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血管彩超诊断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评价
2022-02-10郎朗辽健集团阜新矿总医院神经内科辽宁阜新123000
郎朗 辽健集团阜新矿总医院神经内科 (辽宁 阜新 123000)
内容提要: 目的:研讨在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中应用颈部血管彩超的诊断价值。方法:借助回顾性方式展开此次研究,研究时间段为2019年1月~2019年12月,研究对象为该时间段内本院收治的100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设为观察组),同时选取该时间段内健康体检者100例(设为对照组),均使用颈部血管彩超进行检查,比较两组检查情况。结果:观察组内膜厚度(1.36±0.22)mm,平均斑块数(1.52±0.56)块/例,而对照组分别为(0.55±0.11)mm、(0.36±0.11)块/例,观察组患者内膜厚度数值较高,平均斑块数较多,数据和对照组相比有意义(t=32.9311、20.3258,P<0.05)。观察组患者重度、轻度以及规则型斑块分别有28例、24例、23例,而钙化型、纤维型、脂质纤维型以及脂质型斑块分别有8例、10例、25例以及35例;对照组规则型斑块仅有15例,而钙化型、纤维型、脂质纤维型以及脂质型斑块分别有8例、3例、2例、2例,两组在斑块类型和形态方面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中应用颈部血管彩超效果显著,可有效鉴别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动脉内膜厚度和平均斑块数。
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属于临床脑梗死常见类型,而动脉硬化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斑块之间关系密切,随疾病进一步发展,极易对患者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威胁[1]。临床研究指出,颈动脉粥样硬化已成为诱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还可作为临床诊断脑梗死的重要指标[2]。为体会在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中应用颈部血管彩超的诊断价值,特将本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100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和10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观察组):男性、女性患者分别为58例、42例,年龄53~85岁,平均(69.56±12.33)岁;体重48~75kg,平均(54.33±6.56)kg。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11~14分,平均(12.56±1.33)分。职业分布:干部、工人分别为42例、22例,农民有36例。同时选择该时间段内健康体检者100例(对照组):男性、女性分别为50例、50例,年龄53~84岁,平均(69.11±12.14)岁。体重48~76kg,平均(54.41±6.25)kg。职业分布:干部、工人分别为33例、38例,农民有29例。对此研究所纳入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体重、神经功能缺损以及职业分布)通过SPSS 22.0软件分析,其中性别、职业分布数据纳入四格表开展χ2检验,χ2=0.5644、0.1144,P>0.05;年龄、体重采用t检验,t=0.5644、0.6325,P>0.05;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数据对比无显著差异,可进行下文中的数据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1.2 方法
此研究借助飞利浦公司iU22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进行,探头频率控制在7.5~10MHz;前期做好宣教,叮嘱受检者取平卧位,头部后仰确保颈部充分显露,自颈动脉根部实施检查,观察颈总动脉、颈动脉窦并明确分叉部位,观察颈内、外动脉及椎动脉情况并探查血流动力学参数。借助二维图像观察患者管壁是否增厚。观察斑块形态、大小、回声[3]。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内膜厚度、平均斑块数。斑块诊断标准:内膜厚度不足1.0mm视为正常;内膜厚度超过1.0mm视为内膜粗糙;内膜厚度超过1.2mm视为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4]。
观察两组斑块类型和形态:其中斑块形态有重度不规则型(相邻表面差值>0.4mm)、轻度不规则型(相邻表面差值≤0.4mm)和规则型(表面平整)三种。斑块类型有钙化型、纤维型、脂质纤维型以及脂质型四种。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软件SPSS 22.0建数据库并分析,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数据遵从正态分布原则,P<0.05为研究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内膜厚度、平均斑块数
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内膜厚度数值较高,平均斑块数较多,数据和对照组相比有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内膜厚度、平均斑块数(n=100,±s)
