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示范推广应用效果分析
2022-02-11周宛鸿
周宛鸿
(罗定市农业发展中心,广东 云浮 527200)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主要是通过控肥、控苗、控病虫的方式,提升水稻的产量与质量,实现稻米安全种植与高产。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成为粮食高产的主推技术,将其推广应用在水稻种植中,可使水稻明显增产与增收,且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显著。
1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的应用优势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是一种高效安全施肥及配套技术体系,技术内容在于控肥、控苗、控病虫害。该项技术的重点在于控肥环节,利用氮肥后移技术,即将水稻种植前期施加的氮肥后移至水稻生长后期,调整水稻各生长环节的氮肥比例,控制氮肥施用量,提升氮肥利用效率,避免污染环境,同时在控苗过程中,控制水稻基蘖肥的氮肥施用量,减少无效分蘖,提升成穗率与苗质量,提高水稻产量[1]。
在防控病虫害的过程中,合理控制水稻种植密度,加强稻田通透性,提升群体结构的合理性,降低适合病虫害发生的有利条件,减少农药施用量与频率,维护水稻种植的安全性[2]。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具有推广示范应用的价值,有以下几点优势。
1.1 稳步增产
在种植水稻时,通过应用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控制水稻生长环节氮肥量,可以有效提升肥料的利用效率,发挥肥料作用,为水稻提供丰富营养物质。科学施肥有效提高了水稻植株的抗逆性,避免倒伏,确保水稻健康生长,稳定产量。
1.2 减少农药使用量
在水稻生长期间,为减少病虫害,给水稻提供生长所需的养分,需要做好水稻农药与化肥的施用工作。多数农药与化肥含有毒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较大。通过应用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可以控制化肥的施用量,减少农药的施用量,降低化肥、农药对环境的污染,这样既可以科学控制病虫害,还可以保护土壤环境,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维护粮食安全,以免残留农药影响人体健康。
1.3 操作简单高效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具有操作简单、适应性广的特点。在不同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不同水稻品种、不同栽植方式和时间背景下,只要种植人员按照技术规范实施,无须使用烦琐设备与工具,就可以稳定获得节本增收的效果[3]。
2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示范与推广应用
2.1 推广应用的准备工作
在示范和推广应用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时,工作人员选择的示范基地应当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农户对水稻种植的热情高、交通运输便利、种植大户的田地。选择两块条件相近的田地进行对比试验,一块采用“三控”施肥技术,另一块采用传统种植技术,对比两块田地的种植情况。
在技术准备过程中,工作人员归纳和整理水稻“三控”施肥技术优势,便于后期推广和应用该项技术。技术人员应把握水稻“三控”施肥技术要点,建立与种植户的交流渠道,确保种植户掌握“三控”施肥技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选择成熟的水稻品种,比如粤晶丝苗、粤禾丝苗,确保“三控”施肥技术稳步推广,短时间内增加农业经济效益[4]。
2.2 相关保障工作
在示范和推广应用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时,政府相关部门要提高重视程度,建立工作示范小组,确保示范与推广应用工作取得成效。
农业部门应立足于当地农业发展实际情况,合理应用水稻“三控”施肥技术。通过建设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示范基地,使农民眼见为实,有利于技术推广与宣传;建立农技推广骨干培训班,培养专业人才,组织其到示范基地观摩和学习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组织实割验收会,当水稻成熟后,组织当地水稻种植户现场观察和实地测产,感受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的成效,推动和应用水稻“三控”施肥技术。
2.3 加大宣传力度
在示范和推广应用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时,必须高度重视宣传工作。相关技术人员在适当时机,给当地水稻种植户详细讲解水稻“三控”施肥的技术要点,并解释技术的注意事项,确保种植户接受培训与指导后掌握水稻“三控”施肥的关键技术,减少技术应用问题。同时,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对举办的培训班、现场观摩会、实割验收会进行宣传报道,增强水稻“三控”施肥技术传播效果,提高该项技术的影响力。
2.4 开展技术培训工作
