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明清时期戏场建筑空间特征初探

2022-02-10吴天琪楚超超

关键词:会馆戏台苏州

吴天琪,楚超超

(苏州科技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 苏州 215011)

苏州地区最早的固定戏场建筑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文庙大成殿前的露台,后因战乱等因素使得戏场建筑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的现象,部分戏台也被毁。明朝中叶以来,随着苏州经济的恢复及昆曲的兴起,观演场所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临时戏台成为当时最为普遍与灵活的形式之一,有关记载称虎丘山塘演戏的游船——“卷梢船”,就是一种供游人休闲时观剧赏析的临时戏台[1]。后期随着休闲文化的发展和盛行,清雍正年间,戏场就在陆地上有了固定的演艺场所。在以往关于传统戏台的研究中多从形成、发展与声学特征等方面进行研究,或仅对苏州地区的戏台建筑形式进行简单考证与研究,对于整个戏场建筑的空间特征与表演空间并无过多研究。苏州明清时期传统戏场建筑见证了明清时期休闲文化的繁荣,对其研究不仅有助于建筑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而且对于推进地域性文化建设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苏州戏场建筑分类

明清时期,苏州的戏场建筑根据建造场所不同可以分为三类:园林戏场、会馆戏场及祠庙戏场[2],见图1。

昆曲在明中期时成为江南一带的主要剧种,昆曲婉转的音色与园林建造初衷的曲径通幽有异曲同工之妙,戏台作为园林中重要的交际场所是必不可少的,与另外两种类型相比,戏台的位置自由且不受轴线拘束,多与水面结合,如临水处建花厅或水阁。如图1(a)所示。

会馆是明清时期兴起的建筑形式,最早的会馆出现在明代的北京城。作为商人们联络乡情,讨论商情,互换思乡之情的场所,会馆戏场有明确的功能:酬神、聚会助兴,但整体娱乐的目的性更强,因此会馆的观演空间比较专业,观众与演员之间有着明确的空间划分,到清康乾年间,会馆的戏场已与营业性质的戏园无大区别,财力雄厚的会馆将戏台建造的格外华丽壮观[3]。如图1(b)所示。

早在先秦时期祖庙的雏形就已出现,祠堂出现在战国时期。北宋虽已恢复家庙制度但庶民建立宗祠家庙合法化是在明代后期,祠堂与聚落中的文庙书院等成为宗族祭祀社交娱乐的活动中心,而戏场是祠堂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民间有着“无(戏)台不祠”、“凡祠庙必造优台”等说法。祠庙建筑中一般具有前广场、享堂、寝堂等,入口第一进处常为观演场所[4],如图1(c)所示。

图1 苏州戏场建筑分类(作者自摄)

2 苏州戏场建筑中的空间特征与表演空间研究

2.1 园林戏场

2.1.1 园林戏场——亲近自然、布局灵活

明清时期,园林戏场的兴起主要来自文人士大夫等上层社会主流为满足自我娱乐而修建。苏州虽经历经动乱,但繁荣的经济很快将江南享乐之风恢复。“嘉靖末年,海内宴安。士大夫富厚者,以冶园亭、教歌舞之隙,间及古玩。”此风愈演愈烈,在园林中建造戏场逐渐成为上流社会炫耀财富的方式之一[5]。

整体来说,园林中的戏场的戏台更注重与景观结合。早期多建在临水之处仅有屋顶遮蔽风雨,演员在亭榭、楼阁与轩中进行演唱表演,观众们可以坐在水廊上,倾听传水之音,成为主人宴请亲朋、歌曲娱客的最佳场所,如沧浪亭中的瑶华境界,北侧是彩霞池,西侧是供观众观赏的地方——月到风来亭,声音通过水池到亭子,坐在亭中的游客在观戏的同时还可以欣赏园中美景,见图2(a)。还有濯缨水阁和月到风来亭不仅通过此廊进行连接,还将两个空间内的景物互为对方的背景,形成“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视觉效果,整体是一个比较开放的状态,与周围景色交融的更自然[6],见图2(b)。后期因为亭榭所搭建的戏台容易受到天气影响,或是园林与家宅距离较远导致主人出行不便,这些原因都促使园林中的厅堂式戏场诞生,如拙政园中的三十六鸳鸯馆正是补园园主张履谦以供听曲休闲的目的所建造,该馆建在水池之上,南是小院,北面水池与浮翠阁形成对景,水池还是传播声音射线的重要环境因素,见图2(c)。

