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共同体视域下我国基层治理的优化路径
2022-02-11郭丽艳汤舒俊
郭丽艳,汤舒俊
(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在我国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重要时刻,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刻不容缓、势在必行。基层强则国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基层作为连接中央和群众的枢纽,担负着传达人民心声、实施国家政策的重任,必须将基层治理工作置于重要位置,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一、我国基层治理取得的成效
改革开放以后的30年内,我国基层治理主要采取若干专项指标的治理方式;2008年以后,为了适应社会结构的变化,基层治理往精细化方向发展,经历了由简化到精细化的发展过程;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创新社会治理”,我国在社会管理理论方面的实践与创新达到了新的高度;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客观要求。从我国基层治理的变迁历程来看,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突破性成就。第一,在治理主体方面,由以政府为主导的一元主体治理模式向社会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参与式治理模式转变,突出了人民的主体地位,激发了群众的自治力量。第二,在治理手段方面,由传统的线下治理转变为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网络化、智能化治理在信息化时代初显成效,既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又在提升治理水平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三,在创新治理方面,我国正在探索和实践诸如党建引领下的红色物业、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新型治理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强调,要“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总体而言,近几十年来,我国基层治理成果丰硕,基层治理模式不断创新,基层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基层文明程度整体增强,为推动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我国基层治理面临的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尽管我国基层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国正处于新的社会矛盾凸显期以及社会转型期,由此带来的新问题既复杂多样又难以预测,基层作为社会治理的基础阵地、前沿阵地,治理难度加大,部分基层地区面临着一些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元主体参与机制相对滞后,难以落实人人有责
目前我国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模式还不够成熟,多停留在志愿者参与层面,例如大学生志愿者下社区、下乡村开展宣传教育、环境保护、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但由于这类活动多数为自发组织开展,活动内容不够清晰、服务项目不够全面,且缺乏专业性、系统性和必要的经费保障。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多元主体参与机制相对滞后,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责任与义务不够明确、参与渠道有待拓宽,导致部分群众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基层治理的主体,或是找不到参与的渠道,降低了基层治理的效率。
(二)基层管理机构资源相对缺乏,难以实现人人尽责
充足的资源保障是实现人人尽责的物质前提,但从目前基层治理情况来看,基层管理机构资源还有待扩充。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的人力、物力、财力较为薄弱。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流动,城市社区人口逐渐增加,基层治理难度也逐渐加大,政府相应的财政资金、管理人员、基础设施等资源有时无法及时到位。另一方面,社会资源的整合利用程度不足。受行政区域规划、经济状况、人文地理等因素影响,基层各方面资源相对较少,因此整合利用社会资源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基层的特殊性以及部分基层工作人员缺乏合作意识,社会资源往往难以流入基层。
(三)基层工作人员不够重视,难以保障人人享有
部分基层工作人员对基层治理的重视程度不足。在工作理念层面,一些基层工作人员缺乏创新理念,习惯以传统方式开展基层治理,工作效率难以提高。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基层工作人员出现“懒政”现象,在开展基层治理时未科学借鉴经验以及结合当地实际,导致治理效果不佳以及资源的浪费。汲取他人经验的确是基层治理中的捷径,或许能在短时间内落实国家相关政策,但其生命力是短暂的,各种不适应本地实际的做法终将失去人民群众的支持。
三、我国基层治理的优化路径
(一)整合阵地资源,推动落实人人有责
吸纳多样的人力资源。人才是社会治理的核心,必须重视人才引进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拓宽基层各类群体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因此,必须加快建立人才引进制度、多元主体参与制度,让更多社会主体愿意、能够参与基层建设和基层治理。基层管理机构可以通过给予丰厚报酬或政策倾斜等方式积极吸纳包括乡贤人才、技术人才、创业人才、高层次人才以及干部人才等人力资源,保障人才的多样化和专业化。在选聘时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既注重才能也注重德行,确保选聘出真正能为基层作出贡献的人才。此外,还可以通过组建本地智囊团将吸纳的人才整合起来,为基层治理建言献策、制定因地制宜的治理方案,并定期开展特色活动,在丰富群众生活的同时端正基层风气。
汇聚丰富的物力资源。物力资源是基层治理的物质基础,是基层工作、活动开展必不可少的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表现就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区域、活动区域等物力资源的建设,而基层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相对落后,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但政府的资金资源、物质资源支持具有定量、定时的特点,灵活性较差,因此,基层管理机构必须减少对政府相关部门的依赖,拓宽物力资源的来源渠道。例如,可以通过举办募捐活动,发动群众共同建设养老之家、“四点半课堂”、图书馆等公益性质的公共活动场所;积极与企业合作,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为基层治理提供更多的硬件设施,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促进基层治理工作顺利开展。
