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止甜咸之争——端午节

2022-02-13青州鸟

科学Fans 2022年2期
关键词:介子伍子胥柳枝

青州鸟

最广为流传的端午起源说法是祭祀爱国诗人屈原,但也有人认为端午是为了祭祀介子推。介子推是春秋时晋国人,随公子重耳出逃,他在最困窘的时候曾割腿上的肉侍奉君主饮食。历经十九年流亡后重耳重返晋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介子推却选择隐居休绵山。晋文公为了逼他出来受赏,放火烧山,火势绵延数里,三日方息,最后人们发现介子推抱树而死。晋文公十分后悔,下令五月五日不得生火。这个说法在北方较为常见。不过,也有人认为纪念介子推是寒食节而不是端午。

端午起源于纪念伍子胥的说法则流传于苏州一代。最早是《曹娥碑》记载:“五月五日,迎伍君,逆涛而上。”伍君就是伍员,字子胥,后世称为伍子胥。伍子胥是春秋末年楚国贵族,父兄为楚平王所害,他孤身逃往吴国,成为吴王阖闾的重臣。他为吴国建造了大城和内城姑苏古城,还主持挖掘了历史上第一条人工运河胥江。胥江至今仍然滋润着两岸人民,所以苏州人民怀念伍子胥,纪念伍子胥。

LINK

随着物流发展和文化融合,现在很多地方的人们食粽都是咸甜通吃,但对粽子口味的偏好仍有一定的地域规律:北方人吃粽子偏爱甜口,而南方人青睐咸口。

LINK

胥江是公元前506年,由伍子胥主持开挖的人工运河,这是第一条从苏州出发的人工运河,全长28里。姑苏古城区内,河道桥梁密布,堪称“东方威尼斯”。

如今的胥江新貌

现在人们也会在端午节戴上五色丝

还有传说端午是出于纪念东汉孝女曹娥。《后汉书·列女传》中记载,曹娥是会稽上虞人,她的父亲是当地巫祝,五月五日于舜江逆涛迎神,溺亡,尸骨无存。年仅十四岁的曹娥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十七天后,投江而死。后人在端午纪念她,并改舜江为曹娥江,她所居住的村镇为曹娥镇。

也有学者认为,端午节的起源与历史人物没有太大关系,它起源自浴兰节,或者夏至。西汉礼学家戴德编著的礼制著作《大戴礼记》中提及:“五月……蓄兰,为沐浴也。”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则明确说道:“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同时也提道:“夏至节日食粽,周处谓角黍,人并以新竹为筒粽。”按这种说法,吃粽子的是夏至。而西晋周处《风土记》中记载:“仲夏端午,端,初也。俗重五日,与夏至同。”认为夏至就是端午。

虽然端午节的起源众说纷纭,但五月五日作为一个特殊的日子存在,最早是在东汉。东汉末年的学者应劭在《风俗通义》中明确指出:“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亦因屈原。”

五月在春夏之交,气候湿润多变,蚊蝇滋生,但因为古代的医疗条件落后,人们容易生病死亡,所以古人视五月为“恶月”,会在这个月采取各种手段禳毒避瘟,去灾除病。而应劭生在东汉末年,当时群雄并起,战乱连年,所以当时风俗除了驱邪避鬼,还希望能够远离兵祸。

刚刚提到的五色丝也叫长命缕、续命缕,或避兵缯;后来还有叫延年缕、长寿线、续命丝的。从这些名字中就能看出古代的人们对于平安长寿的渴望。

到南北朝,除了兰汤沐浴之外,《荆楚岁时记》中还记载,人们采艾草,扎制成人形,悬于门户之上,以禳毒气,又用菖蒲泡酒喝。艾草有挥发性芳香油、鞣酸、氯化钾、树脂等成分,有杀虫、除寒、去湿的功效,而菖蒲温辛,能祛秽灭菌。这两种植物对于夏季一些外感病有治疗的功效,所以成为端午最主要的辟邪节物。

龙舟竞渡的习俗在汉代形成。划手们划着一种叫“飞凫”的快舟,分为“水军”和“水马”,在水中展开竞赛。老百姓则换上盛装,在地方长官的带领下祭拜过屈原后,前来观看比赛。

