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工设备材料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

2022-02-12夏木建吴卫成刘爱辉李年莲

广州化工 2022年22期
关键词:化工设备育人思政

夏木建,吴卫成,刘爱辉,李年莲

(淮阴工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开展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探索路径和实施立德树人的战略举措,从根本上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1]。化工设备作为国家石化生产的重要基础,直接影响着工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综合性和多学科性的技术[2]。材料的设计与选择直接影响化工机械设备(如,合成塔、精馏塔、千吨级加氢反应器、热交换器等)的服役寿命与安全系数。化工设备材料作为化学工程的重要课程之一,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技能与工程素质、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3]。因此,该课程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能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1 化工设备材料课程思政教学现状

化工设备材料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涉及工程领域常见的化工设备分类及材料应用,包含化工生产中的传质、传热、介质加热、化学反应等各种工艺过程的静设备(如,各种容器、塔器、反应器、换热器等),以及用于驱动机带动的转动设备(如,泵、成型机、搅拌机等),其化工设备及相应材料种类多[4],知识点多而零散,知识体系关联度不高,且多数知识点理解抽象,故多侧重理论教学[5],尚未健全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其现状如下:

1.1 思政元素挖掘不深入

课程讲授以工科专业背景的教师担任主讲,而工科专业教师多没有思政学科的教育背景,缺乏对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内涵等思想理论方面的深入理解,致使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深度和广度不够;另一方面,已被挖掘的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存在知识结构的差别,专业教师难以采用差异化教学方式进行授课,且未能提升至较高的育人高度,最终在教学过程中流于蜻蜓点水、不够深入,导致育人效果欠佳。

1.2 思政元素的融合及渗透度欠缺

目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虽为课程知识点引入了思政元素,但针对化工设备材料课程知识点多而零散,易在不同知识点讲授相同的思政元素。另一方面,专业教师缺乏思政课程的教学方式以及化工设备行业发展过程,导致思政元素引入和讲授的融合度降低。针对教学大纲中制定的有些难以深入理解的思政元素,教学过程中会将思政元素与化工设备材料知识点分开讲授,导致思政元素在实际教学内容中的渗透度不够,影响思政课程所发挥的育人功效。

1.3 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尚未健全

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课程思政融入了思政元素,必然涉及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评价一体的教学体系的改变。教学的内容可由教学大纲指定,而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多依赖于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仍多习惯于传统按教材讲授,而对于思政元素的教学方法或教学过程较为单一。其次,对于思政元素的教学评价也是直接决定其教学效果中重要的环节,而专业课程的种类多、思政元素不一致,缺乏有效的思政元素教学评价体系。

2 化工设备材料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途径

2.1 多元化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的构建

充分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作用,多元化教学队伍的建设是课程思政的基本保障。从专业背景角度看,课程思政融合了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故构建多元化/学科交叉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尤为重要。考虑到工科学生个体的差异及课程思政的精准育人效果,加强化学工程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心理咨询中心、化工行业的互动合作,发挥学科和化工行业/协会优势,构建以专业教师、辅导员、思政教师、心理教师、聘请化工行业/企业技术专家与团队为学校的企业导师组成多元“融合式”教学团队,将五者的优势有机融合,积极倡导思政课教学名师与专业教师在集体备课等方面深入交流,通过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传授、化工行业专家爱国与敬业精神的熏陶、思政教师的思政育心教育以及辅导员对学生个体的心灵互动,实现专业教师、辅导员教师、思政课教师、心理教师、行业专家“同上一堂课程思政课”,有效解决了因学生年龄、性别、心理等方面的差异而导致课程思政育人效果不佳的难题,提高课程思政靶向育人实效。

另一方面,多元化的教学团队因学科背景的差异,需要较强的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首先,通过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学团队的政治理论学习能力,树立正确的坚定的政治立场,牢记教书育人的岗位初心,主动肩负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重任。其次,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手段,依托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等网络资源,开展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化工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专题培训;其次通过搭建课程思政建设交流平台,将课堂教学观摩、教师教育培训等活动与思政教学能力专题培训相结合,促进团队典型经验交流的常态化,加强多元化教学团队成员间的合作与交流能力,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教师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形成互学互鉴、共享的交流机制,确保课程思政建设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

