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金沙县化觉背斜煤矿地质特征及煤层对比研究

2022-02-12陈云明李刚成杨发素

云南地质 2022年4期
关键词:炭质灰岩泥岩

陈云明,李刚成 ,杨发素

(1.贵州省地矿局一〇二地质大队,贵州 遵义 563003 ;2.贵州汇都地矿集团有限公司,贵州,遵义,563000)

金沙县是贵州省重要储煤、产煤区,属黔北煤田,勘查开发历史悠久,金沙南部化觉一带煤炭资源禀赋条件较好[1~5]。2005年以来,化觉背斜区域分别开展了化觉井田及其南、北段煤炭地质勘探工作,已建成永晟、硫磺坡、大运等大中型矿井[3~5]。化觉背斜煤矿区范围较广,为相对独立的构造单元,以往因矿权设置等原因将化觉背斜区划分为多个区块进行勘查,开展过部分研究工作[3~7],尚未对整个背斜区煤矿地质特征及煤层对比开展过研究,本文以化觉背斜区为对象,总结该区煤矿地质特征并进行煤层对比研究,为区域煤矿地质勘查及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1 区域地质背景

化觉背斜地区大地构造位置为上扬子陆块,鄂湘渝前陆褶皱冲断带,黔北隆起区,毕节-桐梓北东向变形区,属扬子成矿省,鄂湘渝前陆褶皱冲断带西段Pb-Zn-Cu-Ag-Fe-Mn-Hg-Sb-磷-铝土矿-硫铁矿-煤-煤层气-页岩气成矿带,黔北隆起Mn-Hg-铝土矿-磷-煤-煤层气-页岩气-Ni-Mo-Pb-Zn成矿带,毕节-桐梓Mn-Ni-Mo-Pb-Zn-Hg-Cu-硫铁矿-磷-铝土矿-煤-煤层气-页岩气成矿亚带[6]。区内各构造轮廓定型于燕山期,构造形迹表现主要为北北东向褶皱和断裂带。主要褶皱有安底背斜、花苗沟向斜、耳海背斜、高坪复式向斜、化觉背斜[1,3~5]。化觉背斜发育于金沙长坝南部-高坪-化觉-鸭池河一线,呈北北东向展布,高坪一带为宽缓向斜,向南分岔成宽缓复式向斜,倾角5°~15°,沿煤层露头局部受断层影响,倾角达80°。区内出露二叠系中统茅口组(P2m)、上统龙潭组(P3l)、长兴组(P3c),三叠系下统夜郎组(T1y)、茅草铺组(T1m),中统松子坎组(T2s)、狮子山组(T2sh)、上统二桥组(T3e),侏罗系中下统自流井群(J1~2zl)及第四系(Q)。其中,龙潭组(P3l)为区内含煤岩系,厚123.88m~172.20m,平均厚147.75m,厚度总体稳定。由浅灰、深灰、灰黑色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细砂岩、粉砂岩、灰岩及泥质灰岩、铝土质泥岩、炭质泥岩及煤层(线)等组成,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组合。产腕足类动物化石及栉叶羊齿、栉羊齿、大羽羊齿等植物化石,多以碎片形式存在,较完整者保存的化石甚少[3-5]。

2 煤 层

2.1 含煤性

区内煤层及煤线多,可采煤层含煤率高。含煤层6~15层,一般8~12层,自上而下可对比煤层为M5、M6、M7、M8、M9、M10、M11、M12,其余煤线连续性差。煤层及煤线总厚4.86m~14.87m,平均9.48m,含煤率6.41%。可采煤层为M6、M8、M11、M12,钻探工程一般见可采煤层2~7层,厚3.24m~13.15m,平均厚6.79m,含煤地层含可采煤率平均4.59%。可采煤占煤层及煤线总厚的71%[3~5]。表1。