图2 园林戏场与场地关系(作者自绘;底图来源:苏州市城乡建设档案馆)

文人缙绅之间相互送戏借戏,昆曲演出成为一种交际手段。园林戏场的戏台多与周边连廊或其他亭榭、楼阁形成对景,这种手法在园林中虽常见,但要做好实属不易,两者中的距离十分重要;或是周边树木做配景衬托戏台,在空间范围内一切的配景又成为主要欣赏对象,使主景与配景相得益彰。如图3所示。

图3 园林戏场与配景(作者自绘)

2.1.2 园林戏场中表演空间研究

园林戏场中的戏台平面形式基本呈方形,戏台数据如表1所列;总面积最大有80 m2,最小不到40 m2。功能上一般只有前台表演区,个别会有后台空间。戏台基本临水而建且屋顶会有圆弧形设计,以此来获得声音的最大传播。

表1 园林戏场中戏台数据[7]

由表1得知,苏州园林戏场建筑戏台平均高度在1 m左右,戏台宽度与进深的比值接近1∶1。在前后台面积的安排上,由于园林戏场中的戏台并不是固定的戏台,只是临时充当戏台的作用,所以前台一般比后台大很多,演员的服装道具也没有固定放置的地方,流动性比较强。

2.2 会馆戏场

2.2.1 会馆戏场——中轴为主、酬神娱乐

苏州会馆属于工商会馆,所谓“百工技艺,各祠一神为祖”。崇拜之神一般是行业创始神或者是对本业有着特别贡献的师祖,比如工匠会供奉鲁班、茶商会祭祀陆羽等,或者单纯是该地区的保护神能够消灾佑安的圣人英雄,比如山西会馆一般会供奉关羽、福建会馆会供奉妈祖等[8]。其布局与祠庙类似,以中路为主在东西辅路建造用于商议事情、同乡借宿等附属用房,戏台一般布置在中路轴线且置于门楼后侧。发展到清代时期,会馆已成为私人与社会团体演出的重要场所。

全晋会馆戏台位于门楼的正后方,坐南朝北,看楼在戏台两侧左右各七间,观众在戏台两旁连接的看楼中可以将演员的肢体动作尽收眼底,楼层女宾席为晋商女眷观戏专座。戏台前是大院,用于列座观剧。戏台正对面是面阔五间的大殿,见图4(a)。嘉应会馆创建于清嘉庆十四年,头门面阔五间,上层即为戏台后台,向北伸出为前台,上覆卷棚歇山顶。大殿坐北朝南,与戏台隔庭院相望,面阔三间15 m,进深15 m,前檐配以满天星格子明瓦长窗12扇,见图4(b)。钱江会馆位于桃花坞大街,戏台位置位于门楼后方,与大殿相对,两侧有看楼连接看楼和大殿,见图4(c)。

图4 会馆戏场中戏台与其他建筑关系图(作者自绘)

会馆戏场中设立看楼是为了区别不同性别的观众,严男女之大防。部分会馆的看楼是为了与露天庭院中的观众做区分,所以看楼中多以有身份地位人的观剧区域,且戏场之中本来是不设女座,是当时的统治者和社会舆论所不允许的,但在苏州会馆中到后来也有了女座之设。

