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化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如何提升质量管理水平

2022-02-12林汉标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2年22期
关键词:管理水平社会化环境监测

林汉标

(广东本科检测有限公司,广东 汕头 515800)

社会化环境监测机构运行过程中,要实现全面促进质量管理工作目标,应充分发挥质量管理工作的引领作用。监测过程应围绕质量管理为中心,保证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和精准性。通过明确管理层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责任要求,在各个监测环节中,全面把控监测工作质量,从源头层面入手,避免质量不良问题的出现。目前,社会化环境监测机构还处于初期阶段,质量管理水平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应将保障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作为首要任务,全面提升监测水平,保障行业的健康态势。

1 提升社会化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质量管理水平的意义

社会化环境监测机构应秉承服务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业理念,深刻理会行业的第三方公证属性,从本质层面出发,针对社会分工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起到补充环境监测资源、支撑环境管理的作用。随着环境监测质量监管力度的加强,生态环境部门和资质认定部门通过各种“飞行检查”“质量稽查”“双随机抽查”等行动,倒逼社会化环境监测机构成为健康有序的行业,行业内部也开始逐步重视自身管控,提升质量管理水平。企业要想在行业中得到认可,唯有坚持“以质取胜”,引进、培养技术过硬的监测机构人员,配备优良的仪器设备、实验室环境等硬件,提高质量管理能力与水平,力求出具可信的监测数据。质检技术服务行业的品牌和口碑是最大的无形资产,美誉度和知名度是在未来激烈竞争中的利器,当前,社会化生态环境监测行业总体较为分散,单个机构规模体量不大,只有以质量管理为核心做好监测工作,才有利于在行业中树立品牌和口碑,只有行业内都重视质量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整个行业才能获得良性循环。

2 社会化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质量管理的问题

由于缺乏合理的系统化结构布局,质量管理不能全面管控各个监测细节,很难发挥质量管理工作的实际效用,实际工作中经常顾此失彼。社会化环境监测机构的质量管理存在问题较多,如质量管理体系存在严重滞后和不符的弊端,不能构建以质量目标为核心的工作机制;行政管理权力凌驾于质量监控工作之上;人员质量意识不强、责任落实不到位;事前干预、提前预防资源不足影响质量等问题;事中诸多监测环节存在质量监控盲区;事后监管经验不足、审核方法不当,所涉监测领域过宽超出质量把控能力范围,不能充分应用和管控新监测技术等等。这些问题都是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制约因素,非常不利于监测质量管理水平的提升,甚至影响监测结果的准确性,误导生态环境环境管理决策。

3 提升社会化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质量管理水平的对策

3.1 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环境质量管理工作具有广泛性、系统性、严谨性与科学性的特征,目标是为环境监测工作实施提供依据和支持。因此,质量管理体系的文件应全面覆盖到每个监测细节,做到凡事有出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记录》《监测报告》等,它们是环境监测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相关人员需定期组织管理评审和内审工作,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适用性、充分性、有效性,达到顺利完成规定的质量目标,及时发现问题并制定预防措施,对管理体系方针和目标,以及管理体系与组织经营战略、目标资源和环境的适应性进行评审并验证质量。这些工作可以从技术、设备、环境、软件系统等多个方面入手,紧跟行业态势与更新机构管理的要求,不断完善和优化机构质量管理体系,使之更全面地指导各项工作的落实,积极推动质量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3.2 构建先进的管理机制

在环境监测工作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在建立先进的质量管理机制同时,对其不断地健全和完善,培养各机构共同的价值观,营造质量管理工作全员齐抓共管的局面,集思广益,提高全体人员对质量管理工作的参与意识。定期总结评估机制运行的实际效用,健全和完善管理机制,促使管理机制辅助质量管理水平的提升。

