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综合英语”课程对接产业链的素能协同创新与实践
2022-02-11邹其彦
邹其彦,林 芸
(重庆对外经贸学院,重庆 401520)
0 引言
走产教融合的道路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地方高校利用自身优势获得生存和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1−3]。产教融合要求地方应用型高校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必须加强与地方产业的对接,强化专业的技术性和应用性。在专业内涵建设上,凸显应用型特点;在课程设置上,要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对接,使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要求一致,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践性课程的开发。
“综合英语”课程作为地方高校英语专业低年级阶段的专业核心课程,在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过程中,出现知行分离、学用分离、评能分离等问题。本文坚持“应用性、实践性”教学理念,将“综合英语”课程与产业、行业对接进行素能协同创新改革,保留优质课程素材,增加与产业、行业、岗位对接的教学内容和实训、实践环节,让学生参与跨文化创意传播、跨境商贸等实务操作,以满足企业对应用型英语人才的需求。
1 对接产业链是“综合英语”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的本质是转变人才培养方式,落脚点是课程。应用型高校课程改革,要着力解决人才培养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关系。许多地方本科院校的英语专业以应用型语言人才培养为目标,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探索能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许多学者探讨了地方普通高校的英语专业在转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课程设置不能充分体现应用型语言人才培养的目标,应用型课程门类较少,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性方面的建设不够完善等[4−7]。这些研究表明,应用型高校专业课程创新必须对接产业链,才能有效开发实践性活动和课程,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综合英语”课程创新应从围绕教材培养语言能力和文化解读能力向行业和产业链发展,以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将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融入地方产业链,为地方支柱产业、数字技术产业及新型服务业培养高水平语言服务人才,面向整个产业链和行业培养语言技术人才,这是“综合英语”课程不断改革和创新的原动力。
课程建设要及时跟踪产业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以服务产业为目标,通过对某个产业链语言应用型人才需求状况的分析,构建与该产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课程。以某地方应用型高校为例,人才培养定位是面向数字经济服务型产业和数字经济应用型产业,培养开发意识强、技术应用能力强的跨境商贸和跨文化传播人才。该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按照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确立为培养突出“两跨”特色的语言服务人才。“综合英语”课程改革围绕“两跨”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展开,基于不同专业方向,实施不同的课程培养方案。英语师范、英语非师范、翻译等专业可以朝着跨文化传播人才培养方向发展,培养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商务英语、应用英语、翻译等专业可以向跨境商贸人才培养方向发展,有机融入当代中国的发展成就、中国商业模式的创新等内容,帮助学生提高讲好中国商贸智慧的能力,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学生建设国家的责任感。
2 对接跨文化创意传播产业的“综合英语”素能协同创新
能力与素质协同发展是国家对高校课程提出的课程思政要求,地方高校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应围绕培养素能协同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进行。
2.1 对接跨文化创意传播产业的“综合英语”素能协同创新思路
对接跨文化创意传播产业的“综合英语”素能协同创新应以思政化、数字化、实训化、国际化的“四化”育人为基本原则,采用项目教学的方式,使学生掌握跨文化创意传播知识和实践技能,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通过学习课程,能够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坚持正确的传播导向;拥有较强的文化洞察力、策略分析力、营销传播策划力和创意表现力;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能独立或带领团队参与跨文化创意策划与创意执行,具有较突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一定的团队领导能力。
2.2 对接跨文化创意传播产业的“综合英语”素能协同创新实践
2.2.1 重构“综合英语”课程教学内容
为提升专业核心课程的适应能力和服务能力,充分利用行业和区域优势,动态掌握社会需求和新技术发展趋势,“综合英语”课程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主动将地方产业链相关内容融入课程,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其文化解读分析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8−9]。
