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三届江苏建材行业十大科技人物事迹(之一)

2022-02-12

江苏建材 2022年6期
关键词:耐久性涂料风电

1.陈子辉

陈子辉,男,1982 年7 月出生,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

陈子辉于2009 年7 月在清华大学化学系获得理学博士学位,随后相继在清华大学物理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3 年加入中海油常州涂料化工研究院任涂料新技术研究所所长,2018 年至今任江苏晨光集团总工程师、常州穗时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

2016 年被评为2013~2015 年度涂料工业优秀审稿专家、江苏省双创人才;2017 年入选常州市十大青年科技创新新锐,荣获2012~2016 年度涂料好文章特等奖;2021 年获中国涂料行业科技创新工程师奖;先后任常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客座教授、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校外硕士生导师、江西梧州学院兼职教授。

陈子辉主要从事高性能硅基硬质涂料技术开发与应用推广工作。他在世界上首先提出了兼顾高硬度和适度柔韧性的柔性聚硅氧烷陶瓷涂料的设计策略并成功开发系列柔性陶瓷水漆产品及配套体系,尤其是系列高耐候水性聚硅氧烷的成功开发,为后PVDF 时代的金属建材行业提供了一个影响力深远、功能更为强大的表面防护技术方案,已在南通高铁站、上海14#、15#地铁站台、宁波长溪岭、石子山隧道等地方重点工程得到大量成功应用。除建材行业外,柔性陶瓷水漆的应用已经拓展到机车及船舶内装、厨电厨卫、木器、耐高温等诸多领域,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高性能、低成本、环保型涂料新品种,澳大利亚碳纤维复合材料机车、哥伦比亚波哥大地铁内装、科威特机场、国家会议中心等大型工程都将采用该产品。

另外,陈子辉开发的塑料和多孔复合陶瓷表面的加硬技术在我国飞机舷窗和雷达上得到广泛连续的应用,迄今仍是这两个应用领域的首选产品。他把环氧阴极电泳涂料树脂从季铵盐变成季铵盐/硫鎓盐组合,大幅提高了电泳涂料的泳透力和防腐蚀性能,该技术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形成了系列化的产品。

陈子辉先后主持了江苏省重点研发项目、人社部留学归国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海油发展科技项目、常州市工业支撑计划等10 余项研究课题,在国内外著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 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 余项(已授权

6 项),主持行业团体标准《水性柔性无机陶瓷涂料》,引领了我国硅基硬质涂料领域的技术创新,是该领域广受认可的权威技术专家。

2.黄辉秀

黄辉秀,男,1981 年8 月出生,本科学历,硕士学位,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工程领域工程专业,九三学社社员,高级工程师,现任连云港中复连众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兼研发部经理,并任风能利用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力学学会能源结构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2020 年获连云港市科技创新优秀个人,2021 年获“科创江苏”企业创新达人等称号。

近年来,面对风电叶片大型化、轻量化要求,黄辉秀带领团队在国内率先对拉挤玻纤板、拉挤碳纤板在大型风电叶片主梁中的应用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拉挤板应用于大型风电叶片主梁的成套设计制造技术体系,同比灌注主梁,拉挤板主梁降低风电叶片重量1%~3%。

黄辉秀带领团队开展了超强预埋叶根联接技术研究,最终突破超强预埋叶根连接技术,在同等材料消耗情况下,开发的超强预埋叶根承载特征值比进口预埋技术提升了20%,获得了DNV 全球首张γm3=1.0 部件认证证书,从设计端最大限度地降低风电叶片产品对材料的占用。

他还开发了风电叶片精细高效实体建模体系及后评估方法,优化热点区域结构设计,大幅提升风电叶片产品结构临界承载能力;开发了整体式风电叶片雷电防护系统,并取得DNV 国际设计认证,解决了海上及内陆高雷暴区风电叶片雷击问题;开发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风电叶片锯齿降噪技术,实现降噪2dBA以上,应用该技术的新型风电叶片通过TUV-Nord 国际认证,大幅提高了风电叶片环境适配性、安全性和可靠性。

截至目前,黄辉秀主持或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等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9 项;获国家授权专利28 件,其中发明专利19 件,ZL200910035639.2 专利获中国专利优秀奖;主持、参与的10 项技术成果获得省或行业新技术、新产品鉴定;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 项;发表学术论文6 篇;主持、参与科技项目获省级或行业科技奖励11 项;带领团队完成了百余个型号风电叶片新产品开发,有力推动了风电叶片行业的技术创新发展。

3.李斌斌

李斌斌,男,1986 年12 月出生,本科学历,土木工程专业,高级工程师。现任建华建材(中国)有限公司材料研究所所长,兼任全国混凝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建筑钢结构混凝土协会理事、江苏省复合材料学会水泥基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

李斌斌长期从事高性能混凝土材料、绿色低耗能工艺、固废综合利用等混凝土预制产品领域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工作。主持、参与了“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及“适合结构、非结构等预制构件需求的固废粉体掺合料技术”“大宗工业固废含铁尾矿大掺量制备装配式混凝土预制构件”“装配式建筑用高性能混凝土制品绿色制备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应用”等多项国家、省市级研发项目,并实现产业化及大量工程应用。

他主编及参编《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免蒸压生产技术要求》《全固废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标准》《水泥基胶结料浆》等10 多项行业、地方、团体及企业标准。获授权专利6 项,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13 篇。

李斌斌研发的超高强预制桩关键技术,突破混凝土超高强度的快速发展瓶颈(24 h),实现传统C80 管桩强度等级提升至C105~C125 等级,填补了行业技术空白,实现了工业化批量生产,为超高强空心方桩、实心方桩等新产品奠定基础。同时通过大量混凝土抗压、轴心抗压、轴心抗拉、劈裂抗拉、弹性模量等力学性能试验,积累试验数据,为《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超高强管桩》《JH 先张法预应力超高强混凝土管桩》等标准、图集的编制和工程应用提供了依据,为引领行业技术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

