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育人体系构建的策略研究
2022-02-10胡薇
胡 薇
(荆楚理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荆门 448000)
高校优质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于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提升育人的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立足高校发展的实际,立足时代发展大环境,针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加强校园文化育人体系优化及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内涵
高校校园文化包含的元素是多元的,校园文化无时不在,集中体现高校师生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及行为艺术等,对于提升高校影响力、核心竞争力以及形成良好的校风、院风和班风具有重要的作用[1]。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学术界从不同视角具有不同的阐述,部分学者将高校校园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也有些学者将高校校园文化分为高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及各类网络平台的发展及广泛应用,网络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重要体现形式也应该被纳入到校园文化的发展体系中。为此,笔者将校园文化归为五大类,包括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以及网络文化。高校校园物质文化主要体现校园的人文景观,例如教学楼、宿舍楼、校园雕塑、景观设计等物质环境,是校园文化的基础。高校校园精神文化是对于物质文化在精神层面的体现,例如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事务认知等。高校制度文化主要体现校规、校纪及道德准则等内容,是学生的行为准则,例如学生手册、学生纪律处分条例等。高校行为文化主要体现为师生对学习、生活的态度以及对人际关系的处理等。高校网络文化主要指校园文化在网络上的体现,是校园文化和网络文化的融合。
二、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育人体系构建的意义
高校校园文化育人体系构建具有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通过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和网络文化的建设,助力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有助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
(一)助力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高校校园文化具备隐形和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其特有的育人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起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高校校园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域属性和时代属性,是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及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践行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例如高校开展红色文化宣传和教育活动、开展四史教育活动、开展党史党建活动等,有助于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更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于文化浸润中寻求强业报国的动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有助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高校的主业主责就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核心任务即实现立德树人。高校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行为文化等均具有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它是落实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一种手段和方式。高校校园文化具有显性或隐性的教育作用,这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选择、文化品格的形成,影响着大学生思想和心理活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秉持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一切以培育学生的规矩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积累文化底蕴和培养专业技能为核心。高校通过构建良好的文化育人体系,有助于激励学生、塑造学生,以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
高校优质的校园环境本身就是一种立体化的教科书,置身于优质的校园文化环境无时无刻不激发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素养。高校校园文化本身具有一定的交互性,大学生在享受校园文化带来身心愉悦的同时,更要接受文化的启迪和精神的涤荡。此外,高校校园文化还具有一定的传播性,校园文化中所隐含的文化信息和精神价值影响着大学生价值理念和道德情操[2]。例如校园中人文景观的设置、校园规划的布局,乃至一草一木都体现着高校的文化内涵,因此优质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培育大学生的良好道德情操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遵循
(一)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
高校要扎根中华大地办大学,要有鲜明的社会主义底色,要明确自身的政治立场,要清楚高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等问题。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打牢红色文化底蕴,构建红色文化氛围,铸牢大学生的思想基础,进一步发挥文化育人,赓续红色血脉的作用。高校校园文化是育人功能的外延,担负着为党、为国育人才的使命[3]。这就要求高校始终遵循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内涵,科学地谋划,构建优质的校园文化体系。通过文化浸润教育,培养具有一定国际视野,政治立场坚定,情怀深,奉献意识和担当意识强烈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坚持文化育人的理念
高校校园文化是校园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元素,具有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育人功能,是高校提升育人质量的重要抓手。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栋梁和支撑。高校要力争创建良好的文化净土,避免不良文化的影响,夯实大学生的文化基础,达到启迪智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高校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时必须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宗旨,构建优质的育人文化体系,培养学生的思想价值,培育学生的创新素养、扎实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高校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时要精心谋划,细致落实,久久为功,持之以恒,才能发挥文化浸润作用,才能引导学生成为“四有”新人。
(三)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
不同的时代环境下会产业不同的文化心理。进入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育人体系构建也要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就要求高校立足学生成长的实际,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加强优质校园文化建设和谋划,利用多媒体或互联网技术等方式提升校园文化的传播时效,真正地提升大学生的家国情怀。进入新时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及多媒体的迅猛发展,也要求高校遵循和重视网络文化的传播形式及传播速度,不能局限于校园物质层面文化的构建,还应根据网络形态下文化传播的特点,关注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及价值观的影响。因此,高校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综合考虑物质层面、制度层面、行为及网络文化的发生、发展规律,科学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聚焦优质文化,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品行。