争取各界的财力资源。财力资源是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资金保障,只有资金充裕,才能争取更多的人力、物力,因此,必须汇聚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的力量,补足基层财力。在政府方面,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设立基层治理专项资金,将基层治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资源下沉机制,将财力资源向基层倾斜,保证基层有充足的流动资金用以举办活动、吸纳人才、购买物资等。在企业和社会组织方面,要积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可以采用招商引资的方式吸引企业到基层投资兴业,带动当地就业,提高基层群众收入水平。在基层管理机构方面,可以通过开发旅游资源、打造特色产业等方式增加资金来源。
(二)完善参与制度,推动落实人人尽责
完善社会组织参与制度。随着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不断形成,许多社会组织自发进社区、下基层开展为民服务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基层治理的发展。但由于经费有限、人员不足及专业能力较低等,一些社会组织在开展活动时往往出现参与度低、效率低等问题,因此,必须完善社会组织参与制度。一方面,要对参与基层治理的社会组织进行严格筛查,并设立一定的参与门槛,以防社会组织质量参差不齐。另一方面,应给予社会组织活动经费支持、场地支持、人力支持等,当地相关部门在社会组织开展活动时应积极配合。例如,医院开展义诊活动时,基层管理机构应负责通知和组织群众参与义诊;大学生开展爱心活动时,基层管理机构应负责带领大学生前往活动地点并协助开展活动等。此外,还应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对表现良好的社会组织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激发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
完善基层群众参与制度。除了政府和社会组织,群众也是基层治理极为重要的主体。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纷繁复杂,必须发动最广大人民群众,激发社会群体的责任感,共同参与基层治理。为了提高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政府及基层管理机构应加快完善基层群众参与制度,例如,开展活动时降低参与者的门槛,让更多的群众有机会参与;定期对群众开展教育和培训,丰富群众的基层治理知识;拓宽参与渠道,构建治理平台,让群众有主动施展能力的平台;建立奖励机制,对积极参与治理的群众给予适当奖励。
(三)健全保障机制,推动实现人人享有
健全社会监督检查机制。社会监督检查机制一般指政府系统以外的监督检查,即社会组织和个人对基层工作人员及其负责的各项公共事务进行监督检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面临的最大风险和挑战是来自党内的腐败和不正之风。在基层治理过程中,部分工作人员存在私心,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侵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必须健全社会监督检查机制,做到主动请人监督、敢于接受监督。健全社会监督检查机制重点在于三个方面。一是监督渠道。主要包括线上、线下两种形式,可以开通电话监督专线,创建监督网站,增设线下举报信箱、意见箱等,拓宽监督检查渠道。二是监督主体。应增强公众的权利意识,形成主动监督、检查,敢于反馈、投诉的常态,并给予优秀监督者适当的奖励。三是保障监督人的权益。许多群众不敢投诉举报的重要原因就是怕自身利益受到损失,因此,必须保护好监督人的信息,各种监督渠道皆采用匿名方式。
健全社会福利保障机制。所谓人人享有,是全民享有、全面享有,所解决的是治理成果分配问题和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治理成果丰硕,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已建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显著增强。但长期以来受地理特征、人文环境、历史遗留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仍存在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较大等问题,部分偏远山区、老旧社区及乡镇村庄尚未充分享受到治理成果,亟须进一步健全社会福利保障机制,将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此外,在特殊人群共享治理成果方面也存在不足,许多地区缺乏专门的基础服务设施以及针对性咨询服务,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在公共场合无法享受便利,在了解国家医疗政策、救助政策和参与社会活动等方面也处于弱势,健全社会福利保障机制时应更关注这些人群,保障特殊群体的应有权益。
四、结语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国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治理能力大大提高,在基层治理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基层治理格局不断优化。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基层治理主体的转变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充分体现,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推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但我国基层治理仍然存在薄弱环节,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要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必须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正在开启,在党和政府的强有力领导及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的指导下,信息共联、资源共享的基层治理平台将遍布全国;社会参与度提高、基层凝聚力增强、基层面貌焕然一新等现象将会成为常态;我国基层治理能力及应对国内外风险的能力将大大提高;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终将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