社会化环境监测机构管理机制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应主动建立以质量目标为导向的动力机制,优化组织架构形式,突出质量负责人和质量监督部门的关键作用,把绩效考核调整为“基本工资+工量占比+质量占比”综合模式,大力倡导“保量也保质”的工作理念,打造围绕监测质量为中心的工作团队。在以质量为核心的社会化环境监测机构管理机制建设中,还应从约束机制入手,主动遵守行业自律公约,对管理层提出明确要求,防止管理层滥用行政职权干预质量管理工作的落实,调动管理层推进工作中的监督质量管理执行效果,及时发现质量管控盲点并予以处理。要强化专业人员的责任意识,明确各项工作内容以及相对应的责任,树立负责任的工作态度,不应以快速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目的,而是需要研究监测仪器的工作原理与运转周期,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保证所获得的监测数据信息准确可靠。此外,管理层下达质量管理目标,经常性地组织技术人员质量目标和方针、政策,合理权衡质量水平等相关培训,为质量控制工作调配充足的资源;技术人员要围绕管理层提出的质量管理要求,尽力避免出现质量不良问题,在上下协调、互动高效的运行机中,逐步提升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

在环境监测机构日常运行过程中,应确保质量管理工作的落实,建设新型保护管理机制时,使其具备健全化的特性[1]。任何管理机制都要经历一段时间才能成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实战中逐步打磨经验。应在团队实施监测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加以修正优化后,构建满足机构协调性和实效性的管理机制。

在上述几种机制的共同作用下,质量管理工作才能获得提升,机构才能快而稳地成长。

3.3 赋予质量监督部门独立权力

在实施环境监测工作的过程中,需要针对相关流程的设置,对其予以细化处理。在实施监督工作时,应实现统一化的原则[2]。在社会化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在质量控制作业中,更要重视质量监督部门的作用,赋予质量控制监督的充分权力,使其在环境质量控制时,发现问题并按原则纠正偏差,各部门设置直接对质量监督部门负责的质量监督人员,保障高效率、高质量做好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监督部门要严格执行生态环境质量保证的相关规定,遵照各项监测标准中质量控制的要求,制定针对性的质量控制目标,绘制质量控制图和趋势图,科学地统计分析监测机构存在的质量风险,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指导其预防和纠正。监测机构应制定质量控制计划,严格落实好内外部质量控制措施,对各个业务环节定期不定期抽检,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检定和校准、监控实验室环境、把控采购物资的状况,定时组织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考核和评价。

3.4 加强全流程质量控制

加大全流程质量控制力度,重视合同和监测方案评审工作,避免事前干预因资源或能力不足,导致后期质量控制跟不上的情况。环境监测现场采样中,情况复杂多变,严格管控现场质量管理难度较大,应全面剖析现场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如,是否存在生产设备或污染治理设施运行工况失常、不能规范设置监测口、采样人员操作不合规、采样方法选用不当、采样仪器设备性能异常等情况。必须对现场采样各种影响因素予以科学地分析判断,制订针对性管控措施,促使现场采样具有代表性;同时应监控采样过程中监测时间和频次,注意样品保藏、运输和交接的各个时间节点,确保现场采样的时效性。此外,实验室各种分析仪器和设施,也要定期检定和校准,并核查和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确保其性能稳定可靠;实验室分析人员要按作业指导书规定操作,严格执行质量管理规程,通过分析空白、平行、加标回收、质控样品等质量手段监控质量运行状况。环境监测工作过程流程长、岗位多,全过程质量管理监控难度大,建议借助“环境lims管理系统”等即时管理工具,全程、可视化跟踪业务流转情况,保证质量管理工作不留死角,全面提升环境监测过程的流转效率和质量管理水平。

