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蛇手环受宠千年的秘密
2022-02-11朱笛
朱笛
人类早期文明普遍存在灵蛇崇拜,先民观察到蛇周而复始冬眠及蜕变的自然属性,便认为其拥有青春重现、永生不死的神力。同时,蛇作为爬行动物穴居地下、接近水源的生存习性,则象征旺盛的生命力,昭示土地丰饶。
在爱琴海地区的古代文明中也存在灵蛇崇拜。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人崇拜女神波尼雅,她既被奉为至高神,又是城市和家宅的守护神,灵蛇就是其象征之一。
受米诺斯文化影响,希腊人也崇拜灵蛇。希腊女神雅典娜,很可能衍生自波尼雅女神,并同样以灵蛇作为其标志之一。蛇也被希腊人视为地母之子,具有治愈疾病的神力,因此各类灵蛇造型的装饰品,诸如耳环、戒指、发饰、手环等常作为护身符佩戴。世界各大博物馆中均有相关珍藏:希腊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藏一对约公元前5世纪的银耳环,耳环两端即装饰蛇首(图1-1);希腊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藏一件公元前3世纪晚期至公元前2世纪早期金戒指,一条作多层缠绕的金蛇,蛇颈及尾部自然蜷曲(图1-2);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有一件公元前2世纪嵌宝金戒指,整体为昂首绞缠的双蛇,中心镶嵌一枚绿宝石(图1-3);美国洛杉矶盖蒂博物馆藏有一件公元前7世纪至6世纪希腊古风时代的银发饰,整体呈螺旋蜷曲状,两端饰蛇首(图1-4)。
自希腊古风时代开始,蛇形手环极为流行,在陶器彩绘上常有表现佩戴纏绕式手环的女子形象。大英博物馆藏有一件约公元前490年至公元前480年的希腊彩绘带柄陶酒罐,在白底器腹上绘有纺线女子像,其双腕处各戴一枚缠绕式手环(图2)。
希腊式蛇形装饰品后被罗马人传承,在罗马文化中,灵蛇被视为土地丰饶的象征和家庭守护神,因此以戒指、手环为代表的蛇形装饰品备受推崇。雅典贝纳基博物馆藏一枚公元1世纪金戒指,整体设计为多重蜷曲的金蛇(图3-1)。现藏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出自赫库兰尼姆的公元1世纪金戒指,整体塑造为一条衔尾蛇,双目原有宝石镶嵌,今已脱落(图3-2)。
与此同时,自公元前4世纪兴起的希腊缠绕式蛇形手环,也同样受到罗马女子青睐,庞贝古城遗址曾发现多件相关文物。博斯科雷亚莱考古区发现了一幅壁画,描绘一位持盾女子立像,其右上臂佩一枚金臂环、右腕则戴一枚金蛇手环(图4-1)。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藏有一件约公元1世纪至4世纪形制类似的金手环,整体呈扁平带状缠绕状,两端蛇首蜷曲(图4-2)。
值得注意的是,罗马时期的蛇形手环因袭希腊传统,传世实物数量相当可观,说明其在继承希腊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已经出现大规模商品化生产。也正因如此,此时期的金蛇手环也存在样式缺乏新意以及成品粗制滥造的情形。
这些手环形制多样、设计精巧,其中工艺上乘者多以黄金为主要材质,模仿蛇自然蜷曲的姿态,兼用雕刻、镶嵌、焊接、制粒等金属工艺精心打造。根据形制区分,其大体可分为圆环型和缠绕型。
圆环型手环整体呈一圈圆环或近圆环状,根据开口有无,又可细分为闭合式、开口式和开阖式。