重构素能协同融入跨文化创意传播产业链的“综合英语”课程教学内容包括:围绕教材展开的英美语言文化内容,这是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主要由教师承担;围绕中西文化对比展开的语言文化内容,基于“课证联通、课赛深通、课岗融通”的理念,以实践驱动教学,构建由基本技能实训、专项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环节构成的应用实践课程内容,采用项目驱动、师生合作的模式进行教学;围绕跨文化创意传播产业链展开,实现以需促学、学以致用的语言文化内容,以“竞赛教学项目化”的教学形式,形成师徒制和项目驱动工作室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参与各级各类赛事,促进创新教学成果的转化,这部分内容由企业、教师、学生共同承担。将跨文化创意传播产业链的内容融入教学设计和课程实践是“综合英语”课程内容改革的创新点。
2.2.2 创新“综合英语”课程教学模式
多元教学内容决定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阅读、讲授、展示、讨论和观看视频等传统教学模式,只适用于围绕教材展开的英美语言文化内容的教学。为解决微观层面上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适应性的问题,实践性教学内容需要创建项目驱动、产出导向的教学模式[10−11]。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活动以学习者为中心,完成契合英语专业工作室及实习实训基地的以任务驱动为导向的实践项目。将课程内容项目化,对工作项目进行任务分解,把每一个工作项目分为多个子项目,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项目为导向组织课程教学,形成多种项目化课程教学成果,开展英语听、说、读、写、译技能的全方位训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项目教学强调驱动设计,突出场景要素,聚焦话题、目的、身份和场合等要素及各要素在不同场景中的作用,强调场景和角色的真实性,制造代入感、激发参与感。以“精准性”设计对接项目任务和学生完成任务的难点与痛点,以“渐进性”设计确保教学操作的灵活度和知识内化,以形式和内容的多样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参与度与积极性,避免同质化产出。
2.2.3 优化“综合英语”课程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包括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是进行教育活动的物质基础[12]。面向跨文化创意传播产业的“综合英语”素能协同改革需要整合校内教学资源,开发校外教学资源,实现学校与企业联合、资源共享。
优化整合校内资源,要发挥应用型高校“双师型”教师的潜能,使其更好地将教学与跨文化创意传播产业有机结合,让学生学习与未来职业建立联系。同时,课程教学要与职业证书、教学比赛联系起来,开发激励学生考证、过级、参赛的教学内容以及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性内容,以实现课证联通、课赛深通、课岗融通、课创贯通。
优化整合校企资源,学校与企业携手,对接跨文化创意传播产业,熟知企业文化,以项目驱动进行各类文案创作、剧本创作、文化戏剧视频拍摄、绘本创作等。通过校企合作,规划设计跨文化创意传播训练营,形成较为合理的考核机制,为跨文化传播人才的合作培养提供支持和保障。通过聘请校外导师、签订实习协议,有效利用外部教学资源。
2.2.4 完善“综合英语”课程评价模式
“综合英语”课程采用双主体评价+专项能力考核+国家职业资格社会化考评的评价模式。以学校和企业为主体,建立双主体评价模式。通过建立工作胜任能力模型,找出影响职业发展的具体行为,探寻胜任目标岗位的核心能力,构建发展性的胜任特征模型,对能力指标进行选取、量化和标准化处理,形成测评指标体系,评估英语专业产教融合下的人才培养质量。
根据工作胜任力模型构建测评指标体系,确定学生的听、说、读、写、译专项能力的具体测评内容,确立适合各专项能力的考核模式。学生通过“综合英语”系统化的学习和在具体工作情境的实践应用后,对其听、说、读、写、译、跨文化交流等专项能力进行测评。
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纳入“综合英语”课程考核。在学校和企业双主体的框架下,鼓励学生考取口译、笔译、商务英语翻译、涉外导游、英语教师资格证、跨境电子商务师、国际商务单证员等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对双主体评价和专项能力考核的有效补充,完善“综合英语”课程的评价模式。
3 对接产业链的地方高校“综合英语”素能协同创新改革成效
3.1 带动了英语专业核心课程对接产业链实践教学
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发挥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调动多元人才培养主体的积极性,优化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拓展教学资源,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英语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例如依托校外资源建立长期的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制定实习计划,与多家培训机构建立长期的就业合同计划,与多家企业建立长期的语言服务项目计划。
3.2 明确了英语专业核心课程的改革创新方向
在“突出特色、提高质量、强调实践”的原则下,以“综合英语”课程改革为抓手,明确了英语专业核心课程改革方向,以立德树人作为课程建设的价值引领,凸显课程思政性与学科交叉性,帮助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实现工作能力和品质素养的共同提升;以项目为驱动的任务强调应用场景和交际活动的真实性,将理论课堂与孵化课堂相结合,缩短学用距离。
4 结语
地方应用型高校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以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本文以地方高校“综合英语”课程为例,构建对接产业链素能协同发展的创新体系,以实践性教学为核心,以职业性教育为导向,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