当前,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处于示范、推广应用阶段。为了确保技术推广与应用成效,农业主管部门要对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水稻种植农户加强培训,逐级传达水稻“三控”施肥技术。为了确保种植户将技术应用到种植中,主管部门联合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将水稻“三控”施肥技术作为培训重点,邀请省级专家下基层授课。
同时,组织县级农业技术人员,建立专业的技术服务队伍,在各镇村巡回培训与指导。在水肥管理期、病虫害防治期,技术服务队伍应深入田间地头,回答农户实际种植问题,了解种植户的实际需求,加大现场技术指导力度,不断提升技术入户率。
2.5 技术措施到户到人
一是与地区水稻所合作,优化整合科研部门,增强部门的技术力量,加快地区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的推广速度。
二是在推广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时,需要将其作为主要增产技术并推广,发布专业的技术指导意见。
三是组织水稻专家编制关于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的建议卡,并且发放到水稻种植农户手中,确保农户掌握技术要点。
四是建立高标准示范片、核心区,全面促进辐射区的技术推广,整合各级机构建立专家团队、技术服务队伍,加强技术推广合力,从而带动技术入户,使农户可以近距离接触现代科技,加快科技向实现生产力转化的进程。
2.6 坚持示范试验,促进现场交流
在推广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时,需要开展技术推广会。在水稻生长关键期,组织技术专家、农技人员、农户在水稻区的示范点观摩学习具备代表性的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并邀请专家讲解技术价值与操作要点。由使用该技术的农户讲解应用感受,全面发挥出核心带动全体的作用,有效推动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的示范应用[5]。
2.7 预测和预报水稻病虫害
水稻在种植过程中经常会受病虫害的为害,其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品质和效益。预测、预报水稻病虫害工作能及时掌握病虫害的具体发病情况,可有效防治水稻病虫害,保障水稻的整体产量,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要想对病虫害建立准确的预测预报机制,最主要的是结合水稻种植区域的气候特点和区位条件,综合分析水稻病虫害的主要发病情况,通过设立病虫害监督点,并且安排专业人员及时汇总分析收集到的各项数据,判断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只有加强科学的预防策略,才能从根本上有效控制病虫害[6]。
水稻主要病害包括稻瘟病和纹枯病,稻瘟病的发病条件是适温高湿,在水稻秧苗3~5 叶期、分蘖末期、孕穗期、破口抽穗期以及齐穗期发生多、为害重。
稻瘟病的发病要依据感病品种、气候、肥水管理、种子处理等因素预测。如果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大,特别是种植3 年以上的感病品种,破口抽穗期遇上低温阴雨天气,在种植过程中偏施氮肥、长期灌深水以及种子未经消毒处理,会导致暴发稻瘟病。
水稻纹枯病是一种高温高湿性病害,发病主要受大田菌源数量、气候、栽培管理等因素影响。如果纹枯病发生严重,田间菌源较多,在孕穗期、抽穗期及分蘖期遇上高湿高温的天气,极易造成纹枯病大面积发生。
水稻的虫害主要是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等。虫害的发生程度以虫源基数、气候条件和食料条件等因素作为主要预测依据。虫源基数越高,气候适温、高湿,水稻栽插期迟早不一,生育期参差不齐,重施氮肥植株贪青徒长,虫害就会大面积暴发,严重威胁水稻的增收、增效。
3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的实际应用
3.1 控肥技术
一是控制氮肥总量。在种植水稻时,明确水稻目标产量、空白区水稻产量,从而明确氮肥施用量。按照空白区产量,每增加100 kg 产量,需增施氮肥5 kg,将产量与氮肥的比例控制在20∶1。采用试验和实地调查的方式,明确空白区产量。确认目标产量的依据较多,比如气候、土壤、品种等。
二是调控水稻各生长环节氮肥的比例。在确定总体施加氮肥量后,采用分阶段使用方法。施加基肥时,氮肥施加量占据35%~40%。水稻分蘖中期,水稻移栽12~17 d 后,氮肥施加量占20%。水稻幼穗分化期,氮肥施加量占35%~40%[7]。水稻抽穗期,氮肥施加量占5%~10%。明确不同阶段的氮肥施加量后,按照实际生长情况调整。
三是施加磷肥、钾肥。磷肥、钾肥属于重要肥料,通过恒量监控方式,按照空白区产量,每增加100 kg 产量,增施磷肥2~3 kg、钾肥4~5 kg。
四是施肥量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若施用农家肥或者前面种植地作物是蔬菜或绿肥,施肥量要相应减少。保水保肥能力差或者栽插密度和基本苗达不到要求的土壤,应在插秧5~7 d 后施尿素3~5 kg;若用复合肥,各时期施肥量以氮肥为基准折算,不足部分用单质肥料补足。
3.2 控苗技术
在控苗过程中,应当确保选苗合理性,注重水稻苗的高产特点。选择水稻品种后,合理确定播种时间,在适宜的时间播种,确保水稻高产。在种植过程中,严格控制种植密度,按照育秧方式,选择合适的密植方式。铲秧后,及时移栽处理,以免隔夜栽植秧苗。在插秧时,可以采用带土插秧法。一般情况下,栽插或抛秧24 万株/hm2,杂交稻2 苗/株(双本苗),基本苗数达45 万株/hm2;常规稻3~4 苗/株,基本苗数达90 万株/hm2。当栽植地的种植条件良好,可采用宽行窄株种植法,种植规格为30cm×13.3 cm。不仅要确保密植合理,还要做好控苗处理。栽种秧苗后,做好灌溉处理。确保水稻分蘖后,全田茎蘖数达80%。早插秧苗后晒田,晒田时间为25 d,减少水稻无效分蘖。收割前7 d 左右断水,合理控制断水时间。
