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住农业基本盘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022-02-13王雪雁
王雪雁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今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也是“十四五”时期的关键之年,做好“三农”工作对于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三农”工作重要指示,对2022年“三农”工作做出重要部署,强调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为稳大局提供坚实支撑。吉林省是农业大省,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必须着眼国家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做好“三农”工作贡献吉林力量。
一、保证粮食等初级产品供给安全是重中之重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强调:“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2021年,我们积极应对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的挑战,全力克服极端天气的影响,我国粮食产量继续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为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粮食安全是社会安全稳定的“压舱石”。在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下,我们只有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饭碗,才能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主动。
一要稳定粮食产量,保证重要农产品供给自主。我国口粮供给充足,但转化粮需求刚性增长,粮食供求在中长期仍然是紧平衡态势,且“紧平衡”越来越紧,还存在比较突出的结构性问题。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挖掘增产潜力;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确保2022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要调整结构,扩种大豆和油料,提升自给率。同时,要切实保障农资供应和价格稳定,确保肉蛋菜和其他生活必需品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
二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严守耕地红线。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保护耕地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和民族永续发展。保护耕地不能只算经济账不算政治账、只看眼前不看长远。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必须强化底线思维,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18亿亩耕地是不能逾越的红线,红线即是警戒线,意味着不能突破、不容有失,必须实至名归。要落实“长牙齿”的硬措施,优化调整农村用地布局,加强耕地用途管制,对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防止“非农化”和“非粮化”,建设1亿亩高标准农田。
三要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而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科技现代化。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逐步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要加快补上农机装备这一短板,提升农机装备的研发应用水平,加快发展设施农业。
四要严格落实责任,强化责任担当。要强化党政同责的政治担当,压实地方党委政府重农抓粮的责任,落实粮食安全要党政同责,实施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严格耕地保护责任,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
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已经从谋篇布局到了具体实施的新阶段,要以问题为导向,瞄准农民关心、短板突出的问题,集中发力,精准施策,在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方面取得新突破。
一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2020年底,我国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脱贫攻坚胜利后不能掉头就走,要持续推动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党中央决定,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过渡期内要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这是乡村振兴的前提。
二要建立防止返贫机制。要聚焦重点群体,不断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切实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有人管、管到位;要聚焦重点区域,加大对重点帮扶县倾斜支持力度,强化倾斜支持政策落实;要聚焦重点工作,加大产业就业帮扶力度,重点发展一批能更多带动就业的特色优势产业。通过“三聚焦”,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
三要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发展产业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也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之举。要坚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乡村产业布局,因地制宜构建特色产业发展体系;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多元就业平台,增加有效供给,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四要扎实推进乡村建设。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条件,也是必然要求。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离不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持续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加快补齐供水、交通、用能、如厕等短板。立足现有村庄基础,重点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条件,提高建设质量和管护水平,逐步使农村具备基本现代生活条件。
五要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实现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必须坚强有力,党员队伍必须过硬。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乡村振兴关键是把农民组织动员起来,建立好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的机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妥善解决农村矛盾纠纷,维护好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吉林省是粮食主产区,国家商品粮基地,深入貫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担是我们的政治责任。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和要求,把粮食安全的发条拧得紧而又紧,在粮食总产量已经突破800亿斤的基础上,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挖掘增产潜力。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切实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建设高标准农田,通过科技赋能提高农业效率,让“大国粮仓”更加丰实,推动乡村振兴迈出新的步伐。
(作者:中共吉林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经济学博士)
责任编辑/李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