宋朝是端午竞渡的高峰期。宋太宗扩建金明池,起初是为了训练水军,但是很快,它就变成了龙舟竞渡的发生地,连宋太宗自己都兴致勃勃前来观看。所谓“争标”就是人们在水面的终点处插上一根竹竿,竿上缠锦挂彩,称为“锦标”。竞渡的船只一字排开,以鼓声为号,首先到达终点取得长竿锦标者为胜,所以又称之为“争标”。这样的比赛,北宋时汴梁城(今开封)的金明池每年春季三月十八日都会举办。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朝廷会预先在二月末,由御史台贴出皇榜预告,号召京城百姓们前来观赏。比赛当日,汴梁城的百姓们都赶着来看龙舟赛。北宋词人黄裳就描写了现场“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的场景,可见现场热闹非凡。

明末清初广东著名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记载:“广中(珠江三角洲)龙船,惟东莞最盛。自五月朔至晦(从初一到三十),乡乡有之。”广州东莞的龙舟月,是当地影响最广、参加人数最多的传统文化活动。东莞人赛龙舟,不是一两天,而是一个月,故称龙舟月,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一开始举行为期一个月的龙舟竞渡,并根据当地潮汐大小,定出本村龙舟竞渡的日子。

LINK

《金明池争标图》传为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风俗画,绘金明池及岸边的景物和人物,以及宋代的水上百戏表演呈现在观者面前。现收藏于天津博物馆。

《金明池争标图》局部

射柳

辽国有端午射柳之俗,流传延续到元代。

射柳的流程是这样的:先是以手帕标识自己要射的柳枝,然后将柳枝中上部去掉青皮一段,露出白色内皮,作为靶心,之后就是参赛者依次驰马拈弓去射柳枝被削白的部分。射断之后,骑马而至,手接断枝者为胜;能射断柳枝而不能接到的次之;至于射中青皮的,射中而不能射断柳枝,和没有射中柳枝的,都算输。这个难度,恐怕比现在奥林匹克竞技场上的射箭项目还要难。

明代端午也有射柳,但是和辽元时期又有不同。明代周宾的《识小录》中记载永乐年间,宫廷射柳是将鸽子装在葫芦里,弯弓射葫芦,射中了,葫芦破开,鸽子就会飞出来,以鸽子飞起的高低决定胜负——真是为小鸽子捏一把冷汗。

和现在全国统一的三天假期不同,由于端午节起源于各地,所以古代不同地区的过法和时间也不一致。

比如在屈原的出生地秭归,端午也叫端阳,包括五月初五的头端阳,五月十五的大端阳和五月二十五的末端阳。相传屈原投江之后,秭歸百姓便划船远赴洞庭,与洞庭百姓一起寻找他的尸体,最终并没有找到,就只能带着他的衣冠回到故乡,修建衣冠冢。因前后历时二十天左右,所以端阳节也前后历时二十天。秭归人民会在这一天走访亲友,举办诗会,以诗祭奠诗人,也是很风雅了。

而在屈原投江的汨罗,人们则有另外一套祭奠方式。

在五月初五的早上,汨罗江边的一家之主便会争先到江边挑一担江水回家,称之为“抢龙水”。龙水到家之后,家中老小用它洗脸梳头,也洗澡沐浴,据说是能洗去一身病痛。

汨罗地区的龙舟也有自己的特色。主木必须是偷来的,叫神木,只有神木制造的龙舟,才能在比赛中取胜;龙头所用的木材必须是优质的樟木,他们会精挑细选一个时间来雕刻它;龙舟竣工要举行盛大的仪式,叫“亮舟”。亮舟是自酉时也就是下午五点开始大锣大鼓,每隔一个时辰响炮一次,到子时也就是晚上11点为止。

尽管端午节起源于我国,且历史久远,但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引起了全国人民对于传统文化保护的深度思考。随着各方努力,中国端午节终于在2009年10月成为我国首个荣登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节日。我们在享受传统节日带来的假期时,也不能忘记对它的传承和保护,不要让节日背后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被慢慢遗忘。

猜你喜欢

介子伍子胥柳枝
柳枝上的春天
清明节与介子推
“千金”的由来
柳枝柳枝 变变变
东周列国志(10)
生命力
生命力
伍子胥出昭关
介子推守志
伍子胥巧言保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