3.3 控病虫技术
在控制病虫害时,应采用预防措施。以综合防治为主,科学预测和预报病虫害。采用科学的统防、统治措施,同时选择高效、低毒的农药产品,杜绝病虫害大暴发。在秧苗期,科学防治蓟马等病虫害,采用晒田方式炼苗和壮苗,确保田间通风透光性,确保水稻生长环境健康。在拔节期,注重防治稻飞虱、稻瘟病、纹枯病等病虫害。在破口期,科学防治稻纵卷叶螟、稻瘟病害。在生长期,重点防治稻飞虱。
对于不同生长期的水稻,会出现不同的病虫害,此时要使用相应的防治措施,降低病虫害发生率。对于三化螟,使用18%杀虫双200 mL+10%三唑磷120 mL,兑水60 kg 喷施。对于稻纵卷叶螟,使用3%甲维盐、20%氯虫苯甲酰胺或者3%阿维氟铃脲。
不同农药的施加量不同,按照各类农药使用说明施加。为了预防稻飞虱,喷施25%吡蚜酮、0.5%藜芦碱。在使用上述农药时,需要控制施加量,吡蚜酮施加量为300 g/hm2,藜芦碱施加量为750 mL/hm2,选择傍晚时间喷施;也可用30%苯甲丙环唑防治纹枯病,用20%三环唑防治稻瘟病。
4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示范与推广应用效果
4.1 经济效益
推广和应用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可以增加水稻产量,改善稻谷品质,保障稻谷价格,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与传统施肥技术相比,采用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可增产690 kg/hm2,增收1 863 元/hm2,节省农药化肥675元/hm2,增收节支合计2 535 元/hm2。按照相关统计可知,该技术在广东省每年推广应用面积约86.66 万hm2,年增稻谷产量59.8 万t,增收节支20 亿元以上。
4.2 社会效益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操作简单且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应用范围广泛。某县共举办60 期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培训班,培训人员达到8 060 人次,共发放6.1 万份技术资料。按照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的规程操作,能够获得稳产增收效果。该项技术有效支持粮食高产,减少地区施肥的不良习惯,确保水稻生产量与安全性,同时可以维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信息技术到户,促进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的成果转化,社会效益显著。
4.3 生态效益
项目组织单位应全面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科学预测生态效益,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施肥时间与剂量,扩大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的应用范围。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是一项增加稻米安全、节本增效、高产的新技术,可以协调高产、高效、安全与环保的关系。
一是高产稳产,增产增效。年增产幅度达到了10.2%,减少倒伏问题,具备较强的抗逆性、稳产性。
二是减少使用肥料与农药,安全环保性高。与农户习惯施肥法相比,应用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后,可以减少20%的氮肥使用量,氮肥利用率相对提高30%,每季可减少农药使用1~3 次,节约化肥、农药成本至少450 元/hm2,化肥面源污染减轻,可以有效改善生态环境系统,减少农药残留,保证稻米食用安全性,维护群众身体健康,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显著[8]。
5 技术推广应用的问题与处理措施
一是部分水稻区没有实行“三控”施肥技术,未发挥出增产潜力。集约化生产水平低,且农户对技术的接受能力差异较大,导致技术应用难度增加。技术专家到田间指导,了解农户对技术的看法以及不接受应用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的原因。
二是优化整合配套技术,加强对镇村农户的培训,关注农户对水稻“三控”施肥配套技术的应用情况,根据田块肥力、水稻品种、种植密度及病虫害发生情况,合理调整施肥量和农药量,充分发挥水稻“三控”施肥技术作用。
三是技术推广与普及率未达到期望。需要扩大示范推广范围,以农民参与培训为主要形式,着力提高技术入户率。有机整合农科教资源,加强推广合力,实现科技与农民零距离接触,构建科技人员直接入户、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快速推广通道。
6 结束语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示范、推广应用的价值显著,可以增加水稻产量,降低生态环境污染,提高水稻种植户的经济收益,促进农业发展[9]。在示范和应用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时,应做好准备工作,加大技术宣传力度,组织相关人员参与技术培训,全方位推广技术,从而发挥出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增产增效、省肥省药的作用[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