图1 金沙化觉背斜区地质简图

表1 化觉井田含煤地层含煤性统计表

2.2 可采煤层

区内稳定可采煤层M8、M12,较稳定大部可采煤层M6、M11,见表2。

表2 化觉背斜各煤层见煤情况表

(1)M6煤层:位于P3l上部,上距P3c底界15.50m~39.23m,下距M8煤顶界平均22.05m。揭露煤层127个钻孔,117个见煤点,其中可采工程73个,点状可采率57.48%,煤层厚0.09m~3.51m,平均1.14m。含泥岩夹矸0~2层,一般含夹矸1层,结构简单-复杂煤层。顶板以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底板粘土岩,含炭质泥岩,产植物碎片。

(2)M8煤层:主要可采煤层。位于P3l上部,下距M9顶界21.39m~41.66m,平均32.20m。区域内稳定可采,揭露煤层124个钻孔全部可采。厚0.86m~5.65m,平均2.63m,煤层沿走向、倾斜方向、深部、浅部厚度变化无明显规律。煤层结构简单,仅个别钻孔见1~2层炭质泥岩夹矸。顶板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底板泥岩、粘土岩,产植物碎片。

(3)M11煤层:位于P3l下部,上距B4底界0 m~8.62m,下距M12顶界18.67m~36.20m,平均27.22m。揭露煤层126个钻孔,123个见煤点,可采工程97个,点状可采率76.98%,煤层厚0.10m~2.81m,平均1.02m。为大部可采较稳定的薄煤层。多数不含夹矸,部分含粘土岩或炭质泥岩夹矸1层~2层,为结构简单煤层。顶板粉砂质泥岩,含较多钙质结核,产个体完整的动物化石,底板泥岩、含炭质、含粉砂质粘土岩,个别点为炭质泥岩。

(4)M12煤层:可采稳定的中厚煤层。位于P3l底部,顶界与B5标志层直接接触,少数钻孔与B5层间夹0.43m~3.36m厚泥岩;下距P3l与P2m分界1.42m~12.37m。揭露煤层127个钻孔,126个见煤点,可采工程122个,点状可采率96.06%,煤层厚0.55m~4.92m。含粘土岩或炭质泥岩夹矸0层~4层,一般1层~2层,少数不含夹矸,属结构复杂煤层。顶板中厚层状微-细晶生物灰岩、泥质灰岩,底板泥(粉砂)岩夹煤线或炭质泥岩及含黄铁矿粘土岩。

2.3 煤质特征

(1)煤的物理性质及煤岩特征:可采煤层以半亮型中-细条带碎粒状为主,少量块状及碎块状,夹丝煤透镜体,薄膜状方解石充填裂隙。煤岩组分由有机组分及无机组分构成。有机组分为镜质组及惰质组,镜质组多为基质镜质体、均质镜质体,少量结构镜质体、碎屑镜质体,偶见团块镜质体,惰质组多见半丝质体、氧化丝质体,次为碎屑丝质体,少量微粒体,并见分泌体,偶见粗粒体。无机组分主要以黄铁矿为主,石英次之,部分方解石与粘土矿物。各煤层镜煤反射率(R°max%)为2.51(40)~3.14(40),显微硬度(HvN/mm2)3.07(20)~3.36(20),变质程度为无烟煤Ⅱ1阶段。

表3 化觉背斜区煤质特征统计表

(2)煤的化学性质:各煤层煤质指标总体稳定。灰分等级以低灰为主,M11煤为中灰煤。从单点看,各煤层全硫含量从低硫到高硫均有,从全硫含量主要范围和平均值来看,M8煤为中硫煤、M6、M12为中高硫煤,M11煤为高硫煤。各煤层发热量均较高,M11煤为中高发热量煤,M6、M8、M12煤层为高发热量煤。各煤层主要煤质指标见表3。

3 可采煤层对比研究

煤层对比的方法较为成熟,一般根据含煤岩系的沉积序列、沉积环境及岩性组合特征,各煤层的赋存状态及煤自身的特点,采用标志层、煤层层位及层间距、测井曲线特征、煤层自身特征等方法对比[7-10]。

