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背景下时政新闻多样化播音语态探究
2022-02-11文_李征
文_李 征
时政新闻主播作为主流媒体的形象代言人、节目制作生产流程的最后一环及媒介效果的最终呈现者,其播音语态、风格、水准直接影响着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对提升时政新闻节目品质、增强影响力与吸引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媒体深度融合推动形成多渠道多元化传播格局,作为主流媒体全面挺进主战场的“先锋队”,如何把握好新时代新闻传播的新特点,利用好融媒时代时政新闻更为丰富的呈现形式,推动形成更符合受众需求与期望的播音语态,成为时政新闻主播们探索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与时俱进:播音语态优化的时代要求
从1978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诞生,到今天“四级办台”传播格局下数千档时政新闻节目活跃于荧屏,时政新闻见证与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各方面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与之同步的是时政新闻主播语言、姿态、造型、理念的巨大变迁。这40多年间,对时政新闻播音的认识与理论建构、创作规律和标准的确立日趋完善,时政新闻播音员主持人从单一的播报新闻转向全方位调度信息、掌控演播室和众多资源,职业形象逐渐深入人心。
融媒时代时政新闻节目传播渠道、推送方式、接收媒介不断拓展,5G实时直播、演播室虚拟在线包装、AI主播应运而生,可看性、交互性大大增强。技术的革新、与受众关系的重构,为时政新闻主播创造了更为广阔的舞台,也必然要求其对自身播音风格特点进行优化调整,塑造更具包容性和时代感、更加多样化的播音语态。
二、融合嬗变:时政新闻播音语态的新特点
1.程式化+个性化,共塑灵动多变的播音语态
时政新闻播音语态在经历了较为漫长的演变后,已发展为宣读、播讲、陈述等多种形式共存并用,大致可归纳为“程式化”与“个性化”表达两类。
“程式化”表达是指经过时间和实践考验、具有理论依据的,在受众固有的思想观念与主播潜意识里普遍存在着、约定俗成的新闻播音形象和规范,是一种具有共性特征的表达方式。具体表现为语速、语气、节奏、基调、气息、用声准确规范,吐字清晰流畅、状态从容自然,能较好地把握内在语、对象感、呼吸控制、肢体语言及镜头感等专业要求。2020年11月3日,央视《新闻联播》主播康辉22分38秒的超长口播震撼观众,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清晰、准确、完整地传递给亿万观众,这正是精准把握程式化表达的典范。
“个性化”表达在程式化的基础上融入更多灵动的变化,口语化程度高、播说结合紧密、富有亲和力,现场驾驭、即兴表达和处突能力强,形成错落有致、更具情感、吸纳民间话语体系的“语”和以情传神、身随神动、主持群像特色鲜明的“态”。在时政新闻播音中,与文稿内容相匹配,融入个人特点和思考,尺度分寸拿捏得当、控制自如的个性化表达符合受众观感,有助于受众更好地接受新闻信息,实现传播目的。时政新闻主播应加强对文稿的认识、体会和理解,准确把握个性化与程式化表达的平衡与衔接。2021年4月11日,江西卫视《江西新闻联播》播发了一条新闻《农田里的“后浪”》,主播采用喜悦明快、细腻清新的播音基调播报导语,语调热情而不张扬、语速快而不乱、重音突出但不突兀,口语化表达分寸得当,声情并茂地呈现出“后浪们”的朝气活力、青年投身乡村振兴的美好画面。
2.多元内容+全媒元素,呈现生动多样的播音语态
近年来,时政新闻节目推陈出新,在新闻内容上精耕细作,制播技术和采编流程先进便捷,节目编排、报道题材、稿件文体更为新颖丰富,大大提高了可看性。加之多地启用全媒体多功能演播室延展了播报区域,实现主播与背景大屏、虚拟在线包装、直播连线的实时交互,这些外部因素的改变,加速了播音语态的优化调整。
近年来,央视《新闻联播》每逢节庆采用主播温情解说搭配各地风景画面作结尾,主播服装配饰也日趋时尚多元,这些细节变化打破了长久以来严肃的主播和节目形象,成为互联网上热议的话题。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江西卫视《江西新闻联播》开设《加油“赣”向未来·两会热词》板块,主持人廖杰用毛笔现场书写“两会热词”,并与虚拟主持人梦思搭档主持,极富新意。从传统演播室进入融合媒体“中央厨房”的山东卫视《山东新闻联播》,于2017年10月1日全新改版,成为全国首档主播站着播新闻的省级卫视新闻联播。时政新闻主播的姿态“动了起来”、语言“活了起来”、思维“转了起来”,呈现出更加生动多样的播音语态。
三、规范与创新:多样化播音语态建构路径
1.固本守源,以严谨专业规范指导实践
时政新闻主播作为政策传播的重要一环,有其独特的符号性和象征意义,调整优化播音语态应坚持规范与创新并重、守正与发展协同。无论广播电视技术与传播渠道如何迭代更新,对播音主持而言,“字正腔圆、呼吸无声、感而不入、语尾不坠、讲究分寸、语势稳健、节奏明快、语流畅达”,这些基本功始终是创作、传播的基础。深处一线的时政新闻主播应坚守本心、不忘本源,不断提高政治素养、完善自身综合能力,持续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以更为严谨的专业规范指导实践。
2.寻求差异,以恰当“本我”为传播赋能
中国播音界泰斗张颂教授曾提出,播音员主持人根据节目的性质、任务和受众反馈的需求,强化和美化节目所需要的那一部分自我,弱化和淡化节目不需要的那部分自我,以有我之创作进入无我之境界,突现群体的合力和节目的魅力,受众便在美感享受中受到启迪和鼓舞。
2017年8月28日,浙江卫视《浙江新闻联播》上新“90后”主播施跃昇、李欣燃,成为首组正式坐上主流上星频道主播席的“90后”播音员。2022年11月6日,山东卫视《山东新闻联播》启用“00后”女主播曹芷嘉,受到网友热议。他们的加入构筑起时政新闻主播多年龄段梯队新格局。年轻主播注重“本我”、风格突出,如何找寻到最适合的播音语态和风格,既不失庄重感和权威性,又恰当体现“本我”的个性化和差异化特点?解决好这一问题,能有效提升播音员主持人魅力价值和不可替代性,从而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四、结语
媒体融合发展进程中,时政新闻主播应主动识变、科学应变、创新求变,持续优化、调整、创新播音语态,用心用情用功做好本职工作,提升时政新闻播音的及时性、生动性、真实性、亲民性,推动时政新闻节目形成更大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在媒体融合主战场彰显主力军的新作为、新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