四、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问题
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于提升高校育人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部分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着思政教育和校园文建设融合发展不足、隐性教育不足、内涵式发展不足及网络文化建设不足等问题。
(一)高校思政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发展不足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环境下,一些错误的社会思潮和不良的思想通过各种形式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和健康思想的形成。而这些错误的思想或者价值形态有些则是通过文化形式而传播的,因此为了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高校应该加强文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作用,明晰校园文化的社会主义底色。然而部分高校在建设校园文化时仅仅从艺术学、审美及建筑学等视角去谋划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行为文化等内容,而忽视了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甚至有部分高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依托思政课和常规教育完成,忽视校园文化也是构建大思政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思政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发展认识不足。
(二)高校校园文化隐性教育不足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工作会议上曾指出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要求。高校校园文化本身具有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作用,对于大学生能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因此应该加强显性和隐性的双重影响。然而部分高校当前更加青睐于校园文化的显性教育,例如通过规划校内街道、教学楼、实验室、生活功能区等物化形态的设施错落有致,进而表现出学校的文化内涵,激发大学生的美感,提升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种显性的教育虽然更加直观,作用也明显,但是难以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尤其是形成浸润教育的育人氛围。例如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隐性教育的重要方式仍然不可忽视,否则曲解了文化育人的内涵,弱化了文化育人的作用。
(三)高校校园文化内涵式发展不足
高校校园文化反映出地域文化和时空文化,具有一定的特点和特色。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就应该立足发展的实际,综合性地挖掘思政育人元素,加强校园文化的品牌化建设,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提升影响力和育人效果[4]。然而部分高校在开展文化活动时,对于活动内容进行了细致的策划和预演,活动效果尚佳,但是这类活动以文艺或体育活动为主,且学生在开展活动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泛娱乐化,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随机性,对于文娱活动的内涵挖掘不够,学生的感官享受较强,但是难以触及学生的思想价值层面,难以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同时,部分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单一,难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和思想的碰撞,创新性不足,缺失特色文化活动及品牌化校园文化。
(四)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后劲不足
进入新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学生活动的重要场所,网络意识形态争夺成为高校的主要任务,也是提升育人实效和育人质量的重要着力点。这就要求高校坚持“供给侧”,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学生的一般网络习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然而当前部分高校开展网络文化建设从形式上分析较为单一,仅仅通过校园网或者校方的微信平台推送一些校方的动态新闻或者结合重大的时间节点推送一些“官样”文章,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难以引发学生的思考。部分高校没有结合当下的思政热点加强网络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忽视了学生需求,导致受众群体的流失。此外,从文章的质量上分析,校方推送的网络文章多为兼职学生所发,虽有审核挂名但是多为学生自己编审,质量有待提升,网络文化建设后劲不足。
五、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育人体系构建的策略
(一)凸显思政元素,推动校园文化和思政教育同向同行
高校校园文化包括物质层面的校园建筑、景观设计,还包括制度层面校规、校纪及行为准备,亦包括师生在交流过程中形成的观念认知等内容,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时应该凸显校园思政元素,提升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其一,可以优化人文景观设计,体现地域特色的文化体系。例如,结合地域发展的实际,把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转为物化形态,以雕塑、建筑艺术化呈现。其二,也可以打造VR 虚拟文化体验馆,将地域特色的软文化育人体系虚拟化呈现,提升学生的体验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三,优化制度建设,培养大学生的规矩意识。针对校方制定的行为准则、大学生学生手册等制度,以激励性措施为主,引导学生加强对行为规范的认知。
(二)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开展浸润式教育
高校精神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积淀,体现为学校的办学定位、价值追求、发展目标以及几代人的办学理念,是大学文化体系的精髓。同时,也是大学独具特色的文化之所在。高校精神文化体现在高校的课程、科研、教研及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也体现在培养人才服务地方的过程中。为此高校要结合地域特色、校园积淀深入挖掘、整理、提炼其精神实质,通过多元平台宣传高校的育人理念、办学定位等。例如,学校的校训、校徽等是一所学校精神文化的典型体现,要融入和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浸入学生的内心,并外化为学生的品行。
(三)立足高效校园发展的实际,推动校园文化内涵式发展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大学生为学为人之道,有层次有内涵,避免泛娱乐化、浮夸性。为此,高校加强校园品牌化建设,打造精品工程[5]。例如,坚持“一院一品”,提升文化产品、文化活动的内涵、影响力和引导力。其一,加强以学生为主体的品牌文化创作。由校方组织,结合校园时况编辑校园微文化文章,定期在校方官微推送。其二,加强社团建设,打造精品文化工程。例如,依托高校的专业特色,打造志愿服务、红色文化传承、文创产品研发等精品项目,推动知行合一,在做中学、做中导。
(四)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发挥网络文化育人的作用
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体系的重中之重,随着互联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文化的构建也成为文化育人体系的关键。因为,大学生网络使用频率和时间在不断递增,学生的活动场所由线下转为线上,因此优质的网络文化对于育人实效而言往往事半功倍。其一,加强网络平台的建设,提升网络受众群体。高校打造专属融媒体发展中心,建立自己的网络运营宣传中心,建立官方的微信平台、逗音和微博平台,加强平台美化设计及功能开发,提升学生的受众面,牢牢抓住网络空间的主动权。其二,培养专业的网络写手,加强网络空间价值引导。高校可以从中文专业及汉语言专业选拔文学素养较好的学生兼职网络编辑,针对学校及社会热点问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推送热点文章,坚持网言网语,提升网络文化的渗透性、传播性,发挥思想引领作用[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