3.1 标志层法

借助煤系地层中有一定层位并沿走向、倾向分布稳定的特殊岩性层(标志层),用以确定煤层的层序及空间关系进行对比的方法,井田自上而下建立了6个标志层,见图2。

图2 金沙化觉背斜区煤层对比图

(1)B1标志层:位于P3l上部,上距P3c底界3.08m~24.71m,平均12.49m;主要为深灰色中厚层状微-细晶灰岩、泥质灰岩,局部偶夹泥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地表风化后呈褐黄灰色,产生物化石。下距M5煤层顶界平均3.80m。B1厚0.52m~10.92m,平均厚3.80m。地表及深部容易判别,全区稳定。为判断进入煤系的标志和M5煤层的见煤标志。

(2)B2标志层:位于P3l中上部,上距M8煤层底界5.42m~23.44m,平均14.14m;下距B3顶界平均10.33m。B2厚2.56m~6.78m,平均4.31m。由一套深灰色中厚层状细晶灰岩及少量泥质灰岩组成,个别点偶夹粉砂质泥岩。为判断M9的参考标志层。

(3)B3标志层:位于P3l中部,上距B2底界10.33m。下距M9顶界0~3.86m,是M9煤层的直接顶板。B3厚0.25m~8.31m,平均3.31m。由一套深灰色中厚层状细晶灰岩、泥质灰岩组成,局部含硅质结核及条带,地表风化后形成陡坎,产生物化石碎片。是区别M8煤与M9煤的重要可靠标志。

(4)B4标志层:位于P3l下部,上距B3底界7.41m~33.26m,平均20.42m。下距M11煤0~8.62m,平均2.46m。B4厚0.64m~9.06m,平均4.28m。由灰-深灰色薄-中层状细晶灰岩,偶夹泥岩,产生物化石。地表风化后形成小陡坎,地表及深部容易判别,全区稳定。B4标志层是M11煤的准确可靠标志。

(5)B5标志层:位于P3l下部,上距B4底界14.24m~37.01m,平均27.30m,多数工程底界与M12煤直接接触。为深灰色中厚层状细晶生物碎屑灰岩,上部偶夹泥岩,含较多黄铁矿结核。B5厚0.37m ~8.15m,平均厚3.33m。为M12煤直接顶板,是M12煤的可靠标志。

(6)B6标志层:位于P3l底部,为浅灰色含黄铁矿粘土岩,局部富集形成粘土质硫铁矿。上部颜色较深,含炭质,局部具鲕粒结构,厚0.20m~8.07m,平均厚2.81m,全区稳定,为M12煤层底板,同时又是确定煤系地层结束的标志层,其下为煤系地层底界,是确定M12煤层及煤系地层结束的可靠标志层。

3.2 层间距法

沉积盆地一定范围内同一时间段(两成煤时期之间)形成的沉积物厚度大致相同,即两煤层之间的层间距大体相同。区域内煤层之间,煤层与含煤岩系顶底界之间的层间距相对稳定,可以确定含煤地层中各煤层的层位和相对关系。见表4。

表4 煤层层间距统计表

3.3 煤层的测井曲线特征对比法

煤层的测井曲线是煤层物质组成在垂向上变化特征的反映,同一层煤物质组成及其变化应是相同或相似的,因此其测井曲线特征应具相同或相似。据此原理,以测井曲线及其变化特征区别不同煤层及识别同一煤层,是一种较可靠的煤层对比依据。区内各岩性测井曲线特征为:一般煤层具有高电阻率、极高伽玛伽玛、低自然伽玛特征,井田M11有别于其它煤层具有特殊性;石灰岩具有极高电阻率、极低自然伽玛特征;砂岩、粉砂岩电阻率相对泥岩稍高、自然伽玛相对泥岩稍低;泥岩电阻率相对砂岩稍低,自然伽玛相对砂岩稍高;炭质泥岩电阻率相对砂岩稍低,自然伽玛相对砂岩稍高。