表2.两组内膜厚度、平均斑块数(n=100,±s)
组别 内膜厚度(mm) 平均斑块数(块)观察组 1.36±0.22 1.52±0.56对照组 0.55±0.11 0.36±0.11 t 32.9311 20.3258 P<0.05 <0.05
2.2 两组斑块类型和形态
两组在斑块类型和形态方面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3。
表3.两组斑块类型和形态(n=100,n/%)
3.讨论
脑梗死是椎动脉、颈动脉供血不足或血管狭窄而导致的大脑组织缺血、坏死性症状的统称;急性脑梗死起病快、病情重,是一种临床常见且高发性疾病,致死率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致血管增厚且管腔狭窄,脑供血不足导致脑组织长期处于缺血、缺氧状态,进而出现损伤及坏死。在诸多内外源因素的联合作用下,脑梗死以中老年群体为主要发生对象,疾病进一步加重会严重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近年来在诸多内外源因素的联合作用下,脑梗死已成为临床常见、高发性急危重症,因此对此类患者开展科学、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是提升临床疗效、改善预后的关键。
脑梗死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在多因素的联合推动下,目前该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居高不下;而随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脑梗死以老年人群为主要发生对象,且发病率呈逐年攀升趋势。经临床研究指出,动脉硬化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内膜损伤、粥样斑块是颈动脉硬化的关键以及重要因素[5];发病后若未及时救治患者,极易导致其病情快速进展,进而出现脑血管腔闭塞、狭窄现象,引起脑组织供血不足并坏死。
目前临床诊断脑梗死的方式有核磁共振、CT、彩超等,其中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将局部软组织区域有效集中,进而对病变细节进行准确了解;借助CT图像技术可以发现病变结构并准确判断病变程度[6,7]。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完善,诸多影像学检查手段逐渐被临床用于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疾病的鉴别中,可有效避免漏诊与误诊出现并且取得较好的诊断效果;而与核磁共振、CT技术相比,颈部血管彩超灵敏度高且可重复性较强,因此现已被临床广泛用于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等疾病的诊断中。超声检查是现阶段临床典型的无创技术,具备安全、便捷等诸多优势,所以也成为了临床检查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首选方式。常规二维超声的使用,多借助超声波来对病变位置、性质和范围进行判断,而彩色多普勒超声以二维超声为基础,可通过色彩的血流动力学信息来清晰呈现检查图像,继而确保临床医生通过观察血流信号、内部钙化情况来做出判断。且彩色多普勒超声的使用在患者的早期治疗工作中发挥积极意义。在实际的诊断过程中,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从多个高分辨的平面上评估病变形态、方向、内部结构和边缘,在这些特征中,周围组织、形态、边缘轮廓、病变边界和后方回声学特征都是诊断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8]。颈部血管彩超通过高频B型超声探头全面检查颈部动脉,可发现颈部动脉内膜下是否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同时还能够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进行准确测量,对不同人员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以及斑块形态进行评估,还可根据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对患者血管狭窄进行评估,并将以上信息综合起来,从而对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诊断并治疗。
在临床上,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疾病,也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仅仅是因为该病的危险性、病死率较高。而降低患者病死率、改善预后的关键,则为尽早且准确地诊断。临床研究证实,颈动脉斑块与脑梗死发生之间关系密切,硬斑稳定者危险度较低[9];同时,内膜损害以及粥样斑块形成也已成为颈动脉硬化的重要标志,通过粥样硬化斑块可很好且直接地反映患者动脉硬化程度。此研究结果显示:①观察组患者内膜厚度数值较高,平均斑块数较多,数据和对照组相比有意义,P<0.05。证实了颈部血管彩超可对患者内膜厚度、斑块数量进行有效诊断[10];②两组在斑块类型和形态方面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证实了在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中应用颈部血管彩超的诊断价值。提示颈部血管彩超灵敏性较高且操作便捷,更有“无创、重复性良好”等优势,因此适用于对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