2.2 基于多维度挖掘与凝练思政元素的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思政以统合、联动的方式,以立德树人为教育之本,开发利用相关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体现“以德为先”的课程价值趋向,以充分发挥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而作为传统的化工设备材料多为理论知识,故如何充分挖掘思政元素是思政课程建设的关键。基于“德”的内涵,依据课程知识体系、教学环节和学生认知规律,“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个维度,挖掘与凝炼课程思政元素。一是化工产品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故化工设备材料中的专业知识本身具有价值倾向、家国情怀等,故可充分利用该课程的优点,结合中国近现代史,基于化工设备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新型化学元素提纯与分离设备的研发、一代代化学家及院士们的奉献与敬业典型案例、知名化工设备企业发展史,挖掘与凝练家国情怀、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等元素。二是基于多元化/学科交叉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结合不同章节的理论知识点规律,化工行业/企业专家、思政教师、辅导员及心理教师共同系统挖掘各章节的思政元素,同时找准课程思政教育的“切入点”、“动情点”与“融合点”,形成思政教育的有机体,促进教师知识传授、学生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赋予专业课程价值引领的重任,进一步提升和改善专业课程的育人成效。三是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内容应体现时代性,团队教师在知识传授中应注重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故通过在我国“大国重器”、特大型化工装备上的典型应用案例、化工设备材料研发的创新前沿与应用报道等途径挖掘思政元素。通过思政元素的系统挖掘与凝练,重构该课程的框架和内容,能将具体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到课程目标、教学大纲、教材与教学研讨中,并与教案、课件进行有效衔接,形成课程思政教育贯穿于课堂讲授、教学与教研、实践、课程考核等全环节,提高思政元素在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的比重,进而构建完善的课程思政体系。

2.3 基于专业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的多样化教学模式

坚守教学“主阵地”与用好课堂“主渠道”是“思政之盐”融入“专业之水”的有效途径:一是创新教学模式。基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根据该课程的知识框架与内容特点,灵活导入已挖掘的材料领域典型思政应用案例和阐释专业课程知识,同时融入思政案例的课堂讨论、化工设备制造案例分析、创新实验等多样化教学模式,营造覆盖课上课下的“浸润式”课程思政学习环境,打造讨论式、情景式、互动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同时在讨论中产生思想和情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二是,课堂/实验室/化工企业翻转式创新教学课堂。积极拓展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充分借助校企共建实验室、中国石化等知名化工企业、校企产教融合平台、实训基地等资源,将课程思政课堂搬到化工装备制造现场,邀请企业专家为学生实地讲述化工设备的材料及企业的创新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实地参与感受化工装备的生产过程,切身体会爱国敬业精神等思政元素,让课程思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度。三是创新教育手段。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思政教学相结合,利用网络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开设课程思政的网络第二课堂,将其作为第一课程的有机补充,以化工设备安全生产视频、动画等方式开展主题式教学与讨论,激发学生课程思政的学习兴趣和培养社会责任感,加强思政元素与课程的深入融合,不断拓展课程思政的教学形式。

2.4 课程思政的评价及反馈机制构建

教育的核心的学生,人才培养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相比于传统课程教学评价而言,课程思政的评价是多维度的,侧重向内在素养、职业能力、社会责任感等多维度延伸。化工设备材料课程思政应注重多维度评价的设计和信息反馈,形成“教”与“学”的动态闭环生态系统。首先要将效果评价与具体课程目标、教学大纲、教材编审、思政案例选择、教案及课件制作等方面相结合,将效果评价贯穿于团队教学效果、教研、课程实践、课程考核等全教学过程。其次,开展基于评价指标及权重设计、思政元素的考核内容及方式、问卷内容及权重设计等多维度课程思政教育效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创新构建,定期开展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接受效果等方面评价,重点设计利用不同的网络工具或方法让学生对课程思政教育的情感共鸣度、思想认同度、价值认同度及政治认同度的评价,提高评价效用的有效率及准确度;同时开展不同学科教师间互听/看课评价、结合教师对自身教学方式的自查与互查等方式,将思政教育评价结果与教学教研过程相结合,建立完善的课程思政评价及反馈机制,有助于教学效果的不断改进与优化。

3 结 语

课程思政需结合专业课程的特点和课程思政的目标,有效挖掘与凝练思政元素,且课程涉及到思政元素,对教学模式、授课方式等均方面均提出新的挑战。本文以多元化/学科交叉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为基石,发挥学科、化工行业/企业各自的优势,对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凝练、教学模式的创新及课程体系的构建,同时辅以课程思政的评价及反馈机制保障课程思政良好的育人效果。

猜你喜欢

化工设备育人思政
化工设备火灾爆炸事故模式与灭火救援对策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化工设备的损坏形式和防护工作探讨
化工设备故障分析与维修对策
《化工设备》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研究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