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时代 深入推进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
2022-02-10□罗涛
□ 罗 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山东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和做好人才工作等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一系列重要举措,全省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不断扩大,人才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学科体系不断优化,高层次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总体实力位居全国前列,为奋力实现“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提供了坚实人才智力支撑。
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基础雄厚
近年来,山东省持续优化人才政策,拓宽引才渠道,搭建育才平台,完善用才环境,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不断成长壮大。人才总量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总数超过10 万人,其中,在地市级以上教育和社科研究机构工作、具有初级及以上专业职称的人员6 万余人。人才结构日趋合理。从学历结构来看,获得硕士学位人才占比最高,约为57.7%;获得博士学位人才占比次之,约为25.9%;本科学历人才占比约为16.4%。从职称结构来看,高级、副高级、中级和初级职称人才占比分别为11.1%、31.3%、44.7%和12.9%。人才分布较为集中。调查显示,高校是山东省社科人才最主要的集聚地,人才占比超过78%,在山东社科研究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党校系统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规模也较大,占比达到12%。社科联和社科院系统人才占比分别约为4%和1%。从学科来看,应用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理论经济学、马列科社、社会学、语言学和中国文学等8 类优势学科的人才更加密集,集中了约55%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
高层次人才和青年人才引育成绩斐然
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高层次人才培育和引进,出台《引进顶尖人才“一事一议”实施办法》等文件,高层次人才培育和引进力度不断加大。同时,把青年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突出重要位置,大力加强青年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促进青年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加快成长。国家级人才培育成果丰硕。目前,山东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有国家级领军人才 20 人、青年拔尖人才 8 人,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9 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7 人、青年学者8 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 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5 人,国务院批准的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96 人。调查显示,山东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省级以上重点人才中,国家级重点人才占比已超过30%。青年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年轻化程度较高,形成了一支具有创新激情、富有学术潜质的青年社科生力军。调查显示,从事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研究的在职人员中,45 岁以下研究人员占比接近2/3,其中35 岁以下人员约占24%,36-45岁人员约占41%。各单位积极采取举措,加强青年人才培养。山东大学的“齐鲁青年学者”评选、山东师范大学的“东岳学者计划”、山东社会科学院的“青年才俊”评选、山东省委党校的“强基计划”“青攀计划”等激励措施,有效激发了青年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加强了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储备。
人才发展政策环境和吸引力持续提升
近年来,山东省持续优化人才引育政策,人才发展软环境不断提升,吸引越来越多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在山东就业。人才留鲁意愿不断增强。通过深入实施“万名博士、十万硕士、百万大学生创业齐鲁计划”,推进博士后“两站一基地”扩量提质,提升“海洽会”“山东—名校人才直通车”品牌影响力等措施,山东的人才吸引力不断提升。相关数据显示,2017 年以来省外来鲁高校毕业生人数年均增幅达到23.5%;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留鲁就业率超过八成。人才引进力度不断加大。抽样调查显示,近三年山东省级以上重点人才的培育人数、省外引进人数和海外引进人数占社科人才总数的比重分别为39.7%、14.9%和7.7%。整体来看,超过80%的受访者认为山东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引进机制的吸引力较强。
人才扶持和激励保障力度不断加大
近年来,山东陆续出台《关于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关于支持鼓励山东省社科理论优秀成果的若干措施(试行)》等文件,不断完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培养引进、评价使用和激励保障机制,大力加强人文社科优势学科和研究平台建设,有力支撑和推动了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成长。经费投入和保障力度加大。山东对博士后等高端人才的培养力度持续加大,博士后人数、博士后流动站数量不断增加,目前全省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及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超过70 个。对新进博士、博士后等科研人员的启动资金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抽样调查显示,有75%以上的研究人员认为单位对其所在学科的重视程度较高,25%的研究人员认为单位对其所在学科的经费投入很大。研究平台建设走上快车道。调查显示,全省现有哲学社会科学各类研究基地超过600 个,其中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50 多个,山东省社科理论重点研究基地100余个,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80余个,山东省重点新型智库15 个。全省共有哲学社会科学类期刊100 余种,其中CSSCI 期刊(含扩展版)超过20种。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高端平台举办各类学术活动,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交流互通提供了重要平台。
全省哲学社会科学整体研究实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整体实力不断增强,研究水平不断提升,高层次重大成果不断涌现,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不断提高。精品研究成果日益增多。抽样调查显示,近3 年来,在论文发表方面,“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论文发表数占论文发表总数的比例接近13%;在成果获奖方面,国家级奖励占所有成果奖励的比重超过1%,省部级奖励占比超过15%,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的著作数量呈现增长趋势。国家级研究项目持续增加。全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项目立项总数从2016 年的6596项猛增到2020 年的14592 项,翻了两倍多;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量增长趋势明显,从2016 年的183 项增长至2021 年的254 项,保持全国领先位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占所有项目的比重接近3%,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占比超过13%。应用对策成果质量不断提升。抽样调查显示,近3 年来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决策咨询成果超过3000 件,其中,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占比达到1.6%,省级领导批示占比超过10%。决策咨询成果数量质量同步提高,为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支撑。
总体来看,在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有力举措的推动下,近年来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向着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迈出了坚实步伐。在这一过程中,山东省积极构建和完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政策体系,通过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强化社科规划、评价引领等,有效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动力和活力。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与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要求相比,与其他先进省份相比,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在数量、结构和质量上还存在一些问题短板。突出体现在:高层次领军人才相对不足,缺乏具有标志性影响力的大师名家;人才梯队结构不尽合理,正高级职称人员占比不高;高水平特色学科较少,学科优势不够凸显;人才培育平台载体数量偏少,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尚不完善等方面。面向“十四五”,山东省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打造高端领军团队,科学规划学科布局,加强新型智库建设,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加大投入保障力度等方面持续发力,全面推动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和学科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具有中国气派、齐鲁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在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凝聚力、创新力、影响力上“走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