会馆戏场建筑戏台数据如表2所列,露天戏评与看楼的规模与尺度的大小直接反映了戏场所能容纳的观众多少。最初建立的会馆仅为联络乡情、讨论商情的“办公”之地,后面随着工商业兴起,同乡人员也越聚越多,人们并不满足于原有的功能,于是纷纷建立起戏台,看楼和戏坪的面积也能从侧面反映出会馆的规模。

表2 典型会馆戏场建筑戏台数据对比[7]

2.2.2 会馆戏场中表演空间研究

苏州明清时期的会馆中建戏台前期是出于对行业神灵的敬畏之心,后期戏台的规模逐渐变为炫耀财富的一种方式。

会馆戏场中的戏台多与门楼设置在一起,从功能上有前台后台两部分组成。平面上呈方形三面伸出的“凸”字形式,总面积在30 m2左右,个别小的会馆会根据比例设置。戏台后侧是上下场的门,门额上会有“出将”、“入相”的匾额,可以视为前后台的物理分界线。会馆戏场一般会在舞台正上方设置藻井来增强扩音效果,两边设二层高的看楼可以与戏台平视以获得更好的观演效果,在许多会馆中都留下了这样的戏场建筑。

会馆戏场中戏台数据见表3。由表3得知:苏州会馆戏场中的戏台平均高度在2.6 m左右,戏台的长宽比接近1∶1基本呈方形。在前后台面积的总体比例接近1∶1。由于后台既是存放戏班演出用具,演员化妆、扎扮的所在,又是分派角色、等待上场、催戏、监场的地方,因此后台一般面积略大于前台区域面积。

表3 会馆戏场中戏台数据[7]

2.3 祠庙戏场

2.3.1 祠庙戏场——形制严格、礼教盛行

祠庙是中国戏曲演出的重要民间演出场所,广大的村镇乡民是祠庙戏场中的重要观众,以敬神,祭祖为目的通过有名望的乡绅来捐助资金邀请戏班进行戏曲演出。祭祀祖先演戏统称为“祠堂戏”,邀请戏班演出祈求祖先庇护,求得家族平安兴旺。

况公祠建于清道光六年,位于道前街西美巷,是为了纪念明朝苏州知府况钟的专祠。祠内有享堂、戏台、船厅等建筑。祠堂的戏台在雕砖门楼进门处,左西朝东,享堂在整个祠堂的最东侧,见图5(a)。程公祠位于南贤子巷,坐北朝南,东边时昭忠祠,西面是安徽会馆和经商公所。在程公祠暨会馆章程规条中有:“祠内房屋不准借作公所,以防糟蹋”。可见祠堂的地位。程公祠的享堂梁枋上的苏式彩绘以戏文为主,也就更加肯定了戏场建筑在整个祠堂中的地位,见图5(b)。

图5 祠堂戏场中戏台与其他建筑关系图(作者自绘)

祠庙戏场的空间形制更注重进深方向的延申,戏台多在第一进院落。与会馆戏场不同的是祠庙戏场多与视线平行,不会处于一种仰视的状态,由此可见戏场在祠庙中虽享有重要地位但与祠庙中主要的祭祀功能还是有所差距的。典型祠庙戏场建筑戏台数据如表4所列。

由表4可知,在看楼的设置上多为硬山顶,看楼一般分上下两层,下层高度2~3 m用作出入通道或分置泥塑皂隶、当差与马僮等;上层高度2~3 m是看席,有的还会分男席与女席,比如蒋侯庙戏场和安齐王庙戏场等,将东西看楼又分为南北两间,靠近戏台的是“上房”为官员、贵宾的席位,另一侧则是女眷的观戏席。

表4 典型祠庙戏场建筑戏台数据对比[7]

