,这些生活审美化的传统,其实都是“活着的”传统。中国文化传统之所以延续至今,乃由于生活的传统从未中断,审美的传统从未中断。因此需要我们要坚持“守正创新”,深入挖掘传统生活艺术的价值内涵,不断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活力,同时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生活相结合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综上所述;在信息与科技高速发展的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然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传统陶瓷工艺技术的精华具有极大的拓展空间;古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新时代换发出新的活力和精神力量;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生活美学新风尚依然有广大的影响力。

猜你喜欢

陶瓷工艺美学中华
仝仺美学馆
数字媒体运用于陶瓷工艺的研究
盘中的意式美学
Chinese Ceramics
铜系青蓝釉:开创陶瓷工艺美学新时代(一)
钵传瓷艺文化、创新陶瓷工艺、焠炼卓越品牌
纯白美学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