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要提升党组织“四力”
2022-02-11张玉宝
文◎张玉宝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要着力于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
提升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
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主要体现为制定和执行党的政治纲领、政治路线和方针政策的能力,是决策力和执行力的有机统一体。在基层社会治理中,街道、乡镇、社区、村的基层党组织都有决策和执行的工作职责,都要全面提高党的政治领导力。
突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党的二十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以下简称“《党章》”)指出,街道、乡、镇党的基层委员会和村、社区党组织,统一领导本地区基层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坚持和加强党对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领导,要建立健全党的领导机制,通过街道党工委、区域化联合党委、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等机构加强党的领导。
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党组织首先是政治组织,政治属性与政治导向是第一位的,其作用在于增强党员与群众的政治认同。当前,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一些基层党组织只讲服务不讲引领,单纯地跟在群众后面做服务工作,虽也做了大量工作,但党的政治宣传、思想宣传等工作并没有及时跟进,存在党员干、群众看等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发挥不充分导致的。只有基层党组织强化政治功能,不断巩固并扩大党的执政基础,才能有效推进社会治理。
严肃基层党组织的政治生活。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实现基层党建工作与基层社会治理有机融合的必要环节,是做好党的一切工作的基础。只有健康的党内政治生活,才能催生强大的决策力和执行力,才能对群众产生积极的影响力、感召力。当前,部分党组织在党内政治生活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问题和短板弱项,如党组织原则性战斗性不强、履行管党治党责任不力等问题,影响了党组织政治领导力的发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无从谈起。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工作,强调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和战斗性,要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这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应有之义,也是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前提。
提升党组织的思想引领力
党组织的思想引领力主要是指党组织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从而形成发展合力、共同推进党的事业的能力。只有党员、群众在感情上认同、理念上接受、思想上自觉,才能真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要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党员齐心协力,最主要的还是将人心凝聚起来,提升党的思想引领力。
提高对党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提升党的思想引领力,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首先要加强党员的思想理论武装,提升党员的党性修养。党建工作重在育人,要通过耐心细致的教育引导,解决党员的思想困惑,回应党员的现实诉求,增强党员的组织认同。只有如此,党员才能更自觉、主动地响应基层组织号召,积极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
增强对群众宣传教育的有效性。党组织引领群众、动员群众,首先是要做好对群众的思想宣传工作,使群众及时了解党的政策、清楚党的目的。这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环节,也是党的传统优势。一些地方基层党组织仍然存在不善于在群众中做宣传思想工作等现象,主要表现在工作方式方法单一,党的理论政策不能够在群众中入脑入心。这必然疏远党与群众的距离,也会影响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效果。要进一步提高对群众的宣传教育能力,增强对群众宣传教育的有效性,广泛动员群众积极自觉参与到社会治理中。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当前基层党建工作领域和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重点和难点问题,也是提升党的思想引领力的基本要求。现阶段,我国社会结构多元化、群众诉求多样化,要把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放在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突出位置,净化社会舆论环境,加强基层社会治理。
提升党组织的群众组织力
党组织的群众组织力主要是指党组织依靠群众、联系群众、教育群众、动员群众的能力。《党章》明确规定,党支部是党的基础组织,担负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广大党员干部及各级党组织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密切联系群众,不断提高党的群众组织力,将人民群众组织起来,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基层社会治理的参与主体是广大群众,受益主体也是人民群众。要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赢得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拥护。要以人民群众是否受益、是否满意为重要尺度来检验我们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实际效果。要充分发挥我们党的群众工作优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采集民意、回应民需、汇聚民智、整合民力等方式确保基层社会和谐稳定。
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最大增量,是推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创新社会治理的有效路径。“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目的在于保证人民群众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与途径。发展基层协商民主要不断拓展基层议事协商的工作领域,要逐步规范议事协商的工作程序。加强对议事代表发挥作用情况的监督,真正发挥协商议事代表作为群众利益代言人和党的政策宣传员的作用。
提高党员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增强群众组织力,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要求党员干部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一方面,要通过加强教育等方式,持续提高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政治素养,持续整顿基层党员干部的作风,使广大党员干部建立深厚的群众感情。另一方面,要通过监督问责和正向激励等方式,健全崇尚实干、敢于担当的正向激励体系,鼓励党员干部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特别是到矛盾突出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化解矛盾、促进发展的本领能力。
提升党组织的社会号召力
党组织的社会号召力主要是指党把各不相同的社会群体、阶层和力量围绕着某种价值理念、政治目标和社会愿景团结起来并付诸行动的能力。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党组织的社会号召力主要体现在党能够动员各不相同的社会群体、阶层、领域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工作的能力,体现在这些治理力量对党的主张的响应与支持力度。提升党的社会号召力,就要在基层社会治理中,让党组织或党员干部“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公众参与、社会协同的治理格局。
持续推进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随着社会的广泛深刻转型,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新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党的组织覆盖会出现空白点。要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建设,率先解决部分基层党组织应建未建、应调未调等问题。这是提高党的社会号召力的重要前提。
创新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和活动方式。要进一步突出基层党组织和普通党员的主体地位,实现基层党建工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由行政压力型向自发动力型转变。要由街乡镇党组织统筹协调各类基层党组织按照性质、资源、属地等原则进行联建共建,实现党员派到一线去、支部建在企业上、项目上,短期难以建立的要设立临时党支部。在一些党员数量较多的地区,要根据业缘、趣缘、地缘等原则设立党小组或其他功能型党组织,推动各类党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运行。
以党组织间的强关联促进治理主体之间的密切交流合作。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各治理主体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富有约束力的关联。在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新社会组织之间,基本上除了业务往来外没有其他交集;各行政职能部门之间,也一定程度上存在单位壁垒。针对这种情况,要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与组织优势,建立起以党的枢纽关联为基础的基层社会治理网络体系。要扎实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广泛建立党建协调、党建联席议事等工作机制,将党组织与党员的作用发挥出来、形象亮出来,从而促进各类治理主体的共同参与。
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部署任务、推动工作、督导考评、结果运用等方面构建制度闭环系统,确保制度不空转、工作不脱离初衷。
加快街乡镇基层党务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对党务工作者的教育培训力度,逐步解决能力不足的问题;充分发挥属地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建资源优势,通过购买服务、选派干部挂职锻炼、聘请外脑等方式逐步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将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工作与干部任用、单位绩效紧密结合,进一步提升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逐步解决动力不足的问题。
更好发挥党建考核指挥棒作用。通过制度保障牢固树立大党建工作理念,纠正以党务代党建等认识偏差,充分发挥党建育人心、聚人力的作用,注重将人的思想统一起来,将人的素质提升起来,将人的作用发挥出来,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有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