2.3.2 祠庙戏场中表演空间研究

苏州祠庙戏场建筑的戏台功能上是由前台、后台两个部分组成。前台一般是表演区,平面多呈“凸”字形,门额上有“出将”和“入相”的匾额,

祠庙戏场中戏台数据如表5所列。由表5可知,苏州祠庙戏场中,戏台的高度越高则表示戏场空间在整个建筑中的地位,比如城隍庙、春申君庙等戏台高度接近3 m,大殿中的坐像会与之相对,为介意此为中心与归宿,再比如程公祠戏场戏台和况公祠戏场戏台高度约1 m则意味着在整个祠堂建筑中戏场并不是主要的组成部分;表演空间的前台和后台的面积比可以发现,中小型祠庙戏场的比值基本接近0.5。

表5 祠庙戏场中戏台数据[7]

2.4 小结

苏州明清会馆和祠庙戏场的总平面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以一条轴线纵向排列,见图6(a),增强纵深方向,强调权力权威,戏台一般至于雕砖门楼正后方坐北朝南比如嘉应会馆、武安会馆等;第二类多路轴线并置并行排列,见图6(b),注重中轴线的同时发展附属空间,比如全晋会馆;第三类一条轴线为主,多路并进混合排列见(见图7),这类多出现在祠庙中,但中轴线上是整个建筑群中地位最高的,戏场一般位于第一进或者第二进,以示祭祀在整个祠堂庙宇中的重要地位,离戏台越远的位置则代表越隐秘,享堂多在于此,用作用来放置牌位供奉祖先神灵的地方,例如程公祠、况公祠。

图6 会馆戏场总平面示意图

图7 祠庙戏场总平面示意图对比图

从规模上来讲,会馆戏场和祠庙戏场比园林戏场的面积更大,建造也更加气派,在整体建筑中更加突出,而园林戏场更注重观赏环境的感觉以及景观视线的营造;从装饰上来说,园林戏场更加具有艺术气息,体现园林本身的性质不受约束比较自由;会馆戏场比较富有商业气息,装饰更加显贵突出,祠庙戏场则更多体现等级形制地位、更加庄重等。园林戏场室内屋顶呈圆弧形,既反射声波又弯曲美观,顶上梁架是典型的满轩形式,利用这弧形屋顶来反射声音,增强音响效果,绕梁萦回[9](见图8)。会馆与祠庙戏场中则多用藻井对表演人员的声音进行传播[10](见图9)。

图8 卅六鸳鸯馆传声示意图(底图来源:《营造法原》)

图9 藻井传声示意图(《中国传统戏场建筑考略之二——戏场特点》)

在观演空间中,观众作为重要的主体,对整个表演的成功与否起着重要的作用。会馆和祠庙中观众座位是固定的,观众的活动范围相对较小(见图10(左)),整个表演过程中只会关注舞台演员,所以这种表演空间中,观众之间的关系严肃而安静;而园林戏场中观众聚集性比较强,活动范围相对较大(见图10(右)),注重彼此之间的互动关系,削弱了彼此陌生感,同时也缩短了观众与演员之间的距离,演员在演出时更加自如。

图10 会馆祠庙戏场(左)与园林戏场(右)中观众互动关系示意图

3 结语

苏州明清时期的戏场建筑不仅是我国昆曲文化的重要载体,还是苏州地区精神信仰的象征,更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与保护意义。本文在大量的古籍资料阅读以及实地调研后对苏州地区现存的传统戏场建筑进行分类,对于不同类型的传统建筑中的戏台空间受到其原籍建筑形制、整体功能需求的不同等因素,而对其表现出不同的空间特性进行研究,填补了之前在此方面研究的空白,并将一些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不同类型中传统戏场建筑的表演空间特点进行总结归纳。通过对苏州明清时期戏场建筑的空间特征研究,以期本文为今后传统戏场建筑的保护修缮提供一定参考。

猜你喜欢

会馆戏台苏州
雍和宫戏台及其献戏活动考略
一岩九饮会馆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戏台送到家门口
狸猫戏台
千年闽商商会会馆 烟台福建会馆
山西古戏台掠影
镇远·两湖会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