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教学中融入地方特色思政元素的探索
2022-02-12周永红李龙凤
周永红 徐 蕴 李龙凤
(淮北师范大学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1]。“无机化学”作为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各专业大一新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其他化学课程的基础。在“无机化学”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发挥“无机化学”课程的协同育人功能,既可以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领悟,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挖掘“无机化学”课程思政元素时,有的教师将化学史融入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无机化学”产生和发展的历程;也有教师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引导学生树立科技强国的远大抱负。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把家国情怀、勇攀科学高峰、社会责任等价值塑造融入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的目标[2-4]。然而,这些案例远离学生生活,学生有时候不能领会其中内涵。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对于身边的思政案例,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淮北是一座因煤而兴的城市,境内工矿企业众多,思政元素丰富。深入挖掘本地区特色思政元素并融入“无机化学”教学,这种方式更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和认知范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激情,增强育人效果。
1 以陶铝新材料为背景,对“铝及其化合物”进行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能力目标:了解科学家的事迹,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创新意识,提高科学素养。
素质目标:通过介绍王浩伟教授的经历,让学生了解化学家锲而不舍、勇于创新的品质。
1.2 课程思政素材——陶铝新材料在淮北安家落户
铝合金材料具有质轻、耐腐蚀等优点,却易变形、断裂。陶瓷材料具有很好的强度和硬度却易碎。如何发挥二者的优势,从而得到性能优异的材料呢?传统做法是先把陶瓷制成颗粒或纤维,然后用物理方法掺入铝合金中制备复合材料。这种方法加工成形困难、强度差、材料性能不稳定。上海交通大学以周尧和院士、王浩伟教授为代表的五代“材料人”合力攻坚30年,用原位自生的方法让陶瓷自己从铝里“长”出来[5]。他们的科研成果已经产业化。位于淮北市的安徽省陶铝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已完成了陶铝新材料在航空型材、发动机活塞、增材制造、特种铸造和汽车轻量化等五大应用主导产业的布局。在航空型材领域,陶铝新材料已经成功中标国家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建设项目,将成为新一代国产航空材料。
1.3 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的设计
在学习“铝及其化合物”这一章之前,首先以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为主线,介绍王浩伟教授三十年如一日,醉心于新材料的制备科学与技术、结构功能复合材料及材料表面处理研究的事迹,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学习王浩伟持之以恒的钻研精神。在研究物理方法“掺”陶瓷多年无果的情况下,王教授跳出固定思维的局限,尝试通过化学方法让陶瓷从铝里“长”出来[6]。他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不气馁、不畏缩,历经30年的不断尝试,最终掌握了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纳米陶瓷铝合金新材料的制备方法。培养学生认识成长过程中挫折的价值和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学习前辈的强国心、报国志,引导学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树立一个化学工作者应有的远大理想。
2 以“淮北矿区建设”为背景,对“碳及其化合物”进行教学设计
2.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碳的存在形式,掌握碳的常见化合物的组成和结构。
能力目标:掌握常见含碳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学会用比较归纳法对同类事物进行整理。
素质目标:通过讨论交流碳的存在形式及其应用,正确认识化学与人类的关系,确立唯物主义科学观。通过了解淮北矿区的发展历程,培养艰苦奋斗、为国奉献的精神。
2.2 课程思政素材——淮北矿区建设史
1958年7月,淮北矿区掀起了开发建设的高潮。数万名建设者住的是窝棚,吃的是窝窝头,材料、设备、动力严重匮乏。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广大建设者怀着为国家早出煤和改变淮北贫穷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任劳任怨,推动着淮北矿区开发建设工作不断向前发展。60多年来,淮北矿区共产原煤超10亿吨,为地方发展、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2.3 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的设计
淮北地区煤炭储量丰富,境内厂矿众多,本学院的很多学生就来自淮北矿区,对煤矿有着深厚的感情。在讲授“碳及其化合物”的内容时,首先介绍淮北煤炭的种类有主焦煤、肥煤、瘦煤、贫煤、无烟煤、天然焦等,适合于多种用途。接着介绍淮北矿区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60余年来,数代建设者扎根煤田、披荆斩棘,把一片荒芜的土地变成了全国大型能源基地,建立了一座现代化文明城市。矿区先后涌现出100余名省部级及以上劳动模范和先进个人。建设者们埋头苦干、默默奉献,始终牢记“我为祖国献煤炭”的光荣使命,服务国家能源战略的初心从未改变,他们在艰苦奋斗中铸就了辉煌的事业。这些身边的故事对学生来说是难得的精神食粮,激励着学生树立为国奉献的志向。
3 结语
大学生视求学之地为第二故乡,希望了解当地的情况,这为把地方特色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提供了情感基础;地方的发展历程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教育资源,为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了现实基础。因此,在“无机化学”教学中融入地域特色思政元素,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所在地的特色,对求学地产生归属感。教师应有意识地发掘学生身边那些看似平常的本地特色思政资源,创新教学方式,推动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增强“无机化学”课程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发挥本课程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