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疫情防控常态化认知现状的调查分析
2022-02-11佟晓露
□王 宇 佟晓露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抽样法,借助第三方网络问卷平台,对某校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共收到问卷360份,有效问卷338份,有效率93.9%。其中,男生171人(50.6%),女生167人(49.4%);大一82人(24.3%),大二105人(31.1%),大三109人(32.2%),大四42人(12.4%);文史类90人(26.6%),理工类132人(39.1%),医学类77人(22.8%),经管类39人(11.5%)。
(二)研究方法。在查阅文献资料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大学对疫情防控常态化认知现状的调查问卷》,问卷由17个问题构成,主要包括:调查对象基础信息(性别、年级、专业);对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认识水平、认知态度与行为及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课余主要文化生活方式;缓解情绪波动的方式与对学校管理服务的需求等三方面的内容。问卷中关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认识水平、认知态度与行为的11个问题,采用五点计分法,每个选项以1~5分评价,分值越高,表示认知维度越高。其中4~8题为对疫情防控认识水平,得分范围5~25分;9~14题为认知态度与行为,得分范围6~30分。以总分大于等于20分为认识水平较高,低于20分为较低;总分大于等于24分为认知态度与行为较好,低于24分为较一般。
(三)统计学处理。采用Excel2016进行数据整理,SPSS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大学生对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认识情况。通过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的性别、年级和专业的学生与对疫情防控认识情况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各类学生对疫情防控认识情况的单因素分析/例(%)
(二)大学生对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认知态度与行为情况。通过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专业的学生与对疫情防控认知态度与行为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年级的学生与对疫情防控认知态度与行为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各类学生对疫情防控认知态度与行为情况比较/例(%)
(续表2)
(三)大学生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课余的主要文化生活方式。调查结果显示,在图书馆或教室看书、学习为128人(37.9%),在操场进行体育活动135人(39.9%),参加社团活动56人(16.6%),在宿舍睡觉、玩手机、打游戏19人(5.6%)。与女生相比较,男生(50.3%,86人)更偏爱于在操场进行体育活动,而女生(45.5%,76人)则倾向于在图书馆学习;与其它年级相比较,大一和大四的学生较倾向于在图书馆学习,分别占51.2%(42人)和47.6%(20人),而大二、大三的学生更多的在操场进行体育运动和参加社团活动,其中48.6%(51人)的大二学生和41.3%(45人)的大三学生在操场进行体育运动,19.0%(20人)的大二学生和19.3%(21人)的大三学生参加社团活动;与其它专业相比较,文史类和医学类的学生更多的在图书馆学习,其中47.8%(43人)的文史类学生和42.9%(33人)的医学类学生在图书馆学习;而在宿舍睡觉、玩手机、打游戏的学生有19人,只占总量的5.6%。
(四)大学生缓解情绪波动的方式。面对情绪波动,58.6%(198人)的学生会通过与家人、朋友沟通或心理咨询的方式来缓解,58.0%(196人)的学生选择通过班级团建活动与心理主题班会的方式来缓解情绪波动,58.0%(179人)的学生认为教师经常性的与学生沟通交流有助于缓解学生的情绪波动,37.0%(125人)的学生表示通过开展一些文体活动有益于缓解情绪波动。
(五)大学生对学校管理服务的建议。239名学生(70.7%)希望疫情期间的防控管理机制灵活化,酌情处理具体事项,说明学校在疫情防控期间管理的灵活性和人性化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以便更好地为广大师生服务;227名学生(67.2%)希望严格监督校内的小市场,谨防物价哄抬,提升餐厅服务质量,反映出学校在物质生活保障方面也需要进一步提高;203名学生(60.1%)希望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疏导,说明大多数学生比较重视自我的身心健康;182名大学生(53.8%)希望开展多元活动,丰富学生校内学习生活,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在疫情防控期间还是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态度;131名学生(38.8%)希望将每处管理措施都落到实处,严格制度化,防止一刀切,说明学校疫情防控措施基本都能落到实处,形成制度。
三、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常态化疫情防控有较高的认识水平,以及较好的认知态度与行为,但仍有35%左右的学生认识水平、认知态度和行为较一般。因此,学校还需坚持不懈对学生进行疫情防控教育,一方面建议大学生自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相关的公共卫生知识,了解诸如此类的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掌握其疾病流行特点[1],从而加深对疫情防控常态化政策及管理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在教育上结合“抗疫”的生动实践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规则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实现“思想防疫”[2],提高学生对疫情防控的认识水平,引导自觉遵守防控要求和践行防控措施。
通过研究发现,无论是学生对疫情防控常态化认识水平,还是认知态度和行为,男生要比女生好一些,高年级的学生好于低年级的学生,医学类与理工类学生高于其他专业的学生。男生对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整体认知比女生高一些,这可能与男生更关注社会时事政策、法规有关,与昂娟[3]的研究基本一致;高年级学生对疫情防控的认知好于低年级的学生,可能是高年级学生知识储备和社会经验更加丰富,因此对疫情防控的认知更加理性;医学类与理工类学生高于其他专业的学生,可能与自身的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有关;学生对疫情防控的认识水平同认知态度与行为之间基本呈正相关。
通过对大学生在疫情防控期间课余的文化生活方式调查显示,94%的学生都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选择在图书馆学习和在操场进行体育活动的学生接近80%。但是,选择进行户外活动人数的总体比例还是偏低,只占40%左右。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期间,应多鼓励学生走出宿舍和教室,多去操场进行体育锻炼,这不仅提高身体素质,还可以缓解心理上的不良反应。关于缓解情绪波动的方式,接近60%的学生会通过与家人、朋友沟通或心理咨询来缓解,然后才是通过学校内部的机制来缓解情绪波动。因此,在帮助学生缓解情绪波动时,应加强家校之间的联动,注重发挥家庭在学生教育和管理中的作用,家庭教育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影响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无法替代的。
关于对学校管理服务的建议或意见调查显示,70.7%的学生希望疫情防控管理机制能够灵活一些,67.2%的学生希望能够加强对物质生活的保障,反映了常态化疫情防控对学生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学校应根据疫情的变化来不断调整防控管理机制,提升校园的治理水平。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管理要求下,大学生只能把更多的业余时间用在校园内部的教学场所和活动场地之中,可能导致一些情绪和心理上的波动,调查也显示有60%的学生较为关注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学校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针对性的疏导措施。另有超过半数学生希望能丰富校内的学习生活,学校可利用网络的交互优势,把线上与线下结合起来,对常规活动进行创新,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