闭合式手环形制较为简约,整体呈一圈闭合的圆环。庞贝黄金手镯宅邸出土的一件金蛇臂环即属此式(图5-1),其直径约10.5厘米,重达610克,两蛇相对,口衔金盘,浑然一体,显然是佩戴于上臂的臂环。闭合式手环宽窄大小固定,佩戴有所局限,传世实物数量也相对较少。
开口式手环整体呈圆环状,上有一明显开口,常被设计为一条蜷曲的金蛇。雅典贝纳基博物馆藏一件金手环,整体设计模仿金蛇蜷曲一圈的姿态,表面錾刻鳞片、栩栩如生(图5-2)。其直径约9厘米,重约500克,推测其可能也是佩于上臂的臂环。
开阖式手环整体虽呈闭合圆环状,但有开阖自如的销钮搭扣设计,同样方便佩戴。美国洛杉矶盖蒂博物馆藏一对约公元前225年至公元前175年的金手环,整体作金蛇缠绕状,镯身一侧开口,连接销扣,确保其能开阖自如(图5-3)。雅典贝纳基博物馆有一对约公元1世纪金手环,共一式两件,由人身蛇尾的伊西丝女神和萨拉皮乌斯、蛇尾交错缠绕构成赫克勒斯结(图5-4)。装饰赫克勒斯结的开阖式金蛇手环传世数量极少,其设计杂糅希腊、罗马、埃及文化中的典型符号,体现出多文化相互交融的特点。
缠绕型手环整体呈带状缠绕式样,模仿蛇自然蜷曲的体态,设计繁复、工艺精湛。意大利那不勒斯博物馆藏一对出自庞贝农牧神之家的金手环,整体呈扁平带状呈螺旋缠绕,直径约10厘米,可能是成对佩戴在上臂的臂环(图6-1)。除纯金制作外,更有镶嵌宝石的奢华设计,希腊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藏一对出自卡尔派西尼宝藏(KarpeniniTreasure)的约公元前3世纪晚期至公元前2世纪早期的金手环,整体作多层缠绕的金蛇,颈、尾蜷曲处均镶嵌宝石(图6-2)。
除了贵金属材质外,也有大量造价低廉的铜、铁质手环,说明当时希腊、罗马的各阶层女性均对这类兼有象征意义的手环珍爱不已。
随着希腊、罗马势力不断扩张,代表其精湛金属工艺和装饰风格的蛇形手环也在地中海南岸的埃及、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黑海北部的斯基泰以及巴尔干半岛等地区均留下相关印记。
出自埃及的罗马式蛇形手环往往装饰埃及人信奉的伊西丝女神,如前述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贝纳基博物馆藏造型繁复的开阖式金手环。此外,洛杉矶盖蒂博物馆藏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开口式手环,两端开口分饰伊西丝女神半身像,而工艺上则体现出典型的希腊、罗马风格(图7)。
俄羅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各式斯基泰金手环,既有仿希腊开口式、开阖式,也有仿缠绕式同类品,均是在秉承希腊金属工艺、模仿基本形制基础上,以欧亚草原固有的兽纹主题代替原有的蛇形装饰(图8-1、图8-2、图8-3)。
自公元前4世纪以来,希腊、罗马势力先后渗透至巴尔干半岛,对定居巴尔干半岛以北沿多瑙河沿岸及喀尔巴阡山脉的达契亚人产生深刻影响,以工艺精湛著称的达契亚金属制品,即表现出希腊、罗马风格。罗马尼亚国家历史博物馆藏古典达契亚文化时期(公元前200年至公元前50年)的金手环,多层缠绕结构,两端饰扁平蛇首(图8-4)。由此可见,希腊、罗马式蛇形手环自创造伊始即广受推崇,尤其是缠绕式手环,在世界范围内大放异彩。
希腊、罗马式蛇形手环也给予了千年之后的人们以无尽灵感,随着18世纪中期罗马古城庞贝及赫库兰尼姆的先后发掘,欧洲的艺术家创作了大量油画,抒发其对古典辉煌时代的憧憬与想象。珠宝匠人更以此为契机,制作出一系列复古式蛇形手环取悦达官显贵。时至今日,灵蛇造型的手环依然是时尚界炙手可热的宠儿,不断重现古典与现代交融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