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经开区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探析
2022-02-12秦朗
秦朗
[关键词] 新发展格局;两业融合;成都经开区
[作者单位]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委党校
20世纪末,产业发展出现了新特征和新趋势——产业融合。这是在三次产业之间或者不同行业间交织融合,逐步形成新产业的演进过程,可以有效消除产业边界,促进产业资源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
近年来,二三产业间融合发展问题受到了学者们的普遍关注,已有学者从产业、区域和城市等维度研究了我国两种业态协同发展程度。服务业比制造业的发展要相对滞后,如需共同推进、相互促进达成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只有通过两业深度融合才能达成。这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更是我们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成都经开区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汽车产业量质齐升。连续8年入围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2020年位列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第35位,在全国219家国家级经开区中综合考评名列第18位,提升9位。
2020年,成都经开区汽车制造业实现产值1507.5亿元,景气指数好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汽车产业基地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名列第6位。全年实现整车产量104.5万辆、整车产量分别占全市、全省的98%、90%,实现新能源汽车产量2.5万辆,增长16.1倍。在大力推进整车制造的同时,着重布局整车企业研发设计、采购销售等价值链中高端环节,例如捷达研发中心和结算中心落地、沃尔沃体验中心开业运营。
2019年成都经开区实现道路运输、仓储业增加值40亿元,金融业增加值51.3亿元。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加速集聚,在空间上不断向园区集聚,呈现中心高密度特征。公共服务平台持续增长。经开区现有生产性服务机构179个,增长20%。其中金融服务机构77个,物流仓储企业99家,检验检测机构3个。现有省级以上科研平台51个,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
成都经开区“两业融合”发展稳步推进,现计划在建重点项目包括中德智能网联汽车(四川)试验基地和氢能产业园等,加快承载“两业融合”的平台建设。为激励扶持相关企业发展,进一步完善现有政策体系,现已制定《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龙泉驿区)促进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对以汽车及智能装备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科创新经济、现代服务业等“两业融合”重点行业的项目建设、经营贡献、提能发展等方面给予财政税收、资金奖补等政策支持。
服务业的发展要以坚实的制造业为基础,相互促进。近年来,受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汽车市场逐渐饱和,产业竞争和市场竞争加剧,汽车行业的萎缩使得成都经开区制造业发展面临一定的困难和压力,特别是2020年又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增速普遍下降,发展后劲不足。部分企业效益下降,企业利润率下降不利于企业提高研发投入,进而影响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目前成都经开区服务业发展还存在总量偏小、发展不均衡、高端服务业比例较低、创新程度低等问题。高端服务业发展壮大过程中所依附的以人才为本的技术、资本、企业有机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尚未形成,政产学研结合、协同创新携手转化的机制尚不健全。同时各创新主体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上缺乏动力和能力,使得整个研发能力、创新能力均偏弱。
当前成都经开区两大产业规模差距较大,交互性不强,处于初级融合阶段。知识含量高的互动关系占比相对较低,大部分制造业对于服务业的需求仍然局限于交通运输、仓储等方面,而对于高端服务业的需求如研发设计、检验检测、金融服务等仍然不足,发展也相对滞后。从产业布局上看,成都经开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两大产业群产业分布仍然存在不平衡、功能重叠等问题。
从国家层面看,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战略、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向纵深,成都经开区由内陆腹地变身开放前沿,迎来进入国际视野的全新机遇。2020年1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成都经开区作为成渝相向发展主战场、全市工业化主战场,为提升发展势能、培育极核功能、建强产业支撑提供了重大机遇。2020年8月,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同意,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成为全国首批20家“两业融合”发展试点园区之一。这将促进龙泉驿区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瓶颈的破解,有利于探索适合工业园区“两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和新路径,有力地带动产业发展。
从区域层面看,2022年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将在成都举办,大运村落户龙泉驿,开闭幕式和篮球、排球等重要赛事活动在东安湖体育中心举办。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正着力打造赛事名城的新地标、公园城市的新典范、文化名城的新窗口、城市發展的新极核。
充分借鉴学习先发地区经验,引进和培育并重,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鼓励经开区企业引进高技术服务人才。积极探索校园企地人才合作模式,以产学研为依托,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培育新型研发机构,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创新高端人才引育模式,扩大高层次人才引进等途径,重点引进高端领军人才。做好产业融合岗位顶层设计,让专业人才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从而实现区内产业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智力、技术密集型,为“两业融合”提供强有力的人才续航。
对产业政策进行适当调整,为增强制造业的服务业态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避免服务业唱独角戏,降低其脱离实体单独发展的风险。
建立一体化政策体系,定期梳理更新相关政策,建立以常规政策为主、非常规政策为辅的现代化政策体系,消除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在税收、金融、科技上的政策差异,提升对企业发展的支撑力度。对产业政策进行适当调整,为增强制造业的服务业态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避免服务业唱独角戏,降低其脱离实体单独发展的风险。充分发挥政府规划和其他相关政策措施的功能,选择典型园区或成熟街镇,建立标杆性公共服务平台,更好地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支持。
坚持创新驱动,大力引进独角兽、专精特新类型的企业,以服务供给推动产业转型,以融合发展拉动产业互促,让双业协调共生发展。提升制造业吸收能力,通过论坛、峰会等方式加大企业培训,引导企业进一步转变观念。鼓励先进制造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疏导非核心环节向专业机构外包,为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创造需求。优化制造流程,支持发展流程再造服务业态,帮助传统制造业进行工业设计、规划管理产品全生命周期等新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