3.5 加强监测数据审核

针对所获得的控制样本,在仔细核查的过程中,提高数据的处理效率,保障数据信息的可靠性,为管理质量的提升奠定有利基础[3]。监测数据最终会以监测报告或汇总表的形式对外报出,这也是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的最终产品,对指导生态环境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全方位做好数据审核工作,坚持严谨、准确、可靠的工作原则,遵循监测数据三级审核程序的基本要求,记录、图片、视频、曲线、计算过程都要比照校对,保证报出的数据准确无误。准确的监测数据才能客观反映环境污染程度,才能为未来生态环境治理提供有效的保障,才能作为支撑生态环境决策依据。在大量数据的审核实践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产业、流域历史数据变化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各指标参数也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长期汇总分析后可以成为数据审核的辅助工具;而积累大量数据审核经验后,数据审核人员会形成一套数据相关性模型,发现异常偏差数据并提出质疑,采取复测、加标回收、比对分析等调查方式,本着负责任的工作态度进一步科学验证,如实反映客观情况。

3.6 合理拓宽监测领域

现阶段,生态环境监测所涉及的领域具有广泛性、多样性,生态环境监测涵盖大气、水、噪音、土壤、辐射、生态等指标参数,数量多达数千项。上级主管单位陆续颁发新标准和新方法,同时也加大对社会化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监管力度,规范监测市场和推进行业进步。因此,监测机构不应该盲目拓宽工作领域,而应该在市场和专业分工中明确自身定位,做专做强优势自身的监测领域,专业技术人才、资金投入幅度、市场需求、质量控制能力等资源才能相互匹配,才能保障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成效。对于少数在人员、技术、资金、市场、指控能力突出的机构,可以适当扩宽监测领域,特别是技术难度高的指标参数,走差异化道路,避开同质化无序竞争,配套更高层次的实验室器材和环境,引进技术人才,打造更高规格质量水准,为客户提供更全面、更高端的监测服务,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更多力量。

3.7 整合并管控新环境监测技术

现代高新技术日新月异,并且呈现出高效的应用转化能力,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也要与时俱进。应大力整合各种新型科技产品,并将其应用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在确保质量不跑偏的前提下,朝着现代化和智能化的方向转型,有效解决环境监测过程中的不良问题,弥补质量管理技术含量不足的缺陷。

检测机构要整合新监测技术,积极跟进行业创新趋势,打破传统思路,学习吸收行业先进管理经验。随着新监测技术的陆续推出,所获得监测数据精度会有大幅度提高,远测可移动连续式智能化监测技术得到更多应用,行业劳动密集型属性将较大改善,逐渐朝着科技密集型的方向转变,无人监测技术代替高空、高温、接触剧毒等人工作业,大大提高监测过程安全性,自动留痕记录生成汇总审核数据,大大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和效率。在管理监测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利用其智能化的优势,促进质量管理工作效率提升,使监测工作的时间逐渐缩短。在监测工作中,使其发挥准确性与及时性[4]。

任何技术从出现到成熟都需要时间,新技术为我们带来高效便利的同时,也会带来的新质量管理要求,比如标定、校准、复位等的频次问题,耗材、易损件、药剂更换维护周期问题,传感器、变送器和显示器测量和信号传输受环境干扰问题,新老监测方法结果偏差问题,等等。要管控好新型监测技术,就要对质量控制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对于新监测技术应及时出台配套的管理制度,适时加以管控,使之朝着高质量管控目标不断迈进。

4 结语

社会化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应该立足未来,以全方面提升监测质量为出发点,自行进行系统化改进,遵循科学化与有效性的基本原则,不断提升自身的质量管理水平。应结合实际情况制订出完善而高效的质量管控体系,构建工作责任感强的高质量监测团队,形成闭环式的事前、事中、事后管控模式,整合新监测技术,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提供优质的服务体验。通过出具可靠的环境监测数据,促进污染治理工作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为做好环境治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管理水平社会化环境监测
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会化管理的探讨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提升企业工程经济管理水平的路径分析
环境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
熔铸“祥龙文化”品牌 提升五精管理水平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环境监测实验中有害试剂的使用与处理
大气污染问题的环境监测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以信息公开提升危险废物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