李斌斌建立了适用于不同施工、服役环境的系列预制桩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理论,形成了适用于严酷环境下高耐久性混凝土设计方法,其部分成果纳入GB50046《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标准》。通过该技术制备的高强混凝土的耐久性能,均显著优于GB/T 50476《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100 年耐久性指标要求,突破了强腐蚀环境下限制预应力管桩使用的技术瓶颈,拓展了管桩应用范围,处于行业领先水平。目前产品已服务于港珠澳大桥等众多重点工程,有效解决了中、强腐蚀等级地质条件下服役难题。他开发的超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高强预应力混凝土防腐管桩产品已应用项目达千余项,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刘明刚

刘明刚,男,1975 年8 月出生,本科学历,武汉大学行政管理专业,高级工程师,无党派人士。1996 年以来,先后任深圳南玻浮法玻璃有限公司、广州南玻玻璃有限公司、东莞南玻太阳能玻璃有限公司主任工程师、生产部经理、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2019 年10 月至今任吴江南玻玻璃有限公司总经理,兼任江苏省建材行业协会副理事长。他先后获全国建材行业技术革新奖一等奖、广东省建筑材料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和建材行业技术革新奖特等奖、广东省建筑材料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公司上年获“全国建材行业品牌建设影响力企业”称号。

2021 年光伏玻璃产能急剧扩张,硅料短缺,组件成本飙升,刘明刚带领技术团队成功开发出具有高附加值的长虹玻璃、镀釉产品,有效提高了市场竞争力。他充分发挥江苏省技术中心平台作用,与武汉理工大学等开展产学研合作,年新品研发投入5000 多万元。成功研制出增透率高达2.4%且具有较强脏污性和耐候性能的减反膜溶液,其综合性能达到行业领先水平。近年致力于超薄光伏玻璃钢化加工能力开发,通过设备改造升级和工艺创新,成功实现2 毫米及2.5 毫米厚度的光伏玻璃全钢化批量生产。还相继开发出AR 镀膜玻璃、高透AR 镀膜玻璃、高反射镀釉玻璃等多项先进产品,实现了绿色低碳发展,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截至目前,公司已累计申报省级以上科技创新成果9 项,拥有知识产权的专利数量达75 件,其中有效发明专利8 件,实用新型专利67 件。刘明刚个人拥有发明专利10 项,实用新型专利17 项,并发表了《浮法玻璃熔窑的节能技术及其发展》等多篇专业论文。

刘明刚带领企业不断发展清洁能源,以研发创新为龙头推进生产工艺改进,对传统的单层减反膜进行改进优化,改进利用余热锅炉回收玻璃熔窑烟气的热能发电技术,选用清洁的天然气作为燃料,配备完整的烟气处理系统,建设太阳能光伏电站和余热电站,有效实现能源的循环利用,为玻璃行业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

5.穆松

穆松,男,1982 年7 月出生,博士学位,建筑材料与工程专业,高级工程师,江苏省333 高层次人才,南京市中青年拔尖人才,现任江苏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苏博特研究院副院长、国际材料与结构研究实验联合会(RILEM)中国分会秘书长。先后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 项、省部级科技奖励5 项、华夏建设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 项。

参编国家、省部级标准5 项。获授权发明专利31 件,SCI、EI 收录论文29 篇。

穆松在混凝土耐久性理论与提升技术的研究工作中,主持(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课题、国家973 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10 项,取得重要成果。

一是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结构混凝土耐久性劣化机制与设计方法。发展了氯盐和硫酸盐、氯盐与冻融、氯盐-酸雨多因素耦合作用下混凝土氯离子传输模型与设计方法,提出了侵蚀过程中氯盐浓度变化对硫酸盐腐蚀膨胀影响的量化函数关系、耐久性模型与设计指标,解决了超盐渍土地区混凝土耐久性设计难题,建立混凝土盐冻破坏预测模型,实现了冻融-盐蚀耦合腐蚀作用下混凝土结构服役寿命终点的科学判定。相关成果已纳入标准GB/T 51355—2019《既有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评定》,并作为国际材料与结构研究实验联合会技术委员会TC 285—TM 技术指南编制基础。研究成果已得到应用,并获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二是严酷环境下结构混凝土耐久性提升成套技术,推动严酷环境下交通、国防等行业结构混凝土耐腐蚀产业的转型升级。发明混凝土表层无机强化、基体抗侵蚀及钢筋阻锈三类材料,构建“阻、隔、缓、延” 耐久性提升成套技术,创新其协同提升技术体系;提出的海洋炎热-浪溅环境混凝土结构的侵蚀介质传输抑制与多羟基氨基有机阻锈的协同技术相关成果,在相关国防项目、莫桑比克马普托大桥等工程中应用;提出的抗腐蚀纳米材料改性混凝土、无机纳米表层强化、多羟基氨基有机阻锈的协同技术成果在相关强盐渍土环境重点工程中应用,并纳入标准JC/T 2553—2019《混凝土抗侵蚀抑制剂》、T/CECS 607—2019《盐渍土环境耐腐蚀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猜你喜欢

耐久性涂料风电
“漆黑”竟然是一种涂料吗
基于耐久性的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分析
压力容器产品铭牌使用耐久性的思考
自洁型涂料的研究
海上风电跃进隐忧
分散式风电破“局”
风电:弃风限电明显改善 海上风电如火如荼
终结卷材和涂料之争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
华豹涂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