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农科所在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作用

2022-02-11史芳芳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农业科学研究所乌鲁木齐

农业工程技术 2022年30期

李 明,史芳芳(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农业科学研究所,乌鲁木齐)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发展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对于中国农业的发展各个时期和过程,各地区都根据自身发展条件进行系统性、科学性的中长期规划,并对农业如何能够适应时代发展和结构转型进行着深入细致地研究。在农业领域开展合作经济是一个全球性的概念和活动,西方国家曾在19 世纪时期就已经开始合作经济的探索[1]。合作经济组织经历了起步、失败、不断的探索、总结经验,后期逐步稳健发展的过程[2]。

1 农业专业合作社调研基本情况

1.1 十二师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总体情况

目前,十二师共有农工专业合作社93 家(其中:种植业类54 家,养殖业类19 家,农机服务4 家,综合类型16 家),正常运营的74 家,已注销和正在清理的19 家,占合作社总体比例20%,未运营的合作社中47 团占16 家。正在清理的合作社主要为:运营不规范的空壳合作社,已搬迁或解散合作社。全师合作社现有成员926 人,种植面积近4.5 万亩,养殖畜禽2.6 万头只,带动职工2700 余人。经营类型中单一种植业占比58%,达到了一半以上,种植业主要经营产业和产品为蔬菜、果树、花卉、苗木等。

1.2 各团场农业专业合作社具体情况

1.2.1 西山农场农业合作社情况:合作社数量7 家,均正常运营,种植业3 家,养殖业3 家,种养殖综合类型1 家,其中种植业主导产品是桃、瓜果、蔬菜。

1.2.2 104 团农业合作社情况:合作社数量8 家,均正常运营,种植业4 家,养殖业4 家,其中种植业主导产品是桃、枸杞、蔬菜等。

1.2.3 五一农场农业合作社情况:合作社数量4 家,均正常运营,均为种植业4 家,主导产品是苗木、花卉、蔬菜等。

1.2.4 三坪农场农业合作社情况:合作社数量7 家,均正常运营,种植业4 家,种养殖综合类型3 家,其中种植业主导产品是草莓、葡萄、西红柿、农药化肥等。

1.3 合作社合作模式

十二师通过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不断探索经营合作模式,经营机制不断创新,合作层次不断提升,综合发展能力日益增强,统一经营得到了较大发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3 种合作模式:

1.3.1 企业带动型

模式为“企业+合作社+职工”,由合作社把企业和职工联系起来,其特点是生产规模大、生产标准化高、经济效益好。如五一农场乌市锦秀宁馨苗木花卉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五一农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地理位置优势,发展种植三角梅、石竹、紫穗槐、水腊等80 余种优质苗木、花卉,提升了温室农产品在乌鲁木齐市及其周边的影响力。

1.3.2 产业拉动型

模式为“产业+合作社+职工”,由合作社把生产基地和职工联系起来,其特点是实现生产基地化、专业化、标准化,形成了产加销产业化发展模式。如西山农场乌鲁木齐市烽火田园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经营农产品初级加工,中草药种植及销售,梅花鹿驯养繁殖及其产品加工销售等。

1.3.3 能人领办型

模式为“能人+合作社+职工”,其特点是依靠连队“两委”成员领头、大户牵头、能人带头组建农工合作社,占新成立合作社总数的90%以上。他们有知识、有文化、懂管理、善经营,为农业合作社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团场合作社项目申报难度大,未能充分利用项目申报优势

团场农业合作社日常运营主抓生产,忽视了科技项目对其发展的重要性,加之合作社专业技术人员较少,对项目选题、材料准备等方面缺乏经验。不能充分了解该师大多数合作社存在的问题,对合作社申报项目诉求也了解甚微,同时农科所申报项目大多注重和科研院所进行合作,而忽略了与基层组织的合作。

2.2 合作社人才和技能不足,缺乏针对性培训和技术帮扶

通过调研了解到团场合作社懂业务、会管理、有市场营销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普遍缺乏,合作社整体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合作社负责人管理水平较低,不能解决新问题,急需新技能新观念进行充电[3]。

2.3 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农科所对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不够

合作社现有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知识更新缓慢,对合作社开展农业科技推广起不到指导作用,科技成果推广力度亟待加强。基层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明显弱化,亟待补充。

3 原因剖析

3.1 合作社缺少有效的人才培训

在合作社开展的教育、培训中,教育、培训的对象不仅仅是经营管理人员,还应包括大量的普通成员,因为他们是合作社决策、理念及生产技术贯彻的基础;同时,教育、培训的内容不仅仅局限在合作社知识和理论方面,还应包括各种现代农业技术知识及应用,营造现代科技传播、推广和应用的环境。

3.2 合作社对专业技术服务重视程度不够

首先,专业技术服务人员的数量严重不足。从调研了解的情况来看,部分合作社的技术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大部分合作社往往没有专业技术人员。其次,社员的技术水平普遍偏低。社员的技术水平往往直接决定了合作社的技术服务能力。

4 解决对策及建议

4.1 加强合作社人才培养和培训

首先,加大合作社培育力度。农科所通过组织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和社员的培训,提高整体运行水平和社员素质。结合农科所在果树种植、设施蔬菜基质栽培、草莓高效栽培、土壤测土配方施肥、微生物菌肥施用等技术特长,开展针对农业合作社的职工技能培训,尤其要强化实用技术培训,使一部份职工的技能得到提高,成为带领职工致富的能人。同时也可以邀请疆内科研院所懂经营管理的老师,加强对合作社负责人和职工在市场营销和业务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其次,加强交流培训建设,进一步筑牢合作社的发展基础。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的方法,组织带头人和社员到该师周边地方上或发达地区参观学习,求取真经,通过交流学习,开扩视野,加快该师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进程。

4.2 加大项目扶持,技术帮扶力度

利用农科所的专业优势,从不同渠道积极为农业合作社申报项目,不断壮大专业合作社的实力。近几年各团场对各级项目的申报积极性减弱,立项率也不高,师农科所通过项目申报的丰富经验,可在项目选题、材料审核等方面对团场合作社的优势产业进行技术指导,提高团场项目立项率。也可以让合作社作为项目合作单位参与农科所各项技术和新品种的推广主体,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力度。

4.3 充分发挥农科所农业推广体系作用

十二师合作社中种植业数量占到50%以上,各种作物种植管理水平不高,科技含量较低,师农科所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通过组建专业技术团队,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筛选一批先进实用技术进行集成、组装、配套,并建立技术标准和规程,构建“科技人员到点,技术要领到人”的科技推广新机制,可充分利用专业人员技术优势,不断提升合作社特色农产品的科技含量,通过走“农科所+合作社+职工”的经营发展模式,不断壮大合作社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