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评论,需要的是更深一度

2022-02-11项向荣

传媒评论 2022年12期
关键词:深度思想

文_项向荣

新闻评论,深比快更重要

新闻评论,是针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阐述有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观点的一种新闻文体,一直以来在新闻矩阵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毫无疑问,新闻评论的第一属性当然是新闻,它是新闻体裁中的一种,讲究时效追求快是它的重要特征。但是具体到新闻评论领域,却存在一个怪象:有些新闻评论,看似出手速度很快,却食之无味;有些新闻评论,看似速度慢了一拍,读之却回味隽永,引人深思。

为了求快,一些评论纯粹是无感而发,把新闻事实复述一遍,然后文章尾部再加上一些人所共知的大道理,这种没有深度思考和思想见解的评论,只是挂着评论帽子,再将消息翻版加工一下而已。一味求快的误区让评论的皇冠蒙上了灰尘,因为一味求快,不求深度,必定导致文章泛泛而谈人云亦云。很多时候,深刻的思想观点需要钻研深究才能研磨出来。一篇所谓的“快评”,如果缺少思想见解的成分,就失去了评论的意义。如果一味求快而不追求思想见解,形成一种理所当然的惯性,那么将会对新闻评论本身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新闻评论并不是反对快,而是应更注重内涵。对于新闻评论写作来说,既有深度思想观点,作品出手又快当然是好事,但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时怎么办?我以为,新闻评论是依托于新闻报道而发,本身就有一定的滞后性,就不是头口水,如果两者难以兼得,深比快更重要。因为评论本身的功能就是以思想的深度来引导舆论,这是新闻评论最最重要的功能,是它异于其他新闻体裁的地方。

评论的“新”,在于观点的“深”

新闻评论的“新”,新在哪里?不是在于所评事件的新,而是所提供思想的“新”,有深度才有新意。评论紧跟热点没错,但并不在于绝对的快,而在于发掘出事件中蕴含的意义,提供给读者以思想解读。甚至有时新闻评论跟进热点的速度稍微慢一点也无妨,毕竟热点还有发酵的时间与余温,最重要的还是提供思想。

比如今年7月,南京“夏日祭”因遭质疑而被紧急叫停,之后陆续有超过60个城市的类似漫展宣布取消与延期。这个事情的持续与发酵有半个月之久,如果再去报道某个城市也取消了类似漫展等讯息,在新闻意义上是没有多大价值了,但是不是这个事件就不值得评价了呢?并非如此,这个持续性的事件反倒给评论提供了视角。当尘埃落定,也是理性思考开始的时候。比如,夏日祭就等于漫展全部吗?军国主义着实可恨,但能等同于将别国的文化也一棍子打死吗?对于具有真善美、对心灵建设有好处的,不论它来自哪一国,都应该抱有“拿来主义”的态度。不能因为国家的关系、历史的原因,对文化及其产品做狭隘评价,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当有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和文化自信。从这个角度解读事件,深度有了,新意自然也有了。

评论的意义是什么?就在于提供思想观点,观点、见解永远是第一位的。一篇新闻评论,只要观点新颖、见解深邃,即便修辞手法略显简陋稚嫩,仍是优秀的评论作品。有思想深度的评论,传递着穿透热点的冷思考,以思想为钻,才能带领读者不断向纵深发掘,给读者以看问题的深角度。评论的影响力,归根结底取决于思想的穿透力。

评论写作,怎样深一度

首先,要深一步观察。

如何确定一件事情值不值得评论,能不能写出一篇有深度的评论,这需要作者动笔之前先要进行深度观察然后确定选材。可以通过演绎思维,自我追问,引发自身思考,一步步推演分析下去,就会得到一个比较有深度的结果,然后决定选材的可评论与否。

比如,今年中秋节恰逢教师节,各地发生了不少家长向老师送礼的事情。编辑部里有种看法,认为评这样的事属于陈词滥调。到底值不值得评论?三令五申之下还有这样的事发生,本身值得警惕。更重要的是,如今的送礼很多是家长主动为之。换个角度思考:向老师送礼,毁掉老师是必然的,同时更可能是影响社会风气,对自己的孩子也是不利的。做深一层思考,家长给老师送礼会侵蚀自己孩子的思想品德,让孩子从小就学会用金钱和物质交换非法利益的行为。教育的本质是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家长这样的做法是想唤醒什么样的灵魂?经过这样的自我追问,可以得出这是一个可以评论的题材。不过好的选题很多时候并非取决于事件本身,而是取决于评论的作者面对同一个新闻事件时,自身具备怎样的知识储备和判断、分析能力。评论文章是作者思想的表达,只有作者平时多思考、多积累,选材时才会有更多选择。

其次,要有深一步思考。

深度的思考才会引出深度的思想与观点,才能让文章更富内涵,刷新读者认知,引发读者思考,从而解决问题。评论者必须抱有一种科学严谨的态度,透过现象找背后的原因,根据背后的原因开出药方,寻根溯源,深挖本质,在更深的层次上,去挖掘、揭示事情的本质、问题的关键,然后再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这个过程中,要避免一些想当然的思维错误,即把现象当成本质,把假设当成结论。要用多维视角对于一件事情进行观察,多角度思考可以让文章变得立体,而不是过于浅表化、平面化表述,能够让你的文章更有深度和广度。

写作新闻评论不是仅仅发表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还要引申拓展与深挖下去。这需要评论作者对评论选题和创作领域有深刻认识。见识是一个评论员综合素质的体现,也是评论员最重要的素质,它能使评论员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看不透的问题。评论作者不仅要有敏锐的社会洞察力、严谨的逻辑分析能力,还要有专业的知识背景,才能有深刻的思考力为大众解读该领域新闻事件背后的真相、挖掘新闻事件背后隐藏的问题。

第三,要有深一步阐述。

要尽量避免老调常谈,多观察别人没有注意到的“痛点”,揭示大部分人看不到的东西,展现新闻事件深层本质的东西。依据笔者经验,可以从小角度进行发散,通过发散思维、关联思考,能够让我们想到很多与主题相关的内容,让文章内容更丰富、更饱满。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写作的很多评论,就是由小事小角度开篇,而后层层解剖抽丝剥茧,说出关乎国计民生、涉及道德行为的大道理。在文稿表达结构上,则可以采取分析式的结构,或层层递进,或蜿蜒曲折,这样的论证过程没有斧凿的痕迹。

要注意的是,专业的媒体属于党的“喉舌”,它发出的声音更多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所评论的事物也是大众关心关注的公共议题。细读优秀的新闻评论,总是将评论的思想精华浓缩在一两句话里面。所谓大道至简,深刻复杂的道理往往也是浓缩在“金句”里面。表述新闻评论的论点常常是一语难求,而一旦能求到一语中的、浓缩观点的一句妙语,那整篇文章就增色了不少。不要轻看这么一句话,它体现着评论员的认知水准,凝聚着的不仅是作者的学识,还有其思想见识,需要作者在评论文字功夫外的努力和积累。

猜你喜欢

深度思想
转化思想的应用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