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思路探析

2022-02-10李红岩

群文天地 2022年5期
关键词:数字群众资源

李红岩

乡村数字技术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进一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便捷化、均等化的必然选择。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强调要“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加强村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2022 年国家多部门联合印发《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 年)》进一步明确“十四五”时期要实现文化等方面的数字化转型,提升公共服务效能,着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由此可见,在乡村振兴视野下,加强乡村数字技术建设既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也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加强乡村数字技术建设,笔者认为,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时期,重点从当地乡村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入手,探析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思路。

一、数字技术赋能当地乡村文化教育振兴背景

(一)当地网络覆盖现状

笔者所在的灵台县地处陇东东南边缘,全县辖13 个乡镇184 个行政村,其中98%以上行政村宽带网络和4G 移动通信网络全覆盖,三分之二以上的农户已接入宽带,全县65 岁以下群众普遍使用4G 智能手机,乡村互联网基本普及,为开启数字乡村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现有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及资源建设情况

随着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灵台县正全方位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在公共文化领域,建有数字文化馆、智慧图书馆管理系统等综合业务管理平台,该平台具备文化慕课、活动展示、消息发布、自助借阅等基础功能,为用户提供了一站式检索、阅览、文化服务等体验,初步满足了群众学习要求。2022 年为进一步与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对接,灵台县实施完善县级文化馆公共文化云大数据平台建设,将与国家公共文化云数据资源全面对接,推动远程文化教育等应用普及,弥合城乡数字鸿沟,为建设高素质、高水平数字化人才队伍,推动全民艺术普及,提高灵台县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打好基础。

二、当前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乡村核心群众文化素质偏低

乡村群众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亦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其文化素养高低、数字技术能力的应用,都可影响到乡村文化建设的兴衰。从目前灵台当地乡村核心群众结构看,乡村长期居住的人口呈两极分化态势分布,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居多。随着近年来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乡村群众“去农文化”思想较重,高学历人才返乡少且流失严重,乡村群众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能有效传播文化的人才非常欠缺。因此,加强乡村群众数字素养与技能的培育,是顺应数字时代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文化振兴的关键举措。

(二)文化资源发展不均衡

当地乡村各学校虽然都能按照国家教育部及省、市、区级要求开设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科目,但是由于乡村诸多客观条件的影响,很多专业教师或考试调离,或干脆不愿意到乡村教书,专职教师素质明显低于城市,教育资源发展不均衡,文化、艺术、信息技术教育很难落到实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乡村孩子的科学素养和艺术教育很难提高,长此以往,严重影响乡村文化振兴步伐。基于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借助互联网技术,推动远程数字教学对乡村群众的文化教育,对于均衡文化资源,提高乡村人口素质有重要的作用。

三、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思路探析

(一)依托远程数字技术和文化教育资源,开展乡村数字技术公益培训,提高乡村核心群众文化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新时期,手机已成为群众“新农具”,直播带货成为“新农活”。提升村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是顺应数字时代要求、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举措。为加强村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一方面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开展线下数字公益培训,并录制各类文艺培训视频,上传至文化资源库,供群众下载学习;另一方面,与公共文化云大数据平台对接,通过多方合作,科学设计适合群众文化需求的集网络通讯、信息服务、后台管理为一体的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平台,加强数字乡村应用场景的宣传和示范,提升村民掌握数字技术的意愿,构建公共文化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汇集整合新媒体应用等优质培训资源,开设公益培训,提升村民掌握数字技术的能力,推进村民手机应用技能,促进数字服务向乡村延伸。有效提高乡村人口素质,推动远程文化、远程教育在乡村的应用和普及,促进数字化对乡村文化教育影响作用,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丰富群众的精神世界,为建设文明乡风,提升乡村和谐注入动力,推进乡村振兴。

(二)开展乡村群众文化服务需求的调研,与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对接,搭建互联互通、服务共享的数字“公共文化服务专栏”,促进乡村文化教育资源均衡发展,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文化可以通过教育活动得以传递和深化,教育是传递文化的手段,体现着文化的特质,影响着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倾向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因此,可以加强对乡村网络覆盖和手机使用现状的调查以及对乡村群众,尤其是留守儿童文化服务需求调研,根据乡村现状和群众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数字文化和教育服务产品,促进乡村文化教育发展,提高乡村群众文化素质,丰富乡村文化。一方面,以留守儿童(中小学生)为核心进行调研,根据实际需要,为留守儿童(中小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数字化服务资源,设置与艺术教育紧密联系的“学习专栏”,满足乡村适龄儿童就近接受良好艺术教育,促进教育文化均衡发展,使偏远地区留守儿童(中小学生)足不出户就能与优质的教育资源零距离接触,将快乐健康学习变为现实。另一方面,以乡村教育工作者(教师)为核心进行调研,为教师提供艺术教育的教学辅助资源。同时,为以后更好地提供文化教育资源,设置“交流专栏”,让学生和教师交流心得。根据现状,依托数字技术的远程教育和文化资源建设,收集、制作优质数字文化服务产品,面向群众输送优质文化教育资源,使乡村边远地区教育文化与世界接轨,满足乡村群众就近接受良好艺术教育的基本要求,对提高乡村人口素质、促进乡村教育振兴和文化可持续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第三,以村民为核心进行调研,根据用户意愿设置“公共文化服务栏目”,通过与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衔接,整合提取或购买群众感兴趣的文化产品,分类保存至文化资源库,供群众学习,实现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提高乡村人口素质,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三)搭建微信公众号服务平台,开展有利于乡村文化发展、村民生活幸福、乡村群众互动交流的公共文化服务栏目,提升公共文化服效能,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利用现有的微信公众号服务平台的便捷性,加强与群众的交流和互动,深层次了解群众文化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首先,面向乡村重点群体开发文化教育资源,提高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在乡村的丰富性、便利性和可选择性。一是设置资源下载平台:收集整理本地特色文化资源,利用云计算平台进行数字化处理,上传到平台存储供下载宣传推广。二是利用云平台的运算功能,对群众的点击,阅览和下载的文化资源进行统计和计算,分析群众的喜好,在全国范围内收集、提取各类优质数据资源,为群众推荐适合群众喜好的文化资源链接。如在线学习视频等,按不同类别分类整合,形成大容量开放式学习环境,供群众下载学习,为群众自主学习文化艺术提供资源帮助。三是为增加群众获得感和满足感,调动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热情,在微信平台举办一些线上活动,加强对公众号数字文化服务的推广,征集本地优质文化活动并将其编辑制作成标准的数字文化资源,上传至数字资源库,进行传播和交流。其次,通过“文化云”平台,整合各方面优质服务资源,让群众在数字服务平台享受活动预约、场馆预订、社团风采、竞赛互动、艺术鉴赏、艺术培训等公益文化服务,提高文化服务质量和效能。即在公众号平台面向群众开启新操作模式,实现微信预约文化活动,下载文化资源,查询文化信息、提供在线问答服务等功能,实现线上线下服务的“全天候”“零距离”,让群众享受到精准高效的信息服务。这些举措对于缩小城乡差距、进一步落实国家“双减”政策,优化乡村儿童艺术学习路径,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提升公共文化服效能,加速推进乡村振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猜你喜欢

数字群众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多让群众咧嘴笑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资源回收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答数字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数字看G20