(1)地质界线对比:不同岩性地层视电阻率区别较大,区内石灰岩视电阻率明显高于碎屑岩,利用石灰岩视电阻率高的参数特征可以清晰划分P3c/P3l、P3l/T1m地质界线。

(2)标志层(WB)对比:结合地质特征,选择WB1-WB4等4层标志层,各层视电阻率、天然放射性明显,易于区分对比。WB1是M9煤层之上的石灰岩,与M9煤层相隔一层薄层泥岩,WB2为M10-M11煤层之间的灰岩,WB1、WB2视电阻率、天然放射性曲线特征明显;WB3为M11煤层,除了与其它煤层共同的物性特征外,天然放射性为正峰反映,其峰值全区最高,曲线形态呈单峰异常,特征明显;WB4为M12煤层底部含黄铁矿粘土岩,天然放射性较高,组合特征明显,曲线形态呈多峰异常,大体呈三个相对高峰、两个相对低峰。

(3)煤层物性对比:M8煤层全区稳定可采,煤层结构单一,天然放射性、视电阻率、人工放射性、声波时差四种参数反映明显,顶底界面陡直(图3);M9煤层局部含一层炭质泥岩夹矸,结构简单,视电阻率曲线多呈一大一小的母子峰,一高两二低的山字峰,天然放射性曲线在夹矸处正峰明显;M10煤层和M11煤层,多数不含夹矸,结构简单,天然放射性、电阻率、人工放射性、声波时差四种参数反映明显;M12煤层含炭质泥岩0~3层,结构较简单,天然放射性反映较高、天然放射性、电阻率人工放射性、声波时差四种参数反映明显。

图3 金沙化觉背斜区M8物性特征曲线

3.4 煤层自身特征对比法

各煤层具有较为独特的自身特征。从煤层含硫特征来看,区内可采煤层中,M8为低硫煤层,M6、M12为中高硫煤层,M11为高硫煤层,根据硫分含量很容易区分M8和M11煤层。从煤层结构看,M6煤层局部含一层炭质泥岩夹矸,M8煤层不含夹矸,M11局部含一层炭质泥岩夹矸,M12煤层多数含零至一层炭质泥岩夹矸,根据煤层结构,能明显区分M8和M12煤层。从煤层顶底板岩性组合特征来看,M6、M8煤层顶底板多为碎屑岩,B4、B5灰岩标志层是M11、M12的直接顶板,M12底板是B6标志层,其特征非常明显,利用各煤层顶底板岩性能较准确对比各煤层。

3.5 煤层对比的可靠性

本区内标志层6层,可对比煤层8层。标志层和煤层在煤系中分布较为均匀,特征十分明显,煤层与标志层间距及煤层之间的间距较稳定,可采煤层特征显著,测井曲线特征明显。对比结果可作为区域煤矿勘查与开发利用的地质依据。

4 结 论

金沙化觉背斜区域内,地质构造简单,晚二叠世含煤地层(p3l)分布广泛,厚度稳定,区内具有较好的成煤聚煤环境,含煤地层含煤性稳定,各煤层易于对比,各煤层煤质较好。区内已探明煤炭资源量3亿吨以上,建议下一步统筹规范煤炭资源开发,将资源优势转为经济优势。

猜你喜欢

炭质灰岩泥岩
泥岩路基填料抗剪性能实验研究
灰岩矿矿石分级利用的应用实践
基于敏感性分析的炭质板岩引水隧洞支护结构优化研究
高炉炉底用炭质浇注料的研究与耐用性能分析
基于连续-非连续单元方法的炭质板岩隧道围岩稳定分析
南海礁灰岩稠油油藏注富气混相驱实验研究
煤矿地面水害区域治理工程钻进层位控制
风化泥岩地质断层水疏排工艺探讨
高孔低渗泥岩渗流-损伤耦合模型与数值模拟
干燥和饱水